分享

一首宋诗道出了汉族人,数千年来在神州大地上屹立不倒的秘密

 dzlbs 2019-03-31

世人皆被唐诗的光芒万丈所笼罩,殊不知宋诗也是别有一番韵味。两宋三百一十八年,给予了读书人至高无上的荣耀。

虽然宋朝的对外战争,没有秦汉隋唐那般的彪悍名声。但是相应的在国内文官权利高高在上,简直就是读书人梦幻般的天堂。

秦汉隋唐,武功赫赫,但却都是亡于国内起义,军阀割据。反观宋朝的灭亡,既没有农民起义,也没有地方军阀割据,只是亡于外部的强大势力入侵。这既是令人惋惜的事情,也是不得不惊奇的地方。

一首宋诗道出了汉族人,数千年来在神州大地上屹立不倒的秘密

为什么羸弱的宋朝,能够抵御蒙古国的进攻46年。要知道这将近五十年,蒙古灭亡了金,西夏等等数十国家,一直打到了欧洲腹地匈牙利。

在蒙古贵族眼里,欧洲是比南宋容易打的,之所以最后停止了对欧洲的继续征服,那是因为欧罗巴太贫穷了,根本无法供养庞大的蒙古大军。

书归正传,步入正题。宋朝初期的诗人、文学家王禹偁的一首《清明》,揭露了汉族人,为什么数千年来能在神州大地上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

《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话说王禹偁生于世代务农之家,出身相当的清苦贫寒。可是本人从小聪明好学,宋太宗时期,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等一些列官职。敢于直言讽谏,故而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没过多久又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黄州,后来又迁知蕲州,病死在任。 为官清正廉明,苏轼甚是崇拜其为人治学作风。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尚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其诗词文章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

一首宋诗道出了汉族人,数千年来在神州大地上屹立不倒的秘密

很显然,这首七言绝句《清明》,是在王禹偁大诗人还没有发达之前所做。他在家中无花可欣赏,无酒可品尝的情况下度过的清明节。这样清静寂寞无聊艰苦的生活,像极了荒山野岭里的老和尚。昨天从邻居家讨来新燃的火种,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出生在世代务农的家庭,王禹偁的老爸看来没有留给儿子多少家产。家境清贫的青年,在没有花曲欣赏,没有酒肉甜点的艰苦岁月里,度过了寂寞无聊索然无味的清明节。

比起我们这些9019年还没有出会国的傻屌,人家王禹偁简直就是个给国家拖后腿的社会最底层土得掉渣了。试想,连个点灯的新火,都需要向邻居家借,那得有多穷啊?真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谁能来给我描述一下呢?

一首宋诗道出了汉族人,数千年来在神州大地上屹立不倒的秘密

就是这样一位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生活水平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还不忘从邻居家讨得新火,一大早天不亮就点燃灯火在窗前读书。这需要什么样的觉悟,才能有如此的好学精神啊。

记得有一次在兰州拉面馆用餐,与回族拉面师傅闲聊起来,他就说在他们甘肃哪儿,农村孩子无论学习好孬,都会初中毕业就下来打工。

时至二十一世纪,大多少数民族的孩子们,都会在初中阶段就辍学打工吧,这也是人家的民族自由,国家政府是无权强制性干涉的。

遥想公元十世纪的贫苦农王禹偁,都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是为了将来有个好生计大前程。到了我们现代,农村里的汉族人,只要孩子喜欢学习读书,就算再苦再穷,东借西凑也要让孩子读到大学乃至毕业。

孩子上了大学,做父母的脸上有光。将来也能谋个好职业,有个好前程,最起码脱离了农村,就是最大的成功。不管将来孩子孝不孝顺,在父母的心里都不重要,只要孩子能过得比他们这一辈人强,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这都是我们汉族人的父母!

一首宋诗道出了汉族人,数千年来在神州大地上屹立不倒的秘密

读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汉族人能在神州大地上,数千年来屹立不倒的秘密了吧。

那就是无论多贫穷,多困难,都要读书,追求上进。虽然宋朝亡于蒙古,明朝亡于满洲,但是华夏文明为什么还能继续传承下来,那则是文化优越性,文化自豪感所支撑。

武力可以征服一个国家,消灭一个政权,但是无法臣服一个传承了上千年来的文化。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动乱了三百多年,愣是凭着半壁江山坚挺到了陈叔宝时代,汉族人建立的隋朝实现了南北大一统。

故而,当下的文化自信很重要,这是汉族人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不倒的秘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