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振铎家世溯源

 bjmedia9998 2019-03-31
2010-06-28 15:21

清的根须就这样在灵魂中茁壮和挺拔地成长。

钟爱和期望过自己的父母,给予过自己亲情的兄弟姐妹和整个家族,教诲和督促过自己的老师,跟自己一起游戏、读书、幻想和发誓要终生都相互援助的伙伴们,这一切都凝成了一幅幅无比美好的画卷,永远保存在珍贵的记忆中间。童年时候追求和向往过的理想,将永远成为一种充满了光辉的鼓舞。不是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吗?那时候跋涉于一棵老榆树底下的小径,可曾想到过后来的远渡重洋?那时候讨论着一册教科书里面的功课,可曾想到过后来的发明创造?确实应该从童年这漪丽的起点开始,使得自己以后的全部生涯,变得更明朗、坚韧和壮怀激烈。从而体现出在这世界上生存的意义。

生命是不会往后倒流的,纯真和洋溢着无穷魅力的童年,永远也不可能再回来了。任何人在步入成年之后,他所要面临和料理的生涯,会变得异常的纷繁和艰难,在自己的欢乐或痛楚中间,往往会混杂着尘世中属于功利因素的过多考虑,这也许会使他觉得十分的烦恼和厌倦。其实,生活中既有晦暗和丑陋的一面,又有明亮和美丽的一面,如果能够始终怀着童贞的心情去向往光明,并且遥远地去超越那幽暗的死谷,这样就毕生都会像冲向天空的云雀,在高昂和自由的天顶翱翔。如果只看出了它所存在的缺陷和污秽,却又无法摆脱那种过于酷烈和阴霾的气氛,好像是永远都纠缠于茫茫的荆棘丛中,跌落在深深的窟窿里面,再也无法在混沌和黑暗中脱身,而被它狠命地压垮了自己灵魂的话,他也许会感受到永恒的悲哀,一天也不想再苟活下去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史上,有多少才华横溢的哲人,会伸出自己颤抖的双手,结束这已经完全由绝望而倾塌和垮掉的生命。真不知道海明威在举起猎枪射击自己的头颅时,曾想起过往昔那些纯洁和迷人的童年吗?不断升华着诗意和审美情怀的童年情景,为什么丝毫也不能引起他欢欣的慰藉呢?

一个人既然已经出生在世界上,总得要坚强地生存下去,在谁都无法阻挡的死亡最终降临之前,尽量过得纯洁与高尚,尽量为这世界作出一些美好的贡献。哪怕就是每天都不怕疲倦地呼吁着,怎样去消除城市的噪音和污染,引起更多朋友的注意与警惕,好尽快地为此而行动起来,更不用说建设崇高的道德精神,大声疾呼去发扬浩然的正气;坚持神圣的法律原则,召唤人们去惩罚卑鄙和丑恶的败类。我们绝对不应该被残暴和贪婪的势力所吓退,要保持从童年时养成的向往和追求,保持着走出故乡时童贞的信念,在心里唱着从童年时就开始不断沉淀的歌声,庄严地挺着胸膛往前方走去。

松陈溪 郑

振铎家世溯源

值得尊敬的人”①。但是,有关郑振铎的家世,却大都记载不详。 1984 年披露的郑振铎在 50 年代初亲笔写的《郑振铎小传》载:

“郑振铎,笔名西谛,又曾以笔名郭源新,发表小说。年五十三(1898年生)。福建省长乐县人。家庭是小资产阶级。祖父曾在浙江温州做小官,故生在温州。⋯⋯”②

1988 年 3 月,《郑振铎年谱》(以下简称《年谱》)的记述是:

“郑振铎祖籍为福建省长乐县。祖父(名字已佚,生卒不详)‘年轻时由福州跟随在温州当道台的表亲到温州当幕友,在道台衙门内做抄写工作。后来被委派为铜山岛海防小官。’(据郑振铎大妹郑绮绣回忆)

1/3页

□ 46ROOT EXPLORATION

郑家迁温州大约是在 1895 年。祖父有二男三女:长子即郑振铎的父亲;长女后嫁福州陈家(其父曾在云南大理府任知府);二子即郑振铎的三叔郑莲蕃,后去西班牙留学,归国后在北京外交部任签事;二女后嫁福州李家;三女出世后即因家境贫困被迫送给人家做养女。

郑振铎父亲(名字已佚,约卒于 1906 年)和母亲郭宝娟(约 1880年生, 1968 年卒)‘自幼因母亲(郭家)去世,而夫家(郑家)全家将由福州去温州,遂出嫁跟随丈夫一家到温州定居。’(郑绮绣回忆)”

由于郑振铎童年时代,父亲、祖父就已先后病故,而郑振铎本人又因公突然殉职,所以其遗属对祖上的情况了解不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郑振铎亲笔写的《小传》提到“祖父曾在浙江温州做小官,故生在温州”,就是说确系在其祖父这一代移家温州的。

郑氏先世由豫入闽

1988 年初冬,笔者前往长乐首占村查访。见到正在整理族谱、编写“世系表”的郑玉钦老人,查阅了《岱阳郑氏族谱》和分房后的《义福房谱》、《义禄用绥公谱》。

“岱阳”即指首占位于岱山之阳。《岱阳郑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编修年代较早,纸质发黄,并有红笔圈点,后面有嘉靖辛卯(1531)年孟夏二十又三日承德郎户部主事、成都焦继章的“跋”。这份《族谱》是第七世祖郑环浦修的。郑环浦(1503- 1584),名世威,字中孚,号环浦,又称岱阳山人,明嘉靖己丑

(1529)年进士,从户部主事做起,后官至刑部侍郎。“跋”中提及:“君子谓环浦之谱厥族也⋯⋯环浦于是乎知道郑氏自入闽,高曾以下,百余年来,皆有行可纪,盖源深而委盛固也。”从笔迹看,这份《族谱》似系郑氏后裔所转抄,已非原件,个别字也可能有误。但其中的《凡例》、《福湖祖家族谱十叙》等,对我们了解郑氏先世源流,很有价值。

《族谱》载,郑氏始祖摄公,河南郑州人,唐宰相文敬公郑肃之鲁孙(原文如此,疑为:曾孙)也,官宣义郎,兄弟三人。因黄巢起义,郑州一带爆发战争,摄公携家人避居于河南光州固始县弋阳山下。光启乙巳(885),黄巢的部下秦宗权(?- 889)称帝,攻光州。刺史王绪,举光、寿二州兵 5000 人渡江而南,以固始县佐王潮为军事正使,其弟王审知随军南行。始祖摄公同姓十八人同行,从江西、广东转战至福建。由于王审知后来成为闽王,所以郑氏后人提及其始祖入闽的经过,通常是说“随王审知入闽”。郑氏始祖进入福建,大约是在景福二年(893)。

福湖迁来,首占繁衍

郑氏始祖摄公进入福建后,定居于长乐县福湖(今北湖村)。相传首占郑氏是元末从福湖迁来的。首占位于长乐县西南部,古称洲店,音讹为“酒店”。南宋景炎年间形成村镇,明洪武十三年(1380)改名首占,取出类拔萃之意。首占村原来住的是洪、董、周三大姓(另一说法是,经查证只有洪、董二大姓)。郑氏始祖刚到首占是替该村人家看管鸭子的。始祖的名字,现在姑且称之为“了公”,这是因为年代久远,已无从查考。据说名为“了公”,即“不了了之”之意。

首占郑氏最早的先辈名字是以志,而知其简况的又是从以志之子子悦开始的③。子悦乳名每孙,字子悦,号悦斋公,大约生于皇庆延佑年间(1312-

1314),有兄弟 12 人,因家贫未能都存活下来。子悦尚在襁褓中就病得似乎断气了。以志抱着他要到山上去掩埋,发现他还有点气息,于是自言自语地说:“你如果能为郑家传宗接代,我就再把你抱回去。”子悦终于顽强地活下来。以志逝世后,子悦由其叔抚养成人。子悦自幼好学,习字嗜诗,勤耕时种,曾云:“所愿吾遗子孙惟耕与读。”大约在永乐年间(1403),近 90 岁才逝世。

从以志开始,传到第四代,出了个做官的名淑敦(讳:崇)。他是孔祥之子,任山东平原县教谕,即升督学佥事,官至山东学政。有一次主考官病了,由淑敦代任主考,经他录取的考生中,有个名为孙贤的,后来考上状元。孙贤巡抚闽疆时,曾来拜谢淑敦这位恩师,并敬书横匾一面。那年代,在首占这自然是轰动一时之事。于是,郑氏从此在首占站稳了脚跟,繁衍不断,家族庞大,洪、董等大姓反而陆续外迁。“岱阳郑氏宗祠”现尚挂有匾额,文曰:“郑老夫子视学山东邹鲁文衡门生孙贤敬书”。

《族谱》排字辈,从子悦开始,排为 24 字辈:“子、孔、淑、德;汝、世、昌、大;崇、学、师、善;惟、道、用、宏;允、中、克、守;于、祖、友、光。”后来,又接着新排了 16字辈(略)。子悦的下一代,又分为“仁、义、礼、智、信”五房。各房又再分若干房,例如“义房”又分为“福、禄、寿”三房;前面提到的《义福房谱》就是分房后编修的。

当时正在整理族谱的郑玉钦老人,论辈分属“中”字辈。因为《族谱》编修年代较早,《义福房谱》也只记到光绪甲申(1884)的“中”字辈,没有记到郑振铎这一代,但他知道郑振铎属“义福”这房的,就问笔者:“郑振铎的父辈有几个兄弟姐妹?”我当即查阅了《年谱》,郑振铎的“祖父有二男三女,长子即郑振铎之父。”《世系表》中载“宏溥之子允屏有子二人、女三

2/3页

寻根47□

人。”因此,他认为:“郑振铎的曾祖父是宏溥,祖父是允屏,父亲是庆咸。”但使笔者费解的是,按《年谱》记述:郑振铎的祖父的“二子即郑振铎的三叔郑莲蕃”,而在这份《世系表》上却是“庆晋”,未见“莲蕃”,难道郑莲蕃又名“庆晋”?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到福建省图书馆查了《长乐县志》(以下简称《县志》)④,在“卷十

四”载:“郑莲蕃,名庆豫”,并非“庆晋”。“豫”和“晋”分别是河南、山西的简称,这是不能混淆的。笔者又到首占核对资料,未能解答这个疑问,查访至此暂告一段落。

郑氏家世 喜得新证

1995 年初冬,我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首占父老乡亲为纪念郑振铎,筹建“郑振铎纪念馆”。筹建组在征集有关郑振铎的文物时,征集到与郑振铎家世有关的新见的两件珍贵的资料:一是长乐文史工作者陈和栋先生提供的一张首占郑氏的“讣告”(当地人称之为“承服帖”)有关郑振铎的一部分复印件;二是郑氏族亲郑兆棋“允”字辈,属礼房)的《家谱》。 1996 年初,笔者得到上述资料复印件。

“讣告”虽非全文,但现存的这一部分,在一张八开纸上,尚能见到具名者36人,都是侄孙、侄曾孙辈。上面明确印有:“功服侄孙庆咸、庆晋、庆豫、中谦、中礼(以下字全缺,似应为: 泪顿首);缌服侄曾孙振铎(以下字残缺,应为: 泪顿首)⋯⋯袒免侄曾孙肇 拭泪顿首”。这份“讣告”是用宋体字印刷的,最大的字有218厘米× 112厘米,最小的字也有 112厘米× 017厘米,可以推想,前面还有更大的字,气派不同一般,是做官人家办丧事发的讣告。分析起来,估计逝者当是郑振铎的曾伯祖或曾叔祖这一辈。它的发现证实了郑振铎确属“义福”这一房的,他的父亲(属“中”字辈)有兄弟三人,其中一人(庆晋、排行第二)早逝,所以郑振铎称郑莲蕃(庆豫)为“三叔”。郑振铎属“克”字辈。《义福房谱》中没有“庆豫”的原因是,修谱时,郑庆豫尚未诞生,当然更未能记到郑振铎这一代。

郑兆棋,字成炳,又字允文,号吉人,生于同治戊辰年(1868)。他的《家谱》也是印刷的,此谱虽属“礼房”的,但对岱阳郑氏诸祖、高叔祖⋯⋯堂兄弟、胞侄、堂侄等的名字均简明载入,有功名者,亦扼要注明。其中第三张(第六页)上载有“承晟,浙江试用从九品”等字样。按,根据《义福房谱》记载:允屏,名承晟。但,无论是《房谱》或者是《年谱》都没有载明他是做什么样的“小官”,这份《家谱》告诉我们:郑振铎的祖父允屏(承晟),曾是“试用从九品”。

这里,笔者根据前述几份资料加以综合,试补出

郑振铎上几辈的简况:

太高祖(第十五世祖)郑榕(1769- 1807),字道植,一字荫庵,乾隆己酉年(1789)中举人,留京十年,考取教习。据《县志》介绍,他担任和平县知县时,“政简刑清,日课诸生,  不倦,士民德之,颂之以诗曰:‘我母慈兮隶长乐,人情得处即和平。’”他在担任海南琼山县令时,也很有政绩,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在琼山七年,升同知,以母老为由请求辞官回故里供养,获准,当地士民沿途攀送,步饯十数里。因病逝于广州,灵柩运回时,“宦橐萧然”。

高祖郑元璧(1806- 1864),字用苍,一字锡侯,道光甲午(1834)举人,庚子(1840)进士。因优于文学、书法,入选为庶吉士。在其母逝世回长乐奔丧时,正逢鸦片战争,厦门被攻陷,福建为之震动。他和地方官员筹划对策,消除了大家的恐惧心理。庚戌

(1850),补陕西道御史,刚上任,他就不避权贵,“弹劾夷务”。后来升任山东盐运司使,以劳瘁逝,未能赴任。他病危时,一位姓恽的巡抚曾亲往探望,看到他用的被帐和清贫人家没有什么不同,曾说:“吾不意其清俭如此。”

曾祖父郑宏溥(1835- 1869),名景渊,号星海,邑廪贡生,授瓯宁学训导,敕授修职郎(文职正八品)。

曾祖母郭仲年(1836- 1877),字敏斋,简默能文,年三十余而寡,事姑训子,里党称贤。精于试帖、杂体,著有“继声楼”古今体诗一卷,帖体诗存上下卷,经其父湖北巡抚郭柏荫为之序,刊行于世。

祖父郑允屏(1859-约 1914),宏溥次子,名承晟、绍平。在浙江温州做小官(任何职待查)。

祖母陈氏, 1855 年生,卒年不详。

父亲郑庆咸(1881-约 1909),约于光绪乙巳

(1905)去扬州当幕友,丁未(1907)回温州。

母亲郭宝娟(约 1880- 1968)。

二叔郑庆晋,光绪壬午(1882)生,早逝,卒年不详。

三叔郑庆豫(约 1890- 1944),字莲蕃,京师译学馆毕业。曾留学西班牙,奖举人、内阁中书,任外交部主事。

注释:

①《郑振铎年谱》,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 年 3 月。

②《晋阳学刊》, 1984 年,第 2 期。

③为了记述方便,本文按《岱阳郑氏族谱》有关说明,以以志为第一代(第一世)、子悦为第二代(第二世),以下按族谱所排字辈类推。

④《长乐县志》,孟昭涵、李驹重修,民国六年福建印刷厂印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