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解析《荒山之夜》一场魔鬼的盛宴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3-31

穆索尔斯基最著名的作品除了盛传于世的《图画展览会》,可以说就是这部《荒山之夜》了。这部作品穆索尔斯基从酝酿,构想到创作完成共达成17年之久。这是一部标题性的单乐章乐曲,叙事和描绘的特点兼而有之,音乐的结构也比较自由。现在经常听到的往往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配器,修订的版本.

音乐乍起,小提琴瑟瑟的弱奏上下盘旋,木管乐器的滑奏躁动不安,狂野地呼啸,铜管乐粗野的步伐 节奏固执地前进,一幅阴森恐怖,魑魃横行的画面.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称这一段是“从地下传出了神秘的音响”。黑夜的精灵出现”。紧接着,长号和大号奏出了 撒旦王残暴而又不可一世的主题。

引子和撒旦王主题重复后,是群魔乱舞宴饮纵欲的邪恶的舞蹈风格主题。诙谐的舞曲般的音调和铜管乐号叫似的音型轮番出现并直至交织在一起。几个主题在展开、再现的过程中将魔鬼的喧嚣作乐场面推到了顶点。

突然,乐队一落千丈,几达沉默。远处响起了教堂破晓的钟声。黎明驱散了黑暗,魔鬼们四处溃逃。这是一段非常耐人寻味的音乐,一刹那间一切都变得那样宁静、安详,人们静静地期待着......

在竖琴奏出的天使般琶音音型的衬托下,弦乐柔柔地重复着一个简单的动机。终于,单簧管用神秘而 甘美的声音唱出了具有乌克兰民间音调的抒情牧歌。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新的一天开始了。这是人们质朴而真挚的追求,蕴含着美好而崇高的情感。当长笛明亮清澈 的声音穿透一切,又将这难以言喻的优美旋律接过去演奏时,作者在此曲中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一深深地打动着欣赏者的心灵,音乐在无尽的回味中结束。

交响音画《荒山之夜》是俄罗斯音乐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穆索尔斯基是俄罗斯新俄乐派的代表作家,是“五人强力集团”成员之一。

穆索尔斯基出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并练习钢琴。他曾经从军,但后来又辞去军职,全身心投入音乐创作事业。

穆索尔斯基童年时代在乡村生活了十年,期间他接受了音乐启蒙教育,大量接触民间艺术活动,并在与农民的交往中萌生了对底层人们的同情心,这为他以后艺术思想的产生和创作风格的形成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在音乐创作活动中,穆索尔斯基逐渐结识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居伊、把拉基列夫、鲍罗丁等俄罗斯音乐家,组成了著名的“五人强力集团”音乐创作集体。他们接受了俄罗斯农奴制改革后的先进社会思想,继承并发扬了格林卡民族音乐传统,强调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人民性”、“现实性”,他们的创作在俄罗斯和世界音乐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荒山之夜》的创作几经曲折,经过多次改编,这首有着浓郁俄罗斯民族色彩的作品历时十余年才得以完成。在彼得堡图书馆中藏有穆索尔斯基最早的一份手稿,这是俄罗斯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这部作品最早是为剧本《女巫》中的荒山景色所写的音乐,最后却没能完成,但形成了今天《荒山之夜》的雏形。后来作者将其改编为管弦乐与合唱曲,用于歌剧《姆拉达》,但歌剧没能完成,此曲也就未能演出。此后又被改写成间奏曲,用于歌剧《索洛钦市集》。直到作者去世后,才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进行整理,并于1886年10月27日由其亲自指挥上演。

在彼得堡保存的手稿上有作者写的标题说明:“阴惨惨的声音从地下闹哄哄地涌上来,女妖出现,魔王上场。赞颂黑暗之神车尔诺波库,女妖的祭奠,热闹的晚宴。狂欢进行到高潮时,远方传来了教堂的钟声,于是妖魔四散奔逃,消逝——黎明”

这首乐曲的发展、音乐形象的塑造,都按照标题说明的思路进行,是典型的标题音乐。

全曲以快板为主,直到结尾速度才稍微放缓。以d小调开始,以D大调结束。

乐曲第一段,依次出现了三个音乐形象。作者用不同的节奏和音型了塑造他们。在音区和色彩运用上也作了巧妙处理。

乐曲开始由第一第二小提琴,以极微弱的音量,快速地奏出一串三连音,形成一种嗡嗡之声,再加上与其重叠出现的由低音弦乐器奏出的音调,勾画出夜晚的荒山中群魔出现的场景。接着由木管在两个不同八度上奏出阴惨惨的怪叫声,代表着女妖出现了。然后便由长号和大号齐奏出威严阴沉的音调,这是黑暗之神车尔诺波库登场了!乐队在短促的齐奏后突然停顿。这三个音乐形象构成了乐曲的第一段——众妖登场。

第二段是赞颂黑暗之神以及妖怪们的祭奠和热闹的晚宴

这一段除了第一段中三个音乐形象的变体外,又增加了两个音调。当木管在高音区奏出短促的切分音后,就出现了戏谑性的舞曲音调,铜管吹出了诙谐的、号角般的进行曲音调。此时女妖胡蹦乱跳着向魔王谄媚并进行祭奠的场景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随后小提琴以半音音阶奏出强烈的全奏时,群魔乱舞、喧嚣作乐的狂欢气氛就达到了顶点。

第三段的内容是,当群魔的狂欢到达高潮时,远处传来了教堂的钟声,妖魔们四散奔逃、消逝——黎明。这一段音乐暗含着作者对当时俄罗斯社会问题的思考,十分耐人寻味。结尾从持续了十二小节的钟声开始,黎明驱逐了黑暗,瞬间,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在竖琴的琶音衬托下,单簧管奏出了有着乌克兰民间音调的甜美牧歌。这是青年农民的主题,它蕴含着俄罗斯农民质朴而真挚的情感,对人间充满幸福的向往,它象征着光明必将战胜黑暗。随后长笛接续了这优美安详的旋律,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就回荡在这梦幻般迷人的牧歌里。

作者:渴死之水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