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ThinkfunQd 2019-03-31

  朝三暮四最初是形容意思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而受到蒙蔽。但在后来的运用中主要形容反复无常的人,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故事,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历史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的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只猴子。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之间竟然能交流沟通了。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又碰上粮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颗改为七颗。

  于是,一天,他和猴子们商量说:“现在粮食不够了,从今天开始,食物必须节约着吃。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还是照常给四颗橡子,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猴子们听到老人的这番话,非常生气,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纷纷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窜来跳去,貌似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分配情况的强烈不满。

  老人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这样吧,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总该可以了吧?”

  这群猴子们听了,觉得早上的橡子数量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比晚上的多,就换了另一番模样,纷纷高兴得在地上翻滚起来,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

  ——《庄子·齐物论》

  朝三暮四的成语解释

朝三暮四
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简拼: zsms
近义词: 朝秦暮楚、反复无常 反义词: 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反复无常的人
解释: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 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例子: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的。(鲁迅《坟·灯下漫笔》)

  相关成语推荐:朝秦暮楚

朝秦暮楚
拼音: zhāo qín mù chǔ 简拼: zqmc
近义词: 朝三暮四、三心二意、见异思迁 反义词: 始终不渝、始终如一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反复无常
解释: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 明·毕魏《竹叶舟》:“因见贵戚王恺,富堪敌国,比太仆更觉奢华,为此我心未免朝秦暮楚。”
例子: 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