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缺血性卒中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表现形式之一¹ 。在临床上我们发现,有脑血管病的患者经常会有冠心病问题,而有冠心病患者很可能会伴有下肢间歇性跛行或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疾病,在一个患者身上,不同的血管床都可能受到动脉粥样硬化的累及。 那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小板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 血小板活化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²⁻³ 动脉粥样硬化始动的环节是基于内皮细胞的损伤。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在血管之中流动会产生对血管壁的磨损、消耗,这是血管壁的一种慢性老化的过程。而糖尿病、高血压、吸烟以及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从而造成胶原暴露,促使局部血小板活化、粘附、聚集,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如突然血压的波动、情绪的波动、过度饮酒或吸烟、天气的变化等),斑块会发生破裂,破裂的斑块流向远端,就发生了血管的阻塞。 在这样的基础上,临床会表征出一些急性的疾病,如发生在脑循环中会引发脑血管疾病、在冠脉中会引发急性心梗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或者发生在下肢引发剧烈疼痛等。 无论是哪个血管床发生问题,实际上其病理变化的机制都是非常相似的,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易损斑块的破裂。同时它的血栓机制就是血小板活化导致血栓的形成。即血小板活化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和血栓形成的核心环节。 ✈ 抗血小板治疗对不同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⁴ 综上可知,合理使用抗血小板治疗对不同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在动脉粥样硬化这类缺血性疾病当中,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也证实了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 ✈ 抗血小板药物是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之一⁵⁻⁷ 所以在脑血管二级预防中,我们要注重”三大基石治疗”——降压、他汀、抗血小板治疗。 ☞ 结语 ☜ ▶ 缺血性卒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 抗血小板治疗对不同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是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之一 @参考文献 1.Juan F,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4; 25: 1197-1207 2.Gawaz M, Langer H, May AE. J Clin Invest. 2005;115(12):3378-84. 3.Pollack CV Jr, Goldberg AD.J Emerg Med. 2008;34(4):417-28 4.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BMJ. 2002 Jan 12;324(7329):71-86 5.Ovbiagele B, Saver JL Stroke,2007;38: 1110-1112. 6.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 48(4):258-273. 7.Kernan WN, et al. Stroke. 2014; 45(7):2160-22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