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五月英伦自由行之36-泰晤士河南岸

 hsgzlgg 2019-03-31

       泰晤士河南岸:伦敦最古老的地区之一,也许是至今开发最少的,因此保留了独特的文化遗址。更多地了解到以前伦敦下层平民的生存状况。你将走过许多现代或历史性的地标,从另一个角度看伦敦,掌握不为人熟知的历史典故。步行时间约4-5小时。

       路线将经过的景点概况: 起点滑铁卢地铁站、 伦敦眼、 County Hall、南岸中心、OXO Tower 、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 、 Southwark、莎士比亚环球剧院、 克林克监狱Clink prison 、Winchester Palace 遗址 、Southwark Cathedral 、  Borough market、St George the Martyr Church 、旧手术室 、终点塔桥和伦敦塔。

        依次路过的桥有8座,分别是威斯敏斯特桥Westminster Bridge、 Hungerford Bridge、滑铁卢桥、Blackfriars Bridge、千禧桥 Millennium Bridge、 Southwark Bridge、伦敦桥London Bridge、塔桥 Tower Bridge。

       滑铁卢站 Waterloo station。1848年开放,但最早建的部分只有18-21站台的屋顶还残留着,现在的车站是1922年建的。

魂断蓝桥也是在这里拍的。


       行人主入口的拱门Victory Arch是为纪念一战中牺牲的职员;在二战伦敦空袭中,滑铁卢车站被击中50次仍保持运营。2008年前,这里是伦敦来往欧洲大陆的欧洲之星总站(后转去北伦敦的St Pancras )。


       在滑铁卢车站大厅的中央挂着4个大钟,背对背分别朝向4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大钟的下方也是人们相约出外旅游或迎接亲友的传统场所。


       泰晤士河上有33座大桥,伦敦市中心地带就有八座桥,从照片最往下数依次顺序是:1、黄绿色威斯敏斯特桥,标志是边上有大笨钟;2、50周年纪念桥,是白色尖吊桥;3、滑铁卢桥,长得特别像伦敦桥;4、黑衣修士桥,红边白桥;5、千禧桥,超细白色彩虹桥;6、南华克桥,绿边黄桥;7、伦敦桥,棕色拱桥;8.伦敦塔桥,蓝色标志性塔。


       威斯敏斯特桥Westminster Bridge 最早于1750年建成,建桥资金来自私人、公共彩票和补助金。当年提议建桥时还引起反对,因为影响了泰晤士河上船夫的生计。我们现在见到的桥是1862年开放的,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自罗马时代起,低潮时桥下就出现个浅滩,历史学家相信古罗马人就是从这里渡过泰晤士河的。威斯敏斯特桥对面、即St Thomas' Hospital 前面那一带是上岸地点,因为1909年,那附近发现了罗马小船的残骸。

       我们去的时候,大本钟和威斯敏斯特宫外观正在维修。


     《作于威斯敏斯特桥上》(‘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是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创作的一首十四行诗,在这首十四行诗里,伦敦城令诗人连连称奇,它变得跟自然风景一样美。明亮的晨光让城市变了模样,宛如无人之境。

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By William Wordsworth

Earth has not anything to show more fair:

Dull would he be of soul who could pass by

A sight so touching in its majesty:

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

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 silent, bare,

Ships, towers, domes, theatres, and temples lie

Open unto the fields, and to the sky,

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

Never did sun more beautifully steep

In his first splendour, valley, rock, or hill;

Ne'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

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Dear God! 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

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


       伦敦眼London Eye 原是为千禧年建立的,但因技术原因,直到2000年中才正式对外开放。伦敦眼刚出现时曾引起批评,认为太过现代,与周围的古典建筑不协调。但它能让游客从高处饱览壮丽的伦敦风光,因此成为旅游热点,也让它从原定保留5年变成长期,逐渐成为泰晤士河岸的焦点。


       伦敦眼附近的郡议事厅County Hall:巨大的爱德华风格建筑,俯瞰泰晤士河。自1922年开放直到1986年,一直是伦敦政府所在地。现在它的所在地是一座艺术馆,如达利作品纪念馆 和萨奇画廊都曾在此驻扎。上面是舒适的Marriott Hotel 酒店。还有水族馆Sea Life London Aquarium。


       水族馆Sea Life London Aquarium。这里是欧洲最大、最壮观的水生生物展览馆。再这里可以了解世界所有的大洋以及雨林、热带淡水、海岸和沙滩。


伦敦地牢 London Dungeon 

       从黑死病时代,一直到游览到开膛手杰克,世界上最阴森恐怖的景点伦敦地牢真实地还原了中世纪时期伦敦历史中黑暗凄惨的一面。并以音响、照明等重现逼真的感觉。我们没进去。


伦敦南岸艺术中心(Southbank Centre)

       1951年,伦敦泰晤士河南岸被重新定义,这里成为了艺术和文化的聚集地,南岸艺术中心特指当年政府划出的一片面积21亩的区域,主要为了促进二战之后人们对于艺术的兴趣。南岸艺术中心主要包含三座建筑:Royal Festival Hall皇家节日音乐厅、Queen Elizabeth Hall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Hayward Gallery 海沃德美术馆。这里常年举行各种表演、展览,就算不去主建筑内部看演出或者展览,在南岸中心外面溜达溜达,看看泰晤士河的风景、人行步道下面的滑板少年、室外各种奇怪有趣的装置艺术、逛一下充满创意奇思的纪念品商店,也是非常好玩的,这里是最能感受伦敦艺术气息的地方。


皇家节日音乐厅

       皇家节日音乐厅拥有2900个观众席。它的前身是1837年建立、毁于二战战火的狮子酿酒厂,首次作为音乐厅对外开放是在二战结束后的1951年5月3日不列颠节(Festival of Britain)博览会中,当时举行的这场庆典活动旨在鼓舞二战后受挫萎靡的民心。

2007年6月,皇家节日音乐厅经历大修之后,重新对外开放。这次大修改进了皇家节日音乐厅的音响效果、设计了更美观的外形、新建附属唱片行并设咖啡馆和酒吧。


门口有曼德拉雕像


皇家节日音乐厅旁边是亨格福德桥和金禧桥

       亨格福德桥(Hungerford Bridge)只通铁路建于1864年,北岸便是查令十字车站。


       金禧桥(
Golden Jubilee Bridges)是火车桥两侧的一对行人桥,建于2002年,而名字则为庆祝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50周年。



Queen Elizabeth Hall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

       Queen Elizabeth Hall是南岸的现代音乐中心,从现代古典、爵士、前卫到舞蹈都在这里上演。


       位于Queen Elizabeth Hall的楼顶,有一个黄色的小楼梯,爬到顶层就到了。楼顶是一个小花园,上来是免费的,可以自己带吃的,坐在石椅或者草地上一遍看泰晤士河景色一边享用,也可以去楼顶的咖啡厅点东西喝。


Hayward Gallery 海沃德美术馆

       1968建立,美术馆的名称取自于伊萨克·海伍德,他曾是伦敦郡议会的领导者。承办的展览属于比较前卫的那种,很多非常有名的艺术家都在这里办过展览,比如安迪沃霍尔、草间弥生。



人行步道下面的滑板少年。



       滑铁卢桥(Waterloo Bridge)得名于1815年英国取得胜利的滑铁卢战役。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中文译名《魂断蓝桥》一些重要镜头在此桥上取景,女主人公为爱在滑铁卢桥结束生命,该桥因此成为有情人难成眷属的见证。

       始建于1817年,是一座九孔石桥。当其建成通车时,正值英国的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胜拿破仑两周年,该桥便由此得名滑铁卢。

       20世纪40年代,滑铁卢桥开始进行重建。由于当时二战战事正酣,男丁稀缺,粗重的建筑工作因此也就不得不交给英国妇女去完成,所以它有时被称为女士桥。在德国法西斯的狂轰滥炸中,新桥终于在1942年建成,不过正式通车一直拖到了1945年。 



       英国国家剧院(The National Theatre)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由奥利佛剧院、利泰尔顿剧院、科泰斯洛剧院组成,全年演出传统和新兴剧目。




       1928 年牛津塔(OXO Tower)的主人是Liebig's Extract of Meat Company,这家公司发明了西方家庭厨房的常备物品------OXO牛肉精,类似于中国的鸡精。为了给自己的产品做广告,巧妙的用玻璃拼出OXO的图案。如今牛津塔(OXO Tower)是伦敦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牛津塔后面是黑衣修士桥(Blackfriars Bridge)

黑衣修士桥(Blackfriars Bridge)

       1869年建成的黑衣修士桥为五孔拱桥,长281米、宽32米,横跨泰晤士河,穿过伦敦的心脏地带,由维多利亚女王下令施工,建设工程历时9年,当时它还不叫黑衣修士,而是按照当时的英国首相的名字,即威廉·皮特William Pit命名的,直到后来才被改名为黑衣修士。黑衣修士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多米尼加修道院Orden Dominica的修士形象,这家修道院是由时任西班牙国王多福朗明哥·费力克斯·德·古斯曼Domingo Félix de Guzmán于1278年下令建立的,后来于1538年被拆毁。


     現在的黑衣修士铁路桥是新建的。旧桥因载重不足拆除,但仍留下一根根的桔红色旧桥墩。

         黑衣修士桥主要用于火车运行,同时也可供行人和汽车使用,铁路桥和公路桥平行延伸,互不影响。2014年成功改造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桥,共安装了4,400块太阳能光板、总面积6,000平方米,英国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他的科技力量。全球太阳能电池板产量增加,特别是中国,带来了太阳能电池价格暴跌,使得这样的设计更经济实惠。

       在滑铁卢桥拍黑衣修士桥。从照片可见,伦敦也像中国一样大兴土木!


       黑衣修士公路桥。据说桥身原是黑色,来此自杀的人较其他桥都要高出许多,经过警察与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黑色是导致自杀的主要诱因,因此将桥身改为红色基调,此后自杀率果然大幅降低了。


留下一根根的桔红色旧桥墩。

         黑衣修士铁路桥,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桥,共安装了4,400块太阳能光板、总面积6,000平方米。


       在大桥的码头装饰有雕塑家约翰·伯尼·菲利普(John Birnie Philip)制作的水鸟石雕,东侧码头以海洋生物和海鸟雕像为主,西侧码头则以淡水鸟为主。桥梁的北侧可以欣赏到维多利亚女王的雕塑。

泰特现代美术馆(另文介绍)

       外表由褐色砖墙覆盖、内部是钢筋结构的美术馆原本是一座气势宏大的发电厂,高耸入云的大烟囱是它的标志。由瑞士两名年轻的建筑家Jacques Herzog和 Pierre de Meuron改建而成,他们将巨大的涡轮车间改造成既可举行小型聚会、摆放艺术品,又具有主要通道和集散地功能的大厅。


千禧桥 Millennium Bridge

       是英国为了迎接千禧年而建设。英国相关部门于1996年开始收集千禧桥的设计稿,最终收到约150份设计稿,并由盖茨亥德的居民投票选出最终方案。千禧桥于1999年落成,于2000年5月13日正式开放,但由于大桥出现摇摆及振动,千禧桥只开放了三天,当局便暂停使用。在装置了90个避震器之后于2002年2月21日重新开桥。伦敦人称呼这桥是“WobblyBridge”,意思是震动的桥。



       南华克区(Southwark)位于英国伦敦中心地带,人口密度比较高,被称作伦敦的城中城。数百年以来一直受文化的浸淫,宛如一壶完美的下午茶。这个街区坐拥众多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伦敦最著名的桥梁、建筑和博物馆都坐落在南华克区。由塔桥、千禧桥或伦敦大桥跨越泰晤士河,历史和现代相交辉映的景致尽收眼底。南华克区拥有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著名的Borough市场以及各种各样的酒吧和餐馆。

       莎士比亚环形剧场的所在地,早在1599年环形剧场就是伦敦最火爆的剧场之一,后来剧场毁于大火,重建之后,于1642年关闭。

       今天的环球剧场历经近50年才最终建成。1949年,美国演员山姆·沃纳梅克(Sam Wanamaker)第一次访问伦敦后,就开始呼吁重建环球剧场。这位好莱坞大明星本想去祭奠环球剧场原址,却看到他行业中最神圣的“圣地”,竟位于萨瑟克一条破败的后街上,仅存有一个代表文物的铜牌。沃纳梅克从此给自己立下使命,为在伦敦新建环球剧场四处游说、筹资。该项目于1997年完成,可惜的是山姆此时已去世四年。这座20世纪的复制品,使用了所有现存的环球剧场设计和施工知识,最大限度地精心重现了环球剧场的原样。事实上,自从1599年莎士比亚的环球剧场开张后,今天这座位于萨瑟克(Southwark)的环球剧场,是伦敦地区出现过的第三座同名的同类剧院。

       作为原剧院墙上奶牛毛之替代品,粉刷的板条灰泥墙中含有真正的山羊毛,屋顶则使用了真正的茅草。这让莎士比亚的环球剧场成了现代伦敦城里唯一一座茅草屋顶建筑(继伦敦大火后的1666年法令规定,伦敦城里不得使用茅草屋顶)。


       包含在London pass内,单独购票15镑/人。有官方的游览tour,大约持续1个小时,参观舞台和观众席,讲解一些剧院历史和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环境,很细致。


       这种由专业演员在专设的剧院内表演戏剧的方式,是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全新产物。第一座这种类型的剧院于1576年左右建成,地址就在伦敦东墙外的肖迪奇(Shoreditch),当时伦敦为了减缓致命黑死病的蔓延,要减少人群聚集,所以禁止演员在城里进行演出!


       当时的观众囊括了伊丽莎白时代的各色人等,有靠近舞台的包厢中那些出手阔绰的绅士淑女,也有花一便士买站票看仨小时演出的“普通观众(groundlings)”。剧场敞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能让演员们在自然光下演出,当时演出总设在下午而非晚上,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这个最新的环球剧场通上了电,但仍没有设置任何扬声设备,演员们必须用自己的嗓音充满整个露天剧场,还会经常使用老式原声乐器伴奏。

官方tour结束后,还可以去地下一层的莎士比亚博物馆看看。















南华克桥Southwark Bridge

       现在的南华克桥建成于1921年,在1819年时由约翰·伦尼设计建造过过另外一座南华克桥,此桥原名女王街桥(Queen Street Bridge),有三个铸铁桥拱,由大理石制成的桥墩支撑。欧内斯特·乔治和巴兹尔·莫特设计了一座新的南华克桥,由Sir William Arrol & Co.建造,1921年通车。据说每年都有很多人在大桥上跳河自杀。原来是黑色的,后来被漆成了绿色。


       南岸塔Southbank Tower这座41层高的伦敦新天际线,堪称伦敦的绝对核心。

克林克监狱Clink prison(没进去)

该监狱可考历史是始于1509年,仅为给主教下辖的妓院维持秩序而设,规模很小。后来直到1745年,它作为监狱的功能逐渐扩大:早期关押宗教犯人,以后又变成关押债务人。狱卒不提供食物,犯人不得不向行人乞食。另外,监狱一部分位于泰晤士河水位下,位于河水和下水道之间,涨潮时环境尤为恶劣。


 温切斯特大宅Winchester Palace 遗址

       它是温切斯特主教们1140年到1626年间在伦敦的居所,如今只残存了一堵山墙和玫瑰窗Rose Window,让人依稀想象出一点当年大宅的气派。


老泰晤士河酒店Old Thameside INN

坐落在泰晤士河边。


旁边陈列着一艘原尺寸复员的战船金鹿号(Golden Hind)。             1577年,在伊丽莎白一世的赞助下,弗朗西斯·德瑞克爵士带领这艘大帆船出海远航,环游世界。战船环绕南美洲,穿越麦哲伦海峡,一路劫掠海上对手西班牙的商船。1579年3月,德瑞克爵士率众打败了一艘西班牙战船,缴获的金银财宝重达6吨,花了六天时间才搬到自己船上。伊丽莎白女王用船上的一半财务偿清战争债务,还投资了一家贸易公司。金鹿号回航之后,就开始在伦敦公开展出。展出多年后,战船腐烂,直到1947年才照原样制作了战船复制品。复制的金鹿号在英伦岛屿间航行,甚至远航到了旧金山和日本。1996年才常驻伦敦南华克,供游客追忆日不落帝国的峥嵘岁月。


萨瑟克座堂Southwark Cathedral

       是英国圣公会萨瑟克教区的主教座堂,1000多年来一直是基督教徒的精神寄托场所。在公元606年的时候就有一座教堂屹立于此,目前的萨瑟克座堂为哥特式,建于1220年到1420年,通廊重建于19世纪,为13世纪风格。教堂还保留着1220 –1420 年间建立的哥特式基本结构,内部有2个圆形诺曼式拱门,逃过了1213年的火灾,但是中殿部分是在19世纪末期重建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堂,更是众多王子、乞丐、高级教士、诗人、剧作家、囚犯、病人的庇护场所。这个庄严的大教堂是伦敦南岸大学一年一度荣誉学位授予仪式的场地,是摄政学院毕业典礼举办地,同时也是伦敦国王学院医学学位授予仪式的举办场地,此外,也是伦敦航海学校一年一度圣诞节颂歌歌唱节目的表演地。

       座堂拥有杰出的唱诗班,男童和男人唱诗班在每个星期天11:30的庄严弥撒和重要节日演唱,还通过BBC广播和电视传播到英国和全世界;女童唱诗班在每个星期天10:00的弥撒演唱。


伦敦桥London Bridge 。

       直到1750年威斯敏斯特桥投入使用前,这是泰晤士河上唯一一座桥。它最早由罗马人建成,后来以各种木桥代之,1176年建成石桥。石桥投入使用超过600年,成为中世纪的奇迹,因为它跨越的是一条潮水泛滥的河,而桥上有高达7层的住宅、店铺和教堂,和弗洛伦萨Ponte Vecchio 桥相似。1633 年,桥上的部分建筑失火烧掉,倒在客观上起了好作用。因为1666年伦敦大火期间,这里成了防火墙,阻止火势过桥继续蔓延。1831年,石桥被花岗岩桥取代,最后改成水泥桥模样。新桥于1973年投入使用,比较朴素少个性。


        博罗市场Borough Market是英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市场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1014年。这座古老的市场现在已经变成现代钢结构顶棚,整个市场呈现深绿色的基调。现在市场已经变成了一家家小商店,主要出售海鲜、芝士、蔬菜、香料、糕点等。



       The Borough 这一带是历史最悠久的街区。从那些典型的狭窄、鹅卵石铺就的中世纪小巷子就可看出它的沧桑。几世纪以来,这一区一直是旅行者渡河去老城前的落脚点,所以遍布小旅馆,比如狄更斯的小说《小杜丽》 中提及的乔治客栈George Inn (地址:75-77 Borough High St)。它是伦敦唯一现存的长廊式驿站旅馆,现为英国国民托管组织拥有,属于历史古迹。现在的建筑是在1676年大火后重建的,只保留住了原建筑的一部分。环球剧院1599年开幕前,莎士比亚本人还在这儿的院子里参与过戏剧表演呢。





       St George the Martyr Church

       原建于1122 年,1736年重建。因狄更斯在《小杜丽》小说中多次提及该教堂,本地人称它为“小杜丽教堂” (Little Dorritt's Church)。主人公小杜丽曾在教堂里睡觉;小说结尾时,她也是在此结婚走向新生活。


       Guys' Hospital 

       建于1721 年,以Thomas Guy命名。他是个富有的出版商和印刷商,捐了一大笔钱兴建该医院。它著名的医科学生有诗人济慈、最早发现肾炎的医生Richard Bright ,以及Thomas Addison: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和恶性贫血症的发现者。




       另一家发源于圣汤玛斯街St Thomas Street 的伦敦大医院是圣汤玛斯医院St Thomas' Hospital:成立于13世纪。后来为了给伦敦桥的火车站腾地方,医院于1865年搬到国会大厦对面。老医院只剩下了一个旧手术室Old Operating Theatre,现在改成手术室博物馆,包括存放草药的阁楼展览。

       碎片大厦The Shard

       88层,高310米,是欧盟最高建筑物和欧洲第二高建筑物,历时12年的建成。大厦整体下宽上窄,最高处象塔尖或帆船桅杆一样渐渐消失在空中。商住两用,里面有许多大型公司,高档住宅,一家五星级香格里拉酒店,顶部还有一个15层楼高的观景廊。


       贝尔法斯特号巡洋舰,英国皇家海军爱丁堡级轻巡洋舰,曾在二战中服役,现在作为战舰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伦敦市政厅 London City Hall

       伦敦市政厅是大伦敦政府总部,也是伦敦市长办公室所在地,因为建筑形状比较奇怪,所以伦敦市政厅大楼也有各种奇怪的外号,什么削歪的鸡蛋,黑武士头盔,摩托司机头盔之类的,比较过分的是,居然连市长本人也会给它起外号,前伦敦市长称它为“玻璃睾丸”,新市长称它为“玻璃生殖腺”。可参观时间:周一至周三 8.30am - 6pm ;周五 8.30am - 5.30pm   

       塔桥Tower Bridge。塔桥可能是泰晤士河众多桥梁中最著名的,是伦敦地标,两岸两座用花岗石和钢铁建成的主塔,外形壮观,可登塔远眺。大船通过时下层桥身打开,在实用和美学上都是经典之作。

       它是泰晤士河边最古老的建筑物,1066年威廉一世开始营建,历代王朝又修建了一些建筑物,1894年建成。

       曾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铸币厂、宫殿、天文台、避难所和监狱,特别关押上层阶级的囚犯。最后一次作为监狱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建筑群反映了英国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现为双层城墙环绕的城堡,堡内各建筑有22 个高矮不等的塔。198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有幸看到开桥!


       步行上桥,下层桥面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均可免费通行,桥面上常见健身跑步者。





从这里上塔,里面是塔桥博物馆。


电梯上去,来到空中走廊。走廊一侧是世界著名大桥的照片。


透过窗口拍泰晤士河。


       有关塔桥的数据:建筑8年、30000吨石头、1184000英镑、牺牲10人、人行道在泰晤士河上空42米处。

玻璃栈道


玻璃栈道俯拍桥面。


玻璃栈道仰拍自己。

南塔内,空中钢梁上的人物塑像再现了当年建桥场景。


南塔桥机房。






观看录像。这四位人物不知道是谁,估计与塔桥有关。


走过塔桥,到达泰晤士河北岸。再次与塔桥留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