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苏告诉你在古代六经有什么用

 尘封的雨 2019-04-01

传统儒家经典的六经指的是易经、诗经、尚书、礼、乐、春秋。这些书现在读来都不是很好懂,不仅是字义上需要理解,更重要的是用途上,儒家一直用这些经书的义理作为治国的理论,现代人很难看出哪里有治国理论。老苏身在儒学风气重新昌盛的北宋,对六经有着很好的理解,再加上他发愤学习时,已经二十七岁,对很多事件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因此对六经的态度不吹不黑,态度比较公允。

首先说易经、礼、乐、诗经的关系。为什么他们四个一起呢?在老苏看来,这四个经书在治国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在古代,治国一定要靠礼,礼发挥着现代近似于现代法的作用。礼区分了高低贵贱、上下尊卑,维护着秩序的稳定,所以礼很重要,不守礼法是道德上有问题的。为什么呢?老苏认为,人和人之间并不因为血缘关系或尊卑的存在就能自觉互相尊重,所以圣人以身作则,做出尊重父兄君上的样子,众人想和圣人一样,所以有样学样,这样秩序就建立起来了。为了维护整个秩序,就要用惩罚措施来维护礼,违反礼法的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人们都好生恶死,因此都会自觉遵守。虽然礼的起源只是权宜之计,但这是不能和众人说明的。

易经

易经现在看起来很神秘,似乎有什么高深的含义,老苏说:要的就是让你们这么想!为什么呢?一方面,礼规定了社会秩序,因此要很清晰、明白易懂。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自己很明白的事物又不会太尊重。如果不受到尊重,那礼就废了。所以圣人作易经,让人感到“易有所不可窥”,就是让人感到高深莫测,人们自然就会尊重圣人作出的其他经典了。

乐又是做什么的呢?老苏认为礼制定出来不容易,施行开来不难,但要人们长久的坚持则很难。所以得培养人们自觉守礼法的心。用什么手段呢?声。在古代,人们接触到的风雨雷电中,雷是最神秘的一个,其他要不能看到,要不能感受到,雷只闻其声不见其行,也感受不到是什么。因此,“圣人因声以为乐”,圣人用声做成乐。希望通过音乐来改善人们的内心。和现代教育中的音乐熏陶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经

诗经很常见,但其作用,在历史上众说纷纭。老苏认为诗经是解决礼法治国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的,有“不顾”死,也就是不怕死的人。礼法的维护,最后的杀手锏就是剥夺人的生命。在现实中,很多人在感情冲动之下,生死根本不放在眼里。一旦心中生死都不怕了,再用礼法约束就不灵了,而且很可能导致变乱。因此,诗是用来释放人们强烈的感情的。礼法要严格,不能好色,不能怨恨君上父兄,诗经里则允许人们好色而不淫,怨恨君上父兄但不至于叛乱。礼法是对贤人的要求,诗经则是用于一般人的。

尚书

尚书是古代王官文献,内容是对古代政治的一些记录。老苏则认尚书记录了古代风俗的变化。他认为移风易俗是圣人才能做的事,三代直到周,都有圣人,所以风气都很好,周以后,圣人不出,因此风气也变坏了。这种观点还是未脱传统儒家的观点。

春秋据传说是孔子整理的鲁国史书。老苏认为赏罚是上位者应当做的事,是为公,褒贬、善恶评价是私人的事,事关道德。但春秋是孔子自己做的书,但里面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了赏罚,是越过了自己的本分,插手到了公的领域,侵犯了上位者的权力。那么孔子和那些孔子批评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诸侯有什么区别呢?老苏绕了很大圈子给孔子找理由。孔子做的春秋其实是鲁国史书专有名,那就是代鲁国做的历史记录,也算官方的活动了。但还有个问题,当时还有周王室,鲁国作为诸侯之一,也没有权利做这件事,那怎么解释?老苏说,以前周公曾经辅佐成王,不得已代成王行使权力。现在周平王昏庸,鲁国作为周公的后人也是不得已代周平王行使权力。这个就有点强行论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