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号外,最新的临床输血标准就要来了!

 瓜老憨 2019-04-01

血液是宝贵的医疗资源,如何正确地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输注一直是临床输血的困惑之处。

听说全血和成份血的使用有新标准了!

别急着走,今天我们说的是201941日正式实施的《全血与成分血使用》卫生行业标准。

今天,我们先看看新标准的六个主要变化吧

一、将患者以内科、外科(手术及创伤分类)分类调整为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活动性出血患者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谈谈我国已经执行了近二十年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分类标准了,规范要求的临床输血血红蛋白阈值要求是按内外科来区分的,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内科病人6g输血,外科病人7g输血”,那么问题来了

       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输血阈值是多少?这一直是临床争议的话题。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内外科的分类已经开始模糊,有些患者既可以在内科就诊治疗,也可以在外科就诊治疗。那么这里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呢?什么样的分类才科学呢?

        其实,给病人输血就像给一个缺水的杯子加水,加水的方式最主要的问题取决于杯子漏不漏。 因此,本次标准将原来的以内外科分类调整为“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活动性出血”,将关注重心转回患者

        消化道出血的病人按“活动性出血”的分类,而手术病人,如果不出血,还是按“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标准输血。

二、引入了PBMPatient Blood Management,患者血液管理)的理念

        啥?不知道啥是PBM呢?

微信君我这就科普一下,赶紧记下来

官方的话说呢,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是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多学科治疗策略,以维持血红蛋白、优化凝血功能和减少失血为主要措施,旨在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基础上,减少异体输血,避免不必要的血液输注。PBM是输血医学新的前沿,着眼于患者的输血前评估,提高患者术前的血红蛋白强调循证医学的重要性。

简单说就是:在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对患者进行监控,优化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优化凝血功能、减少失血。尽量少输异体血,当患者确实需要输注时,我们就要更多的从患者出发,科学合理输注。

 那PBM的来源是如何的呢?其实呢随着全球首例“无血”开胸手术的成功,其经验也被作为一项临床治疗策略推荐给所有需要的患者,以期达到减少同种异体输血的目的。临床输血治疗的一场新革命也悄然打响了,这正是来自以“血液为关注焦点”的传统输血理念向以“患者为关注焦点”的现代输血观念的转变,这个转变将更加注重患者整体利益和综合疗效,不再以单纯评价血液的使用效果,这就是新标准中的“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 PBM)”观念,其完整定义为“在致力于提高患者疗效的过程中,适时运用循证医学和手术的理念,以尽可能保持血红蛋白浓度、完善止血措施、减少血液损失”。



三、循证医学的总体要求与个体化输注的精准要求相结合

        首先我们先谈谈啥是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关注的中心是什么?David Sackett教授(循证医学创始人之一)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谨慎和明智的应用当前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和家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所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循证医学要求严格评价证据, 作出最客观的结论来指导临床应用,与传统医学相比,循证医学要求我们在输血实践中遵循科学的证据,决定最好的血液成分,最佳的治疗剂量和治疗时间,最好的治疗效果和最经济的成本。

另外人的体质、疾病、心理等存在个体差异,特别是需输血的患者,由于长期生活、社会背景及心理、习惯养成等不同,使个体差异度更大个体差异的存在是绝对的,在临床表现上又是多样的。个体差异地存在使我们事先拟定的临床观测指标及辅助检查结果无法有很强地针对性,医师不得不主要依赖经验来评判,甚至在综合判断时忽略某些常规的指标。因此在临床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强调个体化输注的精准性合理调整全血及成分血的输注,这也是新标准的亮点之一。新标准既有输血的总体要求,也有针对每一个血液成分的具体要求。

新标准中进一步细化了红细胞输注的血红蛋白阈值要求。来举个栗子吧,ICU的病人输血阈值是7g,但是ICU的病人中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是8g。

四、增加了特殊人群的输血要求:如儿科患者

我们都知道,高海拔地区及婴幼儿患者的基础血红蛋白值比较高,那么他们的输血阈值是什么呢?按原规范的要求没有区别,怎么办呢?

别慌别慌,这些问题在新标准里都将一一得到解答!

 五、增加了“非适应病”

另外本次标准增加了“非适应证”内容,原标准只有适应征,对临床合理用血的输血具体要求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对于缺铁性贫血,除非贫血危及生命,否则不宜输血,而是选择补铁的药物治疗。

六、明确了部分模糊的血液成分概念,增加了新的血液成分

现行的血液成分中,冰冻血浆包含了去冷沉淀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两种,但没有分开。其实,这两种血浆成分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临床适应证有区别。因此,因而本次标准还增加了“去冷沉淀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的概念,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了各自的适应症。

此外,本标准还增加了“单采粒细胞”。临床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感染病人,粒细胞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一直以来,由于没有这个成分,临床上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人始终是束手无策的,现在好了,病人又有了新的希望。

临床输血标准的六大变化,准备好了吗?

制作:吕启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