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典赏]:电影艺术的顶峰

 不了了之12 2019-04-01

文/孙海帆

一般认为,艺术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艺术作品本身是没有顶峰的,只要人类存在,各种艺术就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会从“一个高峰迈向另外一个高峰”,可是,在我看来,犹如地球有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各类艺术也是有顶峰的,而且其规律是,诞生的越晚的艺术形式,其到达顶峰的时间越短。


贝多芬们代表着西方古典音乐的顶峰

西方音乐发展了几百年,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就到了顶峰,直到今天音乐会听来听去还是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这些人的作品,尽管后面还有一些重要的作曲家,但是从音乐史的地位上说,和以老贝为代表的一帮“大哥”比都有距离。


毕加索和他之前的画家代表着西方绘画的顶峰

西方绘画也发展了千年,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开始直到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西方绘画也到了顶峰,如今,各大拍卖行和博物馆还在拍卖和展览这些牛人的作品,其后虽然还有不少画家在努力的画,但是,要想再出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画派时期的盛况,已经非常难了。中国绘画和书法,弄了两千多年,到了明清文人画,国画的技巧和艺术性也到了顶峰,书法艺术到达顶峰的时间则更早,后人临帖、临画、学技巧,都没跳出先人给我们约定的艺术常规。


吴昌硕们之后中国绘画几乎没发展

电影诞生于1895年,只经过短短的70年的发展,到了上世纪70年代,电影艺术就到达了顶峰,这样说绝对不是危言耸听,70年代之后,世界电影艺术总体上说是在走下坡路,而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电影的繁荣则是主要特征,虽然有些导演对电影艺术的局部发展还有所贡献,但就艺术形式的原创性,以及艺术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完整性以及艺术作品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艺术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力来说已经和70年代的电影作品不能相提并论。不信我们来看看70年代都有哪些高山仰止的作品:

首先来说说美国电影,美国电影在70年代有重大的突破,以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卢卡斯、库布里克为代表的一批导演为世界电影贡献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科波拉拍出了《巴顿将军》(1970年)、《教父》(1972年)、《对话》(1974年)、《现代启示录》(1979年)。


《教父》剧照

库布里克制作了《发条橙》(1971年)、《乱世儿女》(1975年),马丁·斯科塞斯高喊着“我们要为电影形式开放”的口号导演了《残酷大街》(1973年)和《出租汽车司机》(1976年),乔治·卢卡斯终于完成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拍出了经久不衰的《星球大战》(1977年)。


《发条橙》剧照

还有伍迪·艾伦自说自话的导演了《安妮·霍尔》(1977年)、《曼哈顿》(1979年),以及作品风格独特、尖酸刻薄的罗伯特·阿尔特曼的《陆军野战医院》(1970年)、《花村》(1971年)、《纳什维尔》(1975年),此外,“好莱坞神童”斯皮尔伯格在27岁拍了《大白鲨》,31岁拍了《第三类接触》(1977年),最近去世的西米克拍了《猎鹿人》(1978年),来自捷克的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拍了《飞越疯人院》(1975年)。


《陆军野战医院》海报

可以说,70年代是美国电影艺术的顶峰时期(不简单是鼎盛时期),以上所提及的作品既不像前辈的作品那么圆滑、成熟和规范,又不像实验性的作品那样难以被一般观众接受,既有受法国新浪潮影响而产生的变革成果,又保持着美国商业电影的气质和传统,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形式与内容高度有机结合,直到今天,美国电影在艺术上仍然从这一批作品中吸收养分,而在全球的录像带排名中,《教父》一直牢牢地占据着榜首的地位。


《安妮·霍尔》剧照

再来看欧洲的作品,70年代,德国新电影运动兴起,法斯宾德奉献了他最著名的《恐惧吞噬灵魂》(1974年)、《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79年),施隆多夫拿出了《丧失了名誉的卡特琳娜·布鲁姆》、《铁皮鼓》,赫尔佐格拍了《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4年),文德斯拍了《爱丽丝漫游公路》(1974年),德国新电影成为世界电影艺术的重要力量,而自此之后,逐渐走下坡路,德国电影艺术也再没迎来另一座高峰。


《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剧照

意大利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逝世于1976年,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艺术成就到达了顶峰,而这也是意大利艺术电影的顶峰,1971年拍摄的《死在威尼斯》是唯美主义电影的杰作,这部根据托马斯·曼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用纯美的电影语言构筑了一幅死亡图,而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维斯康蒂在晚年离开新现实主义,沉溺于电影形式的美,其他作品还有《路德维希》(1972年)、,《室内装饰的全家像》(1974年)、《无罪者》(1976年)。


《死在威尼斯》海报

而就在维斯康蒂沉溺于唯美的电影形式之时,意大利真正的“新锐导演”贝托鲁奇则用崭新的电影语言在32岁拍出了惊世骇俗的《巴黎最后的探戈》(1972年)、36岁拍摄了《1900》(1976年),成为意大利艺术电影的重要接班人,日后他还到中国拍摄了《末代皇帝》,那时他刚刚40岁。


《巴黎最后的探戈》剧照

70年代,安东尼奥尼虽然已经过了他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但是他拍摄的《扎巴利斯基角》(1970年)、《职业·记者》(1975年)还是艺术电影中的精品,另外他还拍摄了那部惹怒了中国人的经典纪录片《中国》(1972年)。


当年批判安东尼奥尼的报纸,全国批判一位外国导演,举世罕见,此举也关上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交流的大门

意大利另一位重要导演帕索里尼在1975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可在70年代他贡献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也是永远不可复制的“生命三部曲”即《十日谈》(1971年)、《坎特伯雷故事集》(1972年)、《一千零一夜》(1974年),还有他的绝唱、就是那部世界电影中唯一的《索多玛的120天》(1975年),无论帕索里尼给后人留下多少话题和争议,但就艺术成就来说,他的电影是“后新现实主义”的顶峰。


《索多玛的120天》剧照

70年代,北欧和日本的导演也没闲着,瑞典导演伯格曼几部最成熟的作品几乎都在70年代完成,它们是《接触》(1971年)、《呼喊与细语》(1972年)、《婚姻生活》(1973年)、《面对面》(1976年)、《蛇蛋》(1977年)、《秋日奏鸣曲》(1978年)。


《呼喊与细语》剧照

而在东方的日本,日本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大岛渚也拿出他一生最好的作品,几乎也代表着日本艺术电影的高峰,他的作品有《新宿小偷日记》(1970年)、《仪式》(1972年)、《感官世界》(1976年)、《爱的亡灵》(1979年),而在这个时期,黑泽明和今村昌平处在创作低潮,黑泽明在70年代还自杀未遂。


《感官世界》剧照

必须提一句,从文革开始到1974年,中国大陆没有拍摄一部故事片,直到1974年,《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金光大道》等几部“样板电影上映,才开始了中国电影人物“高大全”的时期,而此时,中国的艺术电影和世界已经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


《火红的年代》剧照


《青松岭》剧照

也许有些朋友并不同意我说的电影“高峰论”,但是,把电影史往后翻翻,确实很难找到能与70年代相提并论的时期,而且,70年代所积累的电影艺术的财富还在惠及后来的导演,通俗点说,现在的导演想玩的东西,人家在70年代之前都已经玩过了,在这个时候,现代导演只有一声叹息:谁让人家生的早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