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砖家

 一飞图书馆 2019-04-01

 这几天连续和几家企业研讨。期间,我把“砖家”列为阻碍智能化发展的四大障碍之一。有人问:另外三个是什么?另外三个与“价值隐藏”有关,让人看不到技术带来的价值。比如,看不清价值损失、看不到跑冒滴漏、看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还有人问:什么是砖家?我定义的砖家,就是那些让人在技术上误入歧途的人。昨天恰好就有朋友告诉我:他搞某个技术时,被一位大学教授带入歧途长达几年时间。

 

砖家有个特点:专教别人自己不懂的东西。


砖家一般缺乏实践经验,故而轻信报告、文章上说的东西;以为看懂文章、听懂了报告,就懂了技术。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教别人去做。岂不知,文章上写的东西,往往反映的是“幸存者偏差”:把极少数成功的报道出来,多数失败的就不报道了。更有甚者,把虚假的、未经科学证实的偶发案例报道出来。这些做法真正用起来,就像用小说里的办法治理国家一样不靠谱。

 

有一种说法:好的将军是说“跟我上”、差的将军则是说“给我上”。专家和砖家的区别大概也在如此。专家给别人指路的时候,要问问自己:这事如果让我来做,我会做吗?

 

我一直强调:智能制造的逻辑要事先想清楚:如果遵守以下的思维方式,多数问题是能想清楚的。

 

l我们强调的智能化,推崇把人的思路变成计算机的算法,而不是把成功寄托于复杂的算法。这个逻辑的有效性基于两个基本事实:对任何复杂的问题,人几乎总有办法;对于任何问题,数字化手段几乎总能帮助人做得更好。所以,这条思路的成功是大概率事件。反之,如果把成功寄托于某个复杂算法,那就要看上帝的脸色了。

 

l我欣赏的一种说法:智能化是人机界面的重构。我们希望计算机代替人的工作,但在很多情况下,计算机没有办法代替人类工作。而让计算机帮助人做得更好往往是能做到的。从“人机界面的重构”的角度看问题,往往能够使得技术往前走半步。

 

l先让OT技术人员说清问题和思路,再让IT技术人员转化成计算机的算法。真正理解业务的是OT人员,IT人员往往对业务一知半解。让IT人员说清楚OT的事情,往往是做不到的。而OT人员说不清自己的业务,是不应该的。如果一定要让IT的人员提出怎么做,成功则是小概率事件。

 

l将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智能化的技术切入点。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管理上存在不足。尤其是中国企业,往往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所在。如果能用智能化的手段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成功将会是大概率事件。而这也恰恰是智能化技术能够做到的。

 

l更好地解决问题,而是不纠结于特定的目标和方法。这样的做法可以让我们“升维思考”。例如:当遇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回到提出问题的场景,去思考:可不可以换一个问题、换一种提法?当我们试图得到某个参数、某个函数却遭遇困难时,可不可以去想:假如不知道又如何?这种“升维”的思维方式,自然能使得问题解决的概率大大提升,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因为这个原因,我不喜欢对方法咬文嚼字,能解决问题就好。

 

如果想不清楚,应该怎么办?

 

我的态度是:如果想不清楚,可以暂时不做,等到想清楚之后再做。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先进技术都是你的菜、都应该现在去做。有舍才有得。创新思维开阔的人,应该能看到很多机会,何必要做那些现在想不清楚的事情呢。

 

当然,想不清楚的事情,容易引发人的兴趣。这时,兴趣也可以驱动人们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往往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而不再是工程创新。这时,衡量问题的价值体系就变了。但一般来说,科学家或有志于引领世界技术发展的企业才会做。


总之,工程师应该尽量选择自己能够想清楚方法的事情再去做。这时,成功就是大概率事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