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壁、山门、大殿,轴线明显,对称布局,庄严巍峨,这是不是就是你眼中的佛寺? 或者这样? 还是这样? 但是早期中国的佛寺其实是这样的——以塔为主,四周围以长廊。 佛教本是源于古印度的外来宗教,在东汉初期传入中国。依照印度的风俗,围绕所尊敬的对象右旋回行是最大的恭敬,所以绕塔礼拜也是佛教徒最大的功德。因此塔是原始佛教建筑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这些观念也被中国人所吸收,结合中国本民族的文化思想理念,形成中国初始佛寺布局以塔为中心的布局。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应该是东汉永平七年建于洛阳的白马寺。据传汉明帝夜梦天人,于是派人去西域求法。当使者陪同天竺高僧回到洛阳时,就暂时住在了鸿胪寺。因天竺高僧是西方来客,所以仍保留了寺的称呼。又传说驮着佛经的是白马,因此定名白马寺。 东汉时所建的白马寺,早已因天灾人祸,不复存在,但是根据书籍记载,还是可以用文字对其描摹一二。 (1)白马寺以供奉舍利的塔——浮图为中心。 (2)浮图用佛图装饰,四方式,形制为从一级至三、五、七、九的重构,即重楼形式;上累金槃九重,即为塔上的表相九轮;塔内放置穿着锦衣的鎏金铜佛像。 (3)塔周围建有宽阔的周阁,此周阁可能与右转礼拜道相应,其外垣兼具围墙作用。 浮图塔来自网络
敦煌壁画中也有对前期佛塔的表现,可惜我没找到图,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找看。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杜牧曾经有过这么一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佛寺在规模、数量上的繁盛。 我国许多著名石窟,如云岗、龙门、天龙山、敦煌等,都始建于这一时期,而且其建筑与艺术的造诣也都达到很高水平。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天龙山石窟
敦煌石窟
这时有的寺院主体部分仍使用塔院,即使采用了“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依旧是突出了佛塔这一主题。比如北魏洛阳的永宁寺。 永宁寺复原图
![]() 永宁寺塔复原图
由于这时佛教风行,许多士官大夫“舍宅为寺”,利用原有房舍,形成了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的佛寺,风格与前期迥然不同,成为以后佛寺建筑格局的主流。比如北魏洛阳的建中寺。中国化的佛寺布局,在此时期已基本定型,大多是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的格局。 哈哈,无图。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另一大发展时期。此时佛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融合,发展成为中国式的宗教,并创立了许多佛教宗派。寺庙布局逐渐向宫室建筑形制转化,平面布局继承了南北朝以来的传统,以塔为中心转变为以佛殿为中心的轴线式布局,菩萨的殿堂已成为寺院的主体建筑与轴线中心,塔已退居次要地位,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佛寺院落
宋辽金三朝的佛寺建筑更加宏大精美,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平面布局逐渐模式化,形成了“迦蓝七堂制”。比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由山门、大觉六师殿、摩尼殿、佛香阁和弥陀殿组成,自外而内,殿宇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其中佛香阁高37m,内供千手观音,反映了北宋以后佛寺建筑趋于高大的特点。此外,还有天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华严寺、善化寺。 ![]() 河北正定隆兴寺
![]() 天津蓟县独乐寺
![]() 大同华严寺
![]() 大同善化寺
元代时随着喇嘛教传入内陆,出现了佛寺的新类型——喇嘛教建筑。喇嘛教即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喇嘛寺院的建筑大都佛殿高大,外墙很厚,窗子很小,多依山修建,具有浓厚的西藏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建筑师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和承德外八庙。 ![]() 布达拉宫
![]() 扎什伦布寺
承德外八庙
喇嘛教式塔也十分有名,它的外形像一个瓶,所以人们又叫“瓶形塔”。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元代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修建的,塔身通体洁白,轮廓雄浑,是喇嘛塔中最杰出的创作。 ![]() ![]() 妙应寺白塔
明清以后佛寺开始把自然园林融合到寺院建筑中,更加讲究中轴的绝对对称,更加强调大殿的中心位置,总平面追求完美的轴线对称与深邃的空间层次。但从佛寺的总平面布局上来看,已经走向停滞。比如北京西山碧云寺,将殿堂、廊庑、宝塔、清泉、池水、山石紧密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一组生动优美的寺院建筑群。还有杭州灵隐寺、庐山诸寺都具有这种风格。 ![]() 北京西山碧云寺
以一组摄影大师张望花费三年拍摄的灵隐寺结束吧。 寻佛、佛国、幻灭、天外、澄境、轮回、禅静、礼佛、洗心、凡圣、流年、过堂、心尘。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