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加黄芪汤方证

 中医药方便 2019-04-02

桂枝加黄芪汤方桂枝(去皮)三两,白芍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黄芪二两。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方解〗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从所主来看,均属肌肤间病,也可知补虚主要是字补表气的不足,故若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均有用本药的机会。加于桂枝汤中,更治表气虚弱。故本方用于桂枝汤证更见表虚明显者。

【歌诀】桂枝汤本治表虚,营卫不和是病机。汗出恶风表虚甚,益气固表加黄芪。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7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汗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解读〗本条可分5段解析。

①黄汗由于表虚,表虚则气上冲而虚于下,故两胫自冷。假如发热而历节黄汗出者,此属历节而非黄汗。

②食已汗出和暮卧盗汗出,均属表虚失固、津液亡失之证,故称之为劳气

③汗出不应发热,汗出而复发热,故谓反发热,这是精气弱、邪气留滞的证候。长久不好转则组织枯燥,其身必出现甲错。发热不止日久,更必伤及荣血而出现恶疮。

④身重汗出辄轻者,为有水气,日久天长必身瞤瞤,即所谓水气相击冲逆、病犯经脉的证候。水气攻冲胸中则胸中痛,故瞤胸中痛。

⑤气冲于上,故从腰以上有汗而下无汗。湿著于下,故腰髋弛痛。水气在皮中,故如有物在皮中。若证之剧者,以至其人不能食,不但腰髋痛,而且全身疼重,烦躁不安,小便不利,这也是气上冲的结果,此为黄汗证,无论症状轻还是重,宜用桂枝加黄芪汤治疗。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解读〗诸黄疸证,多为瘀热在里所致,故宜利其小便除湿去热即治,但若见脉浮,为病在表,这时宜用桂枝加黄芪汤汗以解之。

〖按〗由本条可知,黄芪有利湿祛黄作用甚明。但黄疸脉浮者,亦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机会,临证时宜适证选用之,不可不知。

【讨论归经】本方证已明确为太阳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脏腑要点:桂枝汤方证更见恶风或出黄汗者。

本方仲景所论仅2条,主要论述治黄(黄疸和黄汗)。胡老曾治黄汗1例:韩某,女,41岁,哈尔滨人,以“肝硬化”来门诊求治。其爱人是西医,检查详尽,诊断肝硬化已确切无疑。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肤、巩膜皆无黄染。其人面色黧黑,肝、脾大,常有胸胁串痛,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而特来京求治。初数予疏肝和血药不效。

后见其内衣领黄染,细问乃知其患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内衣每日更换,每日黄染,伴见腰髋痛重,行动困难,必有人扶持,舌苔白腻,脉沉细。经复诊确认为黄汗,证属表虚湿盛,为桂枝加黄芪汤证,予该方以益气固表、利湿祛黄为治: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黄芪10克。嘱其温服之,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结果:上药服3剂,汗出身痛减,服6剂汗止,能自己走路。继依证治肝,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2年后特来告之仍如常人。

本例是肝硬化并见黄汗之证,黄汗不去,则肝病长期治疗不效,当把黄汗治愈后,再治肝病,则肝病很快好转,提示了仲景学说的“先表后里”治则的正确性、重要性。又此案是黄汗的正证、正治,对其变证、变治也当熟悉。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案虽是肝病、黄汗并见,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等皆无异常,黄汗之黄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仲景书中用于治黄汗,但临床本方用于表虚的痹痛更为多见。凡不论是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产后风、骨质疏松等症,但必见有本方证者,方可用之。

解读张仲景医学

经方六经类方证

第2版

主编:冯世纶,张长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