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这2个字

 罗宋汤的味道 2019-04-02
内心的故事

Finding my secret garden

抒写

亲情就是父亲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

亲情就是母亲灼灼的泪水、柔情的呼唤和温暖舒适的怀抱;

亲情就是子女肯定的目光、尊敬的语言和一份小小的礼物。

纳兰性德曾写道,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人,生为何物,逝,又往何处去?

我那一生行走在土地上的奶奶,总是展示着最深的善良和慈悲。

我的奶奶1942年出生在潮汕,一个叫盐鸿的小渔村。

那里每天黄昏都有咸咸的海风吹过。

几十年前,那个没有彩电,没有手机,吃饭还得使粮票的穷困年代。

在潮汕的某个码头,你会看到一个小女孩用竹筐捧着刚刚捕捞的渔获,在土黄色的沙地上行走,那就是我的奶奶。

我印象中关于奶奶的记忆是从味道开始的。

炒糯米,切虾仁,剁蘑菇,剥花生,锅里油炒后再用面粉包起来,这就成了我们潮汕人叫“红粿桃”的食物。

潮汕几乎每家每户都做红粿桃,那是每年正月拜神的贡品。

可别人家的粿却远没有我们家的好吃。

因为连一层花生皮都要洗干净手仔仔细细剥开的奶奶,在做吃食上,是格外用心的。

猪肉一定要选肥瘦相宜,虾仁大小要刚刚好,蘑菇一定得是干货。

奶奶说:“敬献神的东西,一定要好好做。”

小时候每一次做红粿桃,我都能看见她忙活在厨房前。

淘米,洗菜,用小刀慢慢地切这些食材,每一样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每一次奶奶都累得满头大汗。

后来当这些东西吃到嘴里的时候,总会觉得比别处的更加细腻,更有诚挚的心意。

这个味道,一直陪伴了我很多年。

直到后来,奶奶年老后视力严重下降,和不了面粉也炒不了糯米,但奶奶的味道却牢牢地萦绕在记忆中的某个角落,从来不曾淡却。

直到如今,每当我在街市上看到红粿桃时,我总会驻足在那里,看上几眼,然后耳边仿佛回响起奶奶的话:

东西好好做,事情好好做,求个心安,求个无愧。

一个人的善良很多时候就隐匿在她对事物,对生活的敬畏之中。

一个对生活认真到骨子里的人,胸中包藏的是一颗柔软温厚的慈悲之心。

遥记得小时候,街坊四邻没有人不曾受过奶奶的好。

每天清晨,奶奶都用一口大锅,锅里放满豆豉和海边捕捞的小虾,滴上几滴酱油,然后慢慢地熬煮,在升腾的白烟里,藏着我许多童年的味道和回忆。

大概过了15分钟,虾熬好了,奶奶总会用几个餐盒,把虾放到里面去,叫我送给街坊四邻一些孩子没有在身边的老人。

还记得当时去一个老婆婆家的时候,老婆婆跟我说:

“孩子,你奶奶真的是这个世上最好的人,可惜我时间不多了,让你奶奶别再操心我了。”

后来我把这件事跟奶奶说了,结果奶奶连夜就煎了两个蛋熬了一条鱼去看望那位老人。

这样的事儿奶奶做了好多年,很多人看我们家的行径,一直以为我们家是有钱人家,其实完全不是那样。

那会儿,我父亲还在念书,两位叔叔在忙各自的事业,姑姑很小,全家人的收入靠爷爷每月100元的工资在支撑。

后来,一位伯伯因为生意失败输光了所有身家。

债主查封伯伯家屋子的那天,奶奶不顾劝阻把伯伯的两个孩子带回了家,听我爸说,那晚,加上我爸爸和叔叔姑姑们,家里一个不大的圆饭桌,竟然围了9个人。

那天奶奶对伯伯的两个孩子说:“别怕,以后就在阿婆这吃饭”。这饭一吃,就吃了12年。

后来伯伯这两个孩子长大后事业都发展得不错,却再也没有来看过奶奶。

很多人都为奶奶感到不平,奶奶却说:

“现在有出息了就成,记不记得那些没关系了,记得多牵挂就多。”

后来求学时,我偶读《菜根谭》,中有一句: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茅戈、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

善而不欲人知,善而不求回报,此为至善也。

其实很多时候,大道理,就隐藏在一个个最质朴的举动之中。

而作为家中的长子,从小到大,父母对我在学业上施加了很多的压力,这种压力有时让我喘不过气来。

每次考试考不好,回家我都得挨一顿训斥,然后就是数不尽的辅导班和加强班。

这把原本就疲惫的我折磨得苦不堪言。

后来初三时候的一次期末考失败后,我实在是受不了了,花了40块钱,打车从城里飞奔回了老家。

那天见到我奶奶没有问太多,她给我做了饭,叫我:

“慢慢吃,慢慢想,慢慢做,别着急。”

那天下午,我们祖孙二人坐在午后金色的阳光里漫谈。

奶奶8岁就没了父亲。

小时候她经常吃不饱饭,每天都要到山上去割草,到地里去插秧,除了日常的繁重农活还要打毛衣卖钱补贴家用。

在家里,她经常被妯娌欺负,曾经还有人诬陷她偷挖别人的花生。

“其实都是别人捡剩下的,哪有什么花生啊,我就是想捡一点花生藤回来烧火。”

后来那些人不仅抢走了奶奶手里的花生藤,连奶奶辛苦了一天劈的柴也一起被拿走。

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奶奶讲起这些东西的时候,她的脸上是带着微笑的。

她跟我说:“孙崽,做人,有些东西,别去怨,得熬,熬一熬就过去了。人,心里不能空落落的。”

很多时候,遇见事情,我们总是去抱怨,去憎恶。

殊不知人生中许多挫折磨难和不如意,皆是命运的试探与考验,生活真的就像一片海洋,惟有意志坚定,方才抵达彼岸。

所以很多时候,一个“熬”字,真的很重要。

多年后我回想起那些话,依然觉得受益匪浅。

我记得余华先生在《活着》这本书的序言中曾提到——历经苦难,心怀慈悲。

一个自小经历过太多苦难的人,如今却以如此柔软的心灵来对待这个世界,还告诉别人,要永怀希望,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

或许这就透到骨子里的善良,这就是真正的慈悲。

那天夜里,奶奶突然说她胸口不舒服,呼吸困难,到了医院之后,情况急转直下。

我飞奔到各个窗口为奶奶的医疗卡充钱。

每一项检查都是刻不容缓,我很着急,但却不知道要怎么办,只能一次次地走到柜台前。

那晚的检查结果是心肌梗塞。

当晚,奶奶转入ICU,心脏血管堵塞,浑身插满管子,靠一台呼吸机维持生命,她一辈子操劳的身躯,彼时承受着病痛的残酷折磨。

奶奶出事第二天,我因为要事飞奔到另一座城市。

她疼了我一辈子,没曾想到那一刻我只能在远处一遍遍地祈祷。

一周之后,我接到母亲的电话,奶奶过世了。

妈妈告诉我:“管子都拔了,奶奶走得很安详。”

当时坐在大巴车上的我嚎啕大哭。

高亚麟曾经说过:“父母,是横在我们与死神中间的一堵墙。”

所谓天人永隔,很多时候不过一瞬间。

后来整理奶奶遗物的时候,我挑出了一面镜子,奶奶曾说,那是她的嫁妆,是她的宝贝。

如今那面镜子一直放在我的书包里,它陪着我走过了许多地方。

不久前,我在广州高铁站,我曾看到一个老人抱着一个小孩,孩子两颊泛红,胖嘟嘟的,脸上有两个很深的酒窝。

老人的背影,微胖的身材,灰白的短发,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恍若隔世,这像极了童年里,某个熟悉的画面。

不断地失去,但也不断地前行,其实这就是人生的真相,疼痛却也在不停成长。

午夜梦回,有时猛然想起奶奶,我的心中没有悲戚,却总有一股隐约的暖意。

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有些人,不管过了多久,你想起她的感觉,是永远不会变的。

如今奶奶早已远行,但她深入骨髓的善良,已然渗透到了我生命的点滴细节里:

不抱怨生活的苦楚;

不埋怨挫折与不公;

善待每一个遇见的人;

用心过好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作者:犬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