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道南传

 p0oouuu 2019-04-02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及第。授职为编修,晋升左中允。在东宫负责讲授,太子偶尔走神,吴道南即刻中止讲授,拱手等候,太子因此动容。

  历任左谕德少詹事。晋升礼部右侍郎,负责礼部事务。历城、高苑的牛生产的牛犊,都是两个头、两个鼻子,因此吴道南奏请将山东的诸种税收全部免除,召回太监;又因为灾变而上谏言说宦官集聚怨恨,求皇帝下诏治自己的罪,使天下得以更新,都没有答复。不久他奏请追加建文朝的忠臣的谥号。京都干旱很久,他上奏称:“天下人的情怀郁郁而不扩展,造成了旱灾。例如东宫是天下的根本,不使人为其讲明经术,训练处理政务,长期置身深宫,耳目闭塞,是第一件忧心之事。法司职位空缺半年,无人负责审判定罪,监狱犯人充塞,有进无出,愁怅与愤恨,上及星日,是第二件可忧虑的事。宫中内藏的财富堆积如山,而里巷却连半粒粮食也没有,不曾散发资财赈救,坐视他们死亡与流亡,是第三件可忧虑的事。重臣满朝荐、卞孔时,时人称好官,因为当权太监陷害,一旦囚禁就是数年,是第四件可忧虑的事。废弃的诸位大臣,实在堪为当世之用,一旦贬斥就不再起用,让他们在朝廷外老死终身,是第五件可忧虑之事。陛下诚心要焕发圣德的声誉,清除这几件可忧虑之事,马上就会雨露遍及天下。”皇帝并不省悟。吴道南遇事有主见,明了政体。朝鲜的朝贡使者回去时,请求购买火药,他坚决不给。吐鲁番贡奉玉石,他奏请皇帝不要接纳。辽东议论开科取士,因为边塞疆土应当重视武备,他阻拦不准施行。

  父亲去世后他回到家乡。服丧期满,就在家里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与方从哲一起受命。他多次推辞皇帝都不同意,此后很久才进京。旧制,朝廷大臣接受官职,先要当面称谢才就任。皇帝很久不朝见了,大臣们都是先就职。吴道南上朝,没被召见,不敢就职。同官方从哲说,皇帝指令他先就职,吴道南上奏答谢。住了数日,奏称:“我就任十多天了,仅仅下发了瑞王婚礼一份奏疏。其他的如为太子讲学、诸王预先受教育、简选大臣、举荐未重用的贤士、撤除税使、补充言官等诸事,是朝廷大臣口干舌燥所请求的,都杳无音信,难道陛下将我们的建议闲置一边吗?”皇帝好言回答,最终却不施行。等到皇帝因为“梃击”的变故,在慈宁宫召见群臣时,吴道南才得以向皇帝当面致谢,从此再也没有获得召见。

  负责织造的宦官刘成死了,皇帝派他的党羽吕贵前去护灵,吕贵唆使奸民挽留他自己督导织造。宫中传旨应许,命令阁臣草拟敕令。吴道南与方从哲一起争辩,并且询问奏疏的来源,奏请皇帝永远杜绝宫廷直接下达奏疏的做法,皇帝不听。鄱阳原来没有商税,宦官出任税使,在湖口设关征税。吴道南极力劝谏,称沿湖的舟船没有停泊之处,大都倾覆沉没,请求皇帝罢除关卡,不要征税,皇帝也不采纳。

  吴道南辅朝政不耍奸诡手法,在当时颇有名望。丙辰年(1616),他与礼部尚书刘楚先主持会试。吴江的举人沈同和是副都御史季文的儿子,目不识丁,贿赂礼部官吏,与同乡赵鸣阳的考舍联号。他首场考试的七篇文章,除了抄自坊刻本之外,都是赵鸣阳的手笔。考榜发布,沈同和列第一,赵鸣阳也中了榜,京都民众哗然。吴道南等人赶紧检举,皇帝下诏进行复试。沈同和一天才写成一篇文章。将他交付法司审理,贬去戍守烟瘴之地,赵鸣阳也被除名。

  在此之前,汤宾尹的科场舞弊案,实际上也是吴道南揭发的,他的党羽对他侧目相视。御史李嵩、周师旦便接连上奏疏论吴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击得尤为积极。吴道南上奏争辩,请求退休,对刘文炳很有些冒犯。刘文炳就极力诋毁他,御史张至发也上疏助攻。吴道南无法忍受,称:“御史弹劾内阁大臣,是其职责,却没有肆口谩骂的事。因为我已使国体受如此之辱,请求皇帝立即将我罢免。”万历皇帝对吴道南很是器重,将刘文炳罢出京城,剥夺了李嵩等人的俸禄。御史韩浚、朱土皆救助刘文炳,再次诋毁吴道南。吴道南更加请求离去。闭门一年,呈交了二十七篇奏疏,皇帝依然进行勉励、挽留。遇上继母的讣告至京,皇帝便赐给他路费,派遣行人护送他回乡。天启初年,因为皇帝广施惠,他在家中被晋升为太子太保。两年后去世。赠封为少保,谥号文恪。                                                      

吴道南 - 明朝礼部尚书 

吴道南,号曙谷,江西崇仁二都石庄(今石庄乡石庄村)人。官至礼部尚书。明代诗人。 幼时受其父一龙教诲,涉猎《书经》及儒家心学。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授为编修,知经筵日讲,预修正史,主纂《河渠志》。

人物生平

万历二十二年(1594),任浙江主考官。二十五年,晋升东宫直讲学士。他学识渊博,讲解经书,必多方引喻解说,务求明白晓畅。三十二年,任武进士考试总裁。三十四年任顺天乡试主考。三十七年以礼部侍郎署理部事。他重申国家有关典章法度,确定谥典,不屈从权贵,秉公办事。十次上疏,请皇太子出来听讲,但因神宗对皇位继承另有考虑,对其奏章置之不理。时值京都一带大旱,上疏清除"五郁",多切中时弊。神宗不予采纳。朝鲜派人来请售火药,道南力争不可给予。吐鲁番进贡美玉,他又以"不贵玩物"为谏,不予收受。

万历三十八年(1610),皇帝将吴道南升职为礼部尚书,他先后三次以守父丧为由上书辞谢,未获恩准,始赴任。一路上,吴道南择车简从,不事铺张,迎送礼仪皆免,所往之处,无人知其为台阁铺臣。"居官自有操守,铺政不为诡随"。且为人秉性善良,广交良友。常和芝麻九品、布衣平民乐天谈笑世间事,促膝共叙俚俗情。

万历四十一年(1613),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从家乡赴京时,行装简朴如普通人,途中,谢绝地方官提供的费用和护从人员。所经各处,无人知其为台阁辅臣。四十三年五月,入阁参预机务。到职后,先后就皇储听讲、诸王豫教、瑞王婚礼、简选大僚、荐举遗佚人才、撤消管理税收的太监、补足言官缺员诸事上疏,神宗虽嘉为"优诏",但大都不予采纳。

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梃击案起。万历帝召方从哲、吴道南入内商榷。方从哲只是磕头,一语不建,吴道南也不敢说一句话。直到万历失去耐心发怒,在一旁的御史刘光复越次进言,被万历厉喝拿下。群阉立刻哄聚围殴刘光复,吴道南吓得倒地僵卧,小便失禁,也是一个笑谈。

万历四十四年(1616),主持会试,因考场出现舞弊行为,遭到言官的攻讦。皇帝虽然谅解他,但他决定辞职,先后上疏20余次,直到四十五年七月,才得以批准。

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光宗继位,改泰昌元年。天启初年(1621)进太子太保,下诏加吴道南禄秩,望其再度辅政,此时道南已重病在身,仍带病作《大政议》12条,竟成为他的绝笔。两年后病卒。荫四子,赐祭13坛,赠少保,谥文恪,从祀乡贤祠。

为政举措

吴道南对科场作弊,历来从严处理,决不手软。在他任礼部右侍郎时,曾对汤宾君的科场作弊进行了及时的处理。深同和作弊被处理以后,卸史李嵩、周师旦即连章弹劾吴道南,给事中刘文炳相继上疏激烈攻论。吴道南疏辩乞休,疏中对文炳有较多的挟击,于是,刘文炳更加激烈地抵毁吴道南,御史张至发也上疏为刘文炳助威,甚至肆口谩骂。吴道南自责"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神宗对吴道南颇为爱重,不仅没有按弹劾者所言,而是令刘文炳外任,并夺李嵩等六个月的俸禄。御史韩浚、朱渭又相继上疏为刘文炳伸张,再次诋毁吴道南。吴道南益加求去归里,杜门不出。第二年上疏二十七条,作为告别朝廷奏。神宗阅疏,仍予勉留,不许致仕。适逢吴道南继母死,准其速归,并赐道里费,遣人护送回乡。天启元年,熹宗朱由校"以覃恩即家",进太子太保。

吴道南中年入仕,在朝廷为官二十余年,清廉淡泊,不阿附权贵,不谋私情,他平易近人,从不因高官显爵而盛气凌人。他任东阁大学士时,行装简仆,不仅没有过高过分的要求,即使按规定应有的供给、护从等,均一律拒绝。据《崇仁县志》记载,他官至皇帝的辅臣,而他的家产却不及一般中等人家。他虽长期从政为官,在学业上也有成就。

主要作品

著有《河渠志》l卷,首创绘图。另有《秘笈新书》13卷,《别集》3卷,《日讲录》、《巴山草》、《曙谷集》、《奏议》、《语录》等,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有《吴文恪公文集》32卷传世。

明史记载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中允。直讲东宫,太子偶旁瞩,道南即辍讲拱俟,太子为改容。历左谕德少詹事。擢礼部侍郎,署部事。历城、高苑牛产犊,皆两首两鼻,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召还内臣,又因灾异言貂珰敛怨,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报。寻请追谥建文朝忠臣。京师久旱,疏言:"天下人情郁而不散,致成旱灾。如东宫天下本,不使讲明经术,练习政务,久置深闱,聪明隔塞,郁一也。法司悬缺半载,谳鞫无人,囹圄充满,有入无出,愁愤之气,上薄日星,郁二也。内藏山积,而闾阎半菽不充,曾不发帑振救,坐视其死亡转徙,郁三也。累臣满朝荐、卞孔时,时称循吏,因权珰构陷,一系数年,郁四也。废弃诸臣,实堪世用,一斥不复,山林终老,郁五也。陛下诚涣发德音,除此数郁,不崇朝而雨露遍天下矣。"帝不省。

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归,请市火药,执不予。土鲁番贡玉,请勿纳。辽东议开科试士,以岩疆当重武,格不行。父丧归。服阕,即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与方从哲并命。三辞不允,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帝不视朝久,皆先莅任。道南至,不获见,不敢入直。同官从哲为言,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居数日,言:"臣就列经旬,仅下瑞王婚礼一疏。他若储宫出讲、诸王豫教、简大僚、举遗失、撤税使、补言官诸事,廷臣舌敝以请者,举皆杳然,岂陛下简置臣等意。"帝优诏答之,卒不行。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道南始得面谢,自是不获再见。

织造中官刘成死,遣其党吕贵往护,贵嗾奸民留己督造。中旨许之,命草敕。道南偕从哲争,且询疏所从进,请永杜内降,弗听。鄱阳故无商税,中官为税使,置关湖口征课。道南极言傍湖舟无所泊,多覆没,请罢关勿征,亦不纳。

道南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书,贿礼部吏,与同里赵鸣阳联号舍。其首场七篇,自坊刻外,皆鸣阳笔也。榜发,同和第一,鸣阳亦中式,都下大哗。道南等亟检举,诏令覆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先是,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其党侧目。御史李嵩、周师旦遂连章论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尤力。道南疏辨乞休,颇侵文炳。文炳遂极诋御史张至发助之。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未有肆口嫚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帝雅重道南,谪文炳外任,夺嵩等俸。御史韩浚、朱阶救文炳,复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天启初,以覃恩即家进太子太保。居二年卒。赠少保,谥文恪。

相关纪念

吴道南一生颇富传奇色彩。有涉他的正文轶事,民间皆诵为佳话,与世流芳。今崇仁县城"道南路"即为纪念他而冠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