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望中华(23)“洛出书”是在什么时候?

 澴川行者 2019-04-02


对于“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这样一个传说,目前一般的解释是:伏羲时代,黄河上出了河图,伏羲据此画出了《八卦》;大禹时代,洛水上出了《洛书》,大禹据此制定了《洪范·九畴》。

这个解释,大概是根据《册府元龟》里面的记载得来的。

册府元龟·帝王部》里说:“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龟书,六十五字,是为洪范,此所谓雒出书者也”。

然而,做这番解释的人们,大概是没有看过《开元占经》。 

开元占经 卷一百二十》里说:《礼·含文嘉》曰:伏羲德洽上下,故地应以龟书,伏羲乃象以作卦。《尚书·中候》曰:黄帝东巡至洛,龟书咸赤文绿字,以授轩辕。注云:虚龟负书所出,黄帝咸则也。《尚书·中候》曰:唐帝沉璧于洛水,龟负书出,背甲赤文成字,止坛也。又曰:汤沉璧于河,黑龟出,赤文题。又曰:周公沉璧,玄龟青纯。注云:何休解:纯,绿也,谓绿纯千岁龟也,含光刻背甲书,止洛于坛,赤文似字,周公视,周王乃视,龟留不去。周公援笔以世文而写之,书成,文消,龟去。《宋书·符瑞志》曰:玄龟洛书者,天符也。王者德至渊泉,则出。

如果《洛书》,只是到了大禹时代才面世的话,龟这种文化符号,就不可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了。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四极”,这个“神话”,就没有产生的依据;中国历史上的“龟驮碑”文化,也会失去其真正的渊源。

 

 

“龟驮碑”文化的真正渊源是什么呢?

就是“天下结盟”之后,共工氏部族的一个部落酋长依托其部落,担任了“后土”之职,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因为她功德无量,所以,就要立碑纪念。

而由于他们共工氏部族的图腾是龟,她也就可以以龟来代表。

这样,她的功德碑,就是立在一只龟的背上。

有了这个先例,后来凡是有功德的人,要立碑纪念的话,就都是以龟来驮其碑了。

而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四极”的“神话”,也正是依托于女娲氏将《洛书》刻画在共工氏部族的图腾——龟的背上,才产生的。

之所以到大禹时代,“洛出书”的故事“才发生”,是因为,共工氏部族作为曾经的一方政治势力,到大禹时代,就已经彻底地消失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他们的图腾,也就没有人再崇拜,没有人再记起。有关他们的图腾的一些历史事件,就没有人再提起。

但是,这不等于官方没有记载。

大禹之所以到洛水之上,再造“洛出书”的故事,就是因为,他是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神龟载书”这个重大事件的。只是,他没有解释、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龟作为共工氏部族的图腾,在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就让大家以为,真的是天降神瑞,让一只龟,把《洛书》展现给大禹。

其实,真正的第一次“洛出书”的故事,是在女娲时代发生的。

由于共工氏部族,受各方面的条件制约,尽管在女娲氏部族的支援下,取得了对伏羲氏部族之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但是,他们要想彻底地消灭伏羲氏部族,永远地解除自己部族的后患,还很难。

这样,他们就不得不再次求助于女娲氏部族。

因为,女娲氏部族已经帮助过他们一次了,如果他们再次请求,说不定女娲氏部族还会继续帮助他们。

但是,女娲氏部族,会不会继续帮助他们呢?

当然不会。

女娲氏部族参战的目的,是为了平衡各方势力,不让哪一家独大,而不是因为与伏羲氏部族有什么深仇大恨。

相反,伏羲氏部族与他们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他们是不可能不顾及天上祖先的垂视,而对自己的同胞痛下杀手的。

那么,当共工氏部族的使者前来请求他们时,他们要怎么回答呢?

当然还是老办法,借助神灵的名义进行劝和。

洛水,通常指的是洛河,源出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木岔沟,东入河南省,经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到偃师县杨村附近,纳伊河后,改称伊洛河,至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

大致以洛宁县的长水镇为界,上段洛河,穿行在峡谷和盆地之间,多险滩急流;卢氏县的范里镇至洛宁县的长水镇一段,两岸悬崖陡壁,谷深在200米左右;出长水镇以后,洛河脱离山区,水面渐宽,其中多沙洲。

在整个洛水上下,除古都洛阳之外,最值得一叙的,恐怕就要数这山区与平原交界处的洛宁县了。

洛宁县,西与卢氏县、灵宝市相连,北与陕县、渑池县比肩,东与宜阳县接壤,南与嵩县、栾川县为邻。自然特点为“七山二塬一分川”。

洛宁县古称崤地,是沟通洛阳与西安两京的官道,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设崤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称永宁,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更名为洛宁。

在洛宁县长水镇,有一通碑,为“洛书碑”,表明“神龟载书”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神龟载书”的故事会发生在这个地方呢?

我们看看这个地方的北边有什么?

有庙底沟文化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那是女娲氏部族的地盘。

我们再看看这个地方的南面有什么?

当然,看近了不行,要往远处看。

往远处看,我们就可以看到长江,看到湖南。

当年的伏羲氏部族的残部,就是逃到了湖南。

共工氏部族要想追击到湖南,将伏羲氏部族的残部彻底消灭,他们自己做不到。他们就只好回来请求女娲氏部族再出援手,帮助他们彻底消灭伏羲氏部族的残部。

洛宁县长水镇,就在共工氏部族的使者,前往女娲氏部族之地盘的必经之路上。

女娲氏部族如法炮制,事先在洛水渡口,埋下背上刻有《洛书》的石龟,在共工氏部族的使者到来时,就再去“发现”石龟,引起共工氏部族使者的注意。

然后,他们再将《洛书》的意义,讲给共工氏部族的使者听。

 

 

那么,《洛书》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洛书》和《河图》一样,也是一幅象数图。只是,她不再是刻画在伏羲氏部族的图腾“龙马”的背上,而是刻画在共工氏部族的图腾龟的背上。

这幅象数图也是以点为数,也是有从一到九的九个自然数。只是,她里面不再有三个点数五,而是只有一个点数五。所以,其阴阳之别,就是简单的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洛书》的点数布局,近似一个正方形,具体安排,就是“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上九下一),五数在中央”,然后,四个偶数分布四角,达到“四维四正皆合于十五”,也就是三的上面为四,下面为八;七的上面为二,下面为六,这样,横、竖、斜,不论哪条线上的三数之和,就都是十五。

如何解释这幅图的含义呢?

同《河图》一样,虽然女娲氏部族是要借助对方的神灵,来加强自己的说服力;但是,他们在解释的时候,不会把《洛书》的载体石龟,当作共工氏部族的神灵来解释,而是让共工氏部族的使者自己,去把这个石龟当作他们共工氏部族的神灵。女娲氏部族的酋长、祭司们,只是按照龟的自然特性,来解释龟作为《洛书》之载体的意义。

龟有什么自然特性呢?

龟的行动缓慢,龟的寿命很长。

龟的这些特点,就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器”很相似。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就是性,是决定事物变化倾向与规律的一种性质、一种习惯;“器”就是性的载体,是先于事物的变化倾向与规律而存在的一种结构、一种模范。

“器”相对来说,是一种可以把握,可以触摸的东西,是相对不易变化的。这就和龟的特性有些相似。

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有一篇《河图洛书义》,里面说:“图必出于河,而洛不谓之图。书必出于洛,而河不谓之书者,我知之矣。图以示天道,书以示人道故也。盖通于天者,河而图者以象言也,成象之谓天,故龙负之,而其出在于河。龙善变,而尚变者天道也。中于地者,以法言也,效法之谓人,故使龟负之,而其出在洛。龟善占,而尚占者人道也。此天地自然之意,而圣人于《易》所以则之者也。”

所以,《洛书》用龟来承载,就表明她表达的是一种“器”,表达的是一种结构与模范,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一种存在形式。

既然《洛书》表达的是一种结构与模范,那么,其中的各个点数,就是表示不同层次的结构单元了。而其中的阴性偶数,就是单元之本;阳性的奇数,就是单元之气。

本与气的关系,就相当于一个人的体骼与这个人的力量、乃至于这个人的钱物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本就是体骼,是主体;气就是体骼的力量、钱物与社会关系,是本的从属。气是由一部分本转化而来的;气也可以凝聚、转化为本的某种固定成份。本相对于气,是不可变的,本一旦变化,这个事物就受伤甚至死亡;而气相对于本,则是可变的,是受本的支配而通过自己的变化、去实现本与环境之互动的。

《洛书》中的阳一,就是阴八的气;阳三,就是阴六的气;阳七,就是阴四的气;阳九,就是阴二的气。阳五,是大家共同的气,是大家用来协调各方关系,维护大家之整体利益的气。

为什么本的层次越低,它的气还越多,本的层次越高,它的气还越少呢?

这就是女娲氏部族的酋长、祭司们,要对共工氏部族的使者所讲的主要内容了。

本的层次相对越低,它所受的环境压力就相对越大,它改变现状的倾向性就相对越大,它就越有可能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而相对增强自己的实力,从而实现自己气的相对增长、乃至于体骼的相对增强;本的层次相对越高,所受的环境压力就相对越小,它就相对没有动力去与环境互动,就相对没有途径实现自己气的增长与体骼的增强,它就会相对停滞不前。

这是受惯性原理的作用支配的。

惯性,就是事物保持自己既有状态不变的特性。任何事物一旦产生,它就具有保持自己既定状态不变的性质,这就是惯性。

在惯性原理的作用下,压力就是动力,压力造成事物的改变;没有压力,事物就不会有改变。

女娲氏部族的酋长、祭司们,就是通过这种道理,来说服实力不济的共工氏部族: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好好地发展自己的实力,通过实力的增长,来保卫自己的安全。

当然,女娲氏部族的酋长、祭司们劝和共工氏部族的最终目的,还是想要实现他们“四岳并举,八方共和,天下结盟”的目标。而他们的这个主张,也能在《洛书》中找到理论依据。

《洛书》中的阴二、阴四、阴六、阴八四方,虽然各有其主体性,但是,它们还是有一个共同的中央调节机构,就是处在四方之中央的阳五。

正是由于阳五的协调,四方主体才能够和衷共济,一起面对它们共同的环境压力。

这就像一个人的双手和双脚,它们正是在这个人的大脑之指挥下,取得协调,才能够确保自己发挥作用,从而赢得自己最好状态的存在。

而天下四方,如果能够仿照《洛书》之形式,共推盟主,协调大家团结起来,不再相互攻击,而是共同去与自然环境作斗争,通过提高大家的生产力,来改善大家的生产与生活水平,那不是皆大欢喜吗?

为什么天下结盟之后的盟主,被称为“神农氏”呢?

这正是因为推选出来的盟主,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向大家传授自己从各地搜集上来的最新的生产技艺,从而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与钦佩啊。

作为一种劝和的说辞,《洛书》在理论上,也是圆满和自洽的。

《洛书》中的主体层次越低,其气越多,其所居的位置,也越处在高位与阳性位置;反之,主体层次越高,其气越少,其所居的位置,也越处在低位与阴性位置。这说明,《洛书》表达的,不是一个静态的截面图,而是一个动态的合成图。

一个事物的发展,是经历了五个层次、九个阶段的变化的,而《洛书》,只是体现了其最后一个阶段的结构关系图。

五个层次和九个阶段分别是:(一),事物产生(质变),这时阴八居于主导地位;(二),事物经过发展(量变),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质变),从而提高实力,这时阴六与阴八共和;(三),事物继续发展(量变),走向辉煌(质变),这时阴四带领阴二形成与阴六阴八共和体的对抗性合作;(四),事物进一步发展(量变),阴六阴八联合体失去支配权(质变),阴四居于主导地位;(五),事物进一步发展(量变),阴二与阴四共和(质变),它们自身培养的合作者发展壮大,阴六阴八联合体被淘汰出局。

从结构上看,《洛书》中的阴二、阴四、阴六为一个三角关系;阴八、阴六、阴四又为一个三角关系;两个三角关系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S”形。这正是一个生物基因的双螺旋结构结构片段。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这样理解《洛书》,仅仅这样去看《洛书》,那我们的视野就太狭隘了,我们就太不理解我们的祖先了。

在仰韶文化的彩陶纹中,有大量的螺旋纹。还有仰韶人的舞蹈。仰韶人的舞蹈,其实与他们的螺旋纹之意涵,是相通的。

这些意涵是什么呢?就是本在中心,气在外围,气要围绕本来转,形成一个漩涡。

而本,其实在这个漩涡中,所占的体积之比,很小。基本上可以看成是空的、没有的。

本,不是靠它的实体结构来带动气的旋转,而是靠它的性质、靠它的惯性、靠它的道,来带动气的旋转。

《洛书》,实际上在整体上是一个大圆。阳五就是这个大圆的中心。

为什么《洛书》的“四维四正皆合于十五”呢?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圆。

但是,《洛书》之圆,与《太极图》的圆又不一样。

《太极图》的圆,是一个原始性的圆,是一个低级的圆,是一个实体性的圆,就好比一只鸡蛋。

而《洛书》之圆,是一个发展性的圆,是一个高级性的圆,是一个规划性的圆,就好比一只成年鸡。

鸡蛋之所以为圆,就是为了平均分散有可能的外来之压力。

但是,由于这个圆是预先固定,所以,它不能灵活机动地配置力量,以应对单位面积所能承受的最大力量之外的压力。

而成年鸡,虽然它的体型不是圆的,但是,它的大脑,支配躯体各个部分,组成一个规划性的圆,组成一个虚拟的圆。

在这个虚拟之圆的范围内,躯体各个部分,就既能够各司其职,又能够相互配合,从而使各自的功能价值,在相互配合中,成倍地增加。

而躯体各部分之所以能够相互配合,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大脑。

在《洛书》中,这个大脑就是阳五。

当然,在由阳五驱动的这个大圆之内,阴二、阴四、阴六、阴八又各自带着它们的气,形成一个个的小圆。

这些小圆自成体系,根据惯性原理,与其它各方进行互动,从而参加到大圆的漩涡运动之中。

仰韶文化的彩陶纹中,那些双体螺旋纹,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的《太极图》;而那些四体螺旋纹,就是一个个的《洛书》。

只是,这些《洛书》,只强调了复杂结构中各个主体的地位,而没有强调这个复杂结构的中央枢纽之地位;只展现出了一个复杂事物的来源,没有展现出一个复杂事物的发展路径。

其实,这也是暗示着,在惯性原理的作用下,事物发展的艰难。

复杂结构的中央枢纽之力量,来自于各个主体,但是,各个主体自身的情况不同,他们对贡献合力的热情和能力不同,这就导致中央枢纽的作为,要依赖于合力的贡献者。

也就是说,中央枢纽的立场,往往与合力贡献最大的一方保持一致。除非各方所贡献的合力不相上下,这时,中央枢纽,才可能具有自己独立的立场,才可能发挥中央枢纽的真正价值。

女娲氏部族之所以能够劝说各方结盟,并且赢得盟主之位,一方面是他们有这个热情,二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在联合共工氏部族和东夷氏部族打败了伏羲氏部族之后,有这个能力。

由于《洛书》不仅仅是一篇劝和的说辞,更是一部思想深刻的哲理著作,所以,它一旦问世,就不仅仅是对当时的天下局势发生影响,更是对后来的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历程,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

大禹再造“洛出书”的故事以推行自己的政策纲领,仅仅是这些影响中比较显著的一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