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在左,商业在右

 李俊鹤馆藏 2019-04-02

公益营销的博弈

公益属于社会责任,营销是商业手段,这二者是可以结合到一起吗?答案是肯定的。

公益营销是以关心人的生存发展、社会进步为出发点,借助公益活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在产生公益效果的同时,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好感,并由此提高品牌知名度。

很多公益组织一腔热血的开始做公益,然后会发现一个问题:公益组织的运营模式没有商业机构来的高效。

做公益的朋友也会有这样的烦恼:“既希望为实现自己的公益使命找到可持续的模式,又担心自己不小心做成了商业”。

其实公益和商业不是矛盾的词汇,他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获取利润对社会做出贡献,有了利润企业就能回馈投资人、员工,缴纳税金给政府,供应商才能从中获取他们的利益,诸多利益相关部门也由此得到利益。

比如奥运会的公益定位,企业发掘出了“赞助奥运会提升企业形象”这一公益营销的方式,将营销资本的投入视作对体育事业的支持,促进世界和平与友谊。

公益的心态来做商业,用商业模式来做公益

小编曾经参加一场论坛,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说的一句话让人印象很深刻。她说,如果我失败了,就当做公益。当时摩拜单车刚投入市场,很多人都在质疑她们,说他们就是一群疯子在做一件疯狂的事情。

“其实我现在想说,大家都说公益是在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而商业是赚钱的事情,但在我看来,其实你完全能够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创造出商业价值。”

今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公布了一项 “大福利”:其馆藏20万件艺术品的37.5万张图片资料完全开放!并且允许大众免费、不受限制的使用。

博物馆是资源主导型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对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这么多珍贵的资源免费向社会开放,高清的免费图片使用,这意味着最直接利益的消减。

罗伯特·劳申伯格基金会曾经估量,在开放图像版权之前,该基金会仅凭劳申伯格一人的作品,每年就能赚取10万美元图像版权费。

作为公益性的博物馆,一切应以公众的利益为主导,所以,开放资源则是公益性的表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此举,便是一次公益性的示范。

中国国内的博物馆从2008年就是免费对民众开放,但是高清图片的使用还没有则比较艰难,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在网上搜索下载到数字化的馆藏品呢?

还有一位自行车游学迷 — 齐天下传创始人王卫,他是公益创业的实践者,用公益的心做商业,用商业思维做公益。他说这就像中国的阴阳文化,商业是阴文化,公益是阳文化。

一个企业如果只用阴文化管理的话迟早会出现很多问题;反过来一个慈善机构,如果只会用阳文化,不懂得商业运营,那他会把自己饿死。光有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物质基础。

王卫说,“公益是一种信仰,首先它帮助的是自己,以这个做支撑会让他内心变得不浮躁,会平静,这也是我之前一直坚持的原动力,换句话说就是,公益可以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这让我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会更加有底气。

一个商业机构应该要学会用商业的方式来做公益、必需要具备有社会责任感,这样才会有温度。

这是王卫理解的公益创业,也是他一直在坚持的一条道路。

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这个词进入中国已有约12年历史,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进入发展高峰的。

社会企业是一种介于商业企业和公益组织之间的新型组织形态,提倡应用市场手段和创新方法解决社会需求,同时具备了公益和商业的特征。

社会企业不是纯粹的企业,亦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社会企业透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

它们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社群、促进小区发展及社会企业本身的投资。它们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业盈利。

迈克·诺顿(Micheal Norton)认为甄别社会企业的原则,就是它要创造社会影响,它需要用商业的办法运行,在开始时它可以仅是一个公司或者NGO。

如果有更多的人开始了解社会企业家,成为社会企业家,用创意、行为去改变世界,哪怕改变的只是一点点,就会为整个世界和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