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别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尔达......

 颐源书屋 2019-04-02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3月29日,法国导演、“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在巴黎去世,享年90岁。提到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电影的影响力;而实际上,她在摄影以及装置艺术的成就也不容小觑。

这位包揽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等多项大奖的伟大导演,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及率真鬼马的性格为世人带来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她的离世,让人猝不及防。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位有趣、有才,又可爱的蘑菇头老少女。

阿涅斯·瓦尔达在拍摄

光影之间

26岁时,没有任何电影制作经验,甚至连看过的电影都屈指可数的阿涅斯·瓦尔达在法国导演阿伦·雷乃(Alan Resnais)的鼓励下,贷款筹资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短角情事》(La Pointe Courte)。

阿涅斯·瓦尔达《短角情事》,1954年

她偶然间从福克纳的小说《野棕榈》中获得灵感,将小说中的章节排布技巧转换为双线叙事手法,并应用于《短角情事》中。独特的叙事形式以及低成本的制作方式使得该作品被视作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先声。

此后,她导演了多部女性题材的剧情片。作品通过其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及细腻的刻画手法,真实地反映出女性在社会中的生存现状。

阿涅斯·瓦尔达《五至七时的克莱奥》,1962年

在她的电影中,女性角色不仅仅是被凝视的客体,同样也试图成为世界的中心。这种富有张力的刻画女性角色的手法在她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Cléo de 5 à 7)与《天涯沦落女》(Sans toit ni loi)两部知名作品中尤为突出。

阿涅斯·瓦尔达《五至七时的克莱奥》,1962年

在作品《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导演将美丽流行歌手Cléo Victoire等待癌症报告期间濒临崩溃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细致入微。这部影片真实地展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身份认同的危机,同时积极探索女性的自我价值以及存在意义。

阿涅斯·瓦尔达《天涯沦落女》,1985年

在另一部作品《天涯沦落女》中,导演通过人物细节的刻画以及情节的设计为女性美丽的躯壳下注入鲜活的灵魂,结合演员复杂和精巧的演技将人物的全貌完整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由他人口中的细枝末节拼凑出的角色均向人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女性真实的自我?

阿涅斯·瓦尔达《天涯沦落女》,1985年

阿涅斯·瓦尔达《天涯沦落女》,1985年

上世纪90年代初,阿涅斯·瓦尔达的丈夫,法国导演雅克·德米(Jacques Demy)身患艾滋病。在丈夫即将离开人世之际,阿涅斯·瓦尔达创作了电影《南特的雅克·德米》(Jacquôt de Nantes)为他还原了儿时的记忆,同时也将自己深爱之人的音容定格于影像之中。

阿涅斯·瓦尔达与丈夫雅克·德米

阿涅斯·瓦尔达想要为爱人完美复原她不曾陪他走过的童年时光。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她总是反复与丈夫确认,是这样的吗?会不会拍错?生怕自己的拍摄与爱人儿时的记忆存在偏差。

阿涅斯·瓦尔达《南特的雅克·德米》,拍摄期间

2017年,阿涅斯·瓦尔达与法国街头艺术家JR共同拍摄了纪录片《脸庞,村庄》(Visages villages)。片中,他们驾驶着一辆小货车穿越法国小村庄并拜访沿途遇到的普通人,其中有村里的邮差、工人、农民等。

两位艺术家将小人物的巨幅肖像打印到墙上,以此来反抗商业广告中无懈可击的美丽面庞。他们希望传递每一个灵魂都值得被尊重的思想,让观众可以透过镜头感受到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勤劳、热情与友善。

阿涅斯·瓦尔达《脸庞,村庄》,2017年

装置艺术

除了摄影之外,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阿涅斯·瓦尔达也曾涉足装置艺术。人们最为熟悉的是她在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作品《马铃薯乌托邦》(Patatutopia)。

阿涅斯·瓦尔达《马铃薯乌托邦》,2003年

《马铃薯乌托邦》由电子屏幕和摆放在地面上的700斤土豆共同组成。屏幕中央为一颗长芽的心形土豆,两侧则为正在播放中的发芽和干瘪的土豆影像。艺术家借由土豆的衰老过程来比喻自身的衰老。

阿涅斯·瓦尔达《海滩》

另一件装置作品《海滩》同样由照片、影像与实物共同构成。作品背景为一张悬挂着的海浪照片,照片下部播放海浪真实的影像,外围则由真实的沙子组成。艺术家有趣地将三种形式融合在一起,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感官体验。

阿涅斯·瓦尔达《努瓦姆梯耶的寡妇》,2005年

《努瓦姆梯耶的寡妇》(Les Veuves de Noirmoutier)来源于艺术家对于自己“寡妇”这一身份标签的思考:女性如何面对自己最亲近之人的离去?

该装置由14个同时播放的小型屏幕组成。屏幕中,来自努瓦姆梯耶岛上的寡妇们各自讲述着她们的故事。每个屏幕连接一个独立的耳机播放着她们的声音。通过聆听一对一的独白,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走进这些失去亲人的女人的内心世界。

阿涅斯·瓦尔达《茨古古的坟墓》,2006年

而日常生活中,阿涅斯·瓦尔达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猫奴”,在爱猫茨古古(Zgougou)死去后,艺术家用贝壳为爱猫搭建坟墓,并做成装置艺术,以此纪念这只在她生命中带来无限欢乐的“家人”。

同时,喜爱海边的她还将人字拖、小铲子以及色彩鲜艳的塑料桶组成的装置艺术作品《乒乓,人字拖与露营的营地》放到了美术馆中,作品充满了夏天海边玩耍的童趣。

阿涅斯·瓦尔达《乒乓,人字拖与露营的营地》

中国记忆

阿涅斯·瓦尔达不仅擅长电影与装置艺术,同时也是一位摄影艺术家。早在1957年,她就受邀访华,在她的作品中留存了许多珍贵的时代记忆。

阿涅斯·瓦尔达受邀访华

阿涅斯·瓦尔达访华期间

在访华期间,阿涅斯·瓦尔达已经怀有身孕,腹中小生命的存在唤醒了她母性的温柔。因此,她用镜头记录了许多中国的孩童,这些戴着虎头帽的小朋友是否激发了艺术家对于新生命的期待?

阿涅斯·瓦尔达拍摄作品

55年后,83岁的阿涅斯·瓦尔达再次来到了中国,并带来了《破碎的肖像》系列摄影作品。虽然已过耄耋之年,但老奶奶依旧活跃艺术圈,让人们觉得岁月对她似乎格外厚待。

阿涅斯·瓦尔达《夫妇》 ,2009年

阿涅斯·瓦尔达自拍像

阿涅斯·瓦尔达的去世,带走的是一个时代,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惋惜与遗憾。这个仿佛不会老去的“小女孩”这次真的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孩童般的纯真与好奇,和对于世间万物的诚挚与多情必将永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