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102个县(市、区)实现县乡两级远程医疗服务。 “目前,637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1273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院内信息互通互联。”4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生健康委”)在青岛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指出。 毛群安补充,全国有28个省份已开展电子健康卡试点。144个地级市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山东、浙江、广东、四川、云南、宁夏等6个省份已经建设完成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监管平台。 “山东省立三院牵头成立了互联网医联体。该医联体由二级医院、大学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49家医疗机构以及结石病互联网专科联盟组成。”院长吕涌涛在会上介绍。医院还建立了以家庭医生签约平台和医联体平台为支撑的互联网医院。截至目前,互联网医疗受益人群达6.1万人次。 按照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山东省卫健委”)的要求,山东省立三院在互联网医疗“支撑保障、标准规范、行为监管、服务内容、运行机制”五个方面开展了先行先试。 医院在互联网 慢病管理服务方面,建立了在线MDT慢病管理团队,设计了23个专科会员服务包,为医联体内5822名糖尿病慢病患者,提供互联网MDT的诊疗服务。吕涌涛透露。 该医院在探索互联网 医药联合体新模式方面,牵头成立了省内首家互联网医药联合体,复诊患者可在线得处方、在线支付,同时可获得药品配送到家或者就近药店取药等服务。医院还与相关部门合作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工地网络医院”,为农民工的健康提供服务。 吕涌涛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互联网 医疗健康新模式,加强医研企合作,积极推行居民电子健康卡,实现线上线下医疗信息互通共享。并且充分发挥试点医院作用,促进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在会上指出,2017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建立山东省首家互联网医院;2018年11月,获山东省卫健委正式批准,成为山东省内首批具备互联网诊疗资质的医院之一,为复诊患者提供了便捷的就医条件。 2018年,该院建成分级诊疗平台,依托青岛市卫生专网,共享患者的就诊信息,开展社区转诊服务。董蒨介绍,青岛市北区11家社区医疗机构的患者,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预约及转诊服务。 董蒨指出,医院为解决患者检查难,门诊医生可以在诊间直接预约超声及放射等检查,患者按照预约时间到相关检查科室进行检查。患者在检查科室刷卡自助登记,等候叫号即可。检查报告还提供短信提示等服务。目前,医院正推行“云胶片”服务,患者可以在手机端下载电子胶片。 山东省卫健委主任袭燕在会上表示,山东省“互联网 医疗健康”便民惠民百日行动,100天内推进“切口小、见效快”的30件实事已基本实现。她指出,在远程医疗方面,山东已初步建成省级远程医疗服务监管平台。省及10个市建成了远程医学中心;省及7个市建立了远程医学影像和病理诊断中心。全省基本实现县级节点远程医疗全覆盖,102个县(市、区)实现了县乡两级远程医疗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