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药学中将桂枝归类于解表药中的发散风寒药,在方剂中也将桂枝汤归于辛温解表剂。由此,使许多人认为桂枝的主要功用就是解表,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桂枝功用多样、应用广泛,素有“百病之主”之说。作为药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医药学家对桂枝都十分重视,而以张仲景为最,在《伤寒论》中桂枝的使用频率仅次于“国老”甘草,高达43方次(包括方后注加减法),其中的桂枝汤更是被誉为“方剂之祖”。但桂枝的使用并非百无禁忌,“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成为古今应用桂枝必须遵守的原则。因此,对于桂枝的应用必须从桂枝的药性特点、功用内涵、应用主治配伍和使用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桂枝药性的思考 1.关于桂枝的性味 古今认识一致:辛、甘,温,乃为纯阳之品。但桂枝的温热之性是温而燥,还是温而润或无明显的润燥?对此少有说法。药物之润燥,除了与药物的温热寒凉之性有关以外,还与药物本身的质地、药味有关。清代石寿棠《医原·用药大药》中提出:“病有燥湿,药有润燥”,且结合药物的药味特点,可将润燥进一步分类“润有辛润、温润、平润、凉润、寒润之殊,燥有辛燥、温燥、热燥、平燥、凉燥、寒燥之异”。即若药物质地滋腻润泽,即便温也不燥,如熟地黄;反之,若药物质地燥烈,则温热的药物会出现温燥之性,如生姜、羌活、雄黄等。药味辛味或甘味或酸味或辛、甘味,温性的药物较少出现或不出现燥,如黄芪、当归。若是苦味或辛、苦味,则较易出现燥性,即使是寒性的药物亦然,如黄连。桂枝虽为纯阳之品,性温,但其味辛、甘。“辛能燥,亦能润燥”(《医津一筏》),“甘润生阴”(《医学读书笔记》),故而言桂枝既能润又能燥,二者均有之,但未见明显偏性。 2.关于桂枝的归经 桂枝的归经历代认识并不统一。有言其“专入肺经”(《雷公炮制药性解》);有言其“入足太阳之腑”(《本草蒙筌》《本草新编》);有言其“入肝、肾、膀胱经”(《药品化义》);有言其“入心肝脾肾四经血分,性味同肉桂”(《本草便读》)等。现代中药学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一些权威性的专著,对桂枝归经的认识也不一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学教材等都认为桂枝归于心、肺、膀胱经;而张廷模《临床中药学》及李学林等《实用临床中药学》则认为桂枝归于肺、肾、心、脾经。出现这种现象与桂枝的归类认识有一定的关系。桂枝因有解表功效,归于解表药,故其入肺经。但桂枝的归经还应与其芳香、走而不守的特性和临床应用相结合,从其特性以及古今应用来讲,笔者认为桂枝的归经多样,甚至可以认为其通行十二经,但以归于心、肺、脾、肝和肾经为主,遍布上中下三焦。归于心、肺经古今认同,无大异议。归于肾经而不归于膀胱经,主要是基于两点:肾气丸用桂枝温补肾阳;五苓散用桂枝助阳化气利水,促进水肿的消退。之所以不归膀胱经,究其原因蓄水证的发生与阳虚、气不化水有关,此功能由肾所主宰,膀胱仅为州都之官。桂枝归于脾经,与其温阳化饮,治疗阳虚饮停的功用有关,痰饮产生主要由于脾阳亏虚所致。桂枝归于肝经,在《长沙药解》中记载:“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经络而达荣郁”,且考虑到桂枝在妇产科病证中应用,如温经汤等,显然与肝有关。因此,桂枝应当归于心、肺、脾、肝、肾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