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讲堂】识字(一)

 攸州刀郎 2019-04-02
编者按


03

识字

学习汉印,当然要对汉印的文字加以认识、研究,从而提高其审美意识。

汉代前后共四百多年,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国运强盛,其印章所用文字,早期多继承秦制,后来逐渐加以改造。归并,统一成为汉印中普遍使用的摹印篆。由于汉代国土地域广阔,年代较长,为适应不同环境与使用对象或特殊条件,因此汉印文字虽较统一,也有较多样的变化,即是同一篆体,由于在不同印章内,不同的几个字的互相组合,也各有千秋。这就构成汉印文字中丰富多采的艺术性。汉印中这种不同文字的相互组合,变化而又统一的特色,给后来的魏晋南北朝乃至明清时代的篆刻艺术的发展,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学习篆刻,对汉印中的文字的各种变化及其异同加以认识、理解,掌握其主要特点与变化规律,在创作汉印形式的作品时,就可举一反三,左右逢源;顺手拈来,亦可构成佳作。现仅将汉印中常见的字体介绍于后:

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大臣李斯统一其文字,下令全国“书同文”。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七国文字异形,秦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有改,所谓小篆者是也。”秦篆流传至今可见者有:

《泰山刻石》,现存山东泰安,久罹水火之灾,现存完好者仅八、九字,其他尚有《峄山刻石》的徐铉摹本,宋郑文宝根据篆文重新刻石,现存西安碑林。秦刻石文字,字形较长方,上束下疏,笔画圆转均匀,沉着遒劲,是当时的标准篆体。因《泰山》、《峄山》等刻石世传为李斯所书。故又称为“斯篆”。这种篆书体在汉印中虽然少见,但汉印中印文,多以这种字的结体变短变方。笔画多化圆孤为平直、转角则变圆为折、在少数印文中仍可窥见其遗影。如“王初”、“缭”等。

《峄山碑》

王初

李君之印章

另一种是秦代实用器物上的权、量、诏版。这种文字基本结体属小篆系统。只为适应制作,有铸,有刻,故结体渐变方,笔画多横平竖直,转角化圆为折。虽然字形通篇大小不一,用笔也不太圆熟,但欹斜自然,遒劲朴实,这些诏书文字不可能每件都出自当时书法大家李斯、赵高、胡毋敬之手,从存世作品看恐多为下层小吏所为,是实用的艺术品,也为汉印文字的发展起到过渡或推动的作用。尤其是陶诏量上的文字,是用陶印在陶量未干时压印上去,再行烧制的。这种陶文刻画意味少,笔画浑融流动,很有汉铸印味道。

量文字 权刻字

诏版刻字

陶量文字

西汉初年、汉印中字体与印制多承用秦代,故四字印多加“田”字格,长方形二字印多用“日”字格,其文字亦多少带有秦篆中意味。尤其是权、量、诏版的方折与刀味的影响更为明显。在魏晋凿印中印文可见其一脉相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