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究二王一脉书风,不可错过这几帖

 攸州刀郎 2019-04-02

王家在东晋书家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其中以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最为突出。

王羲之,曾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将锺繇古质朴素的书风改变为风流妍妙的新风格,推进了行书和今草书字体走向成熟,并在行书、草书、小楷领域创造了大量典范作品,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乐毅论》

王羲之最著名的书迹, 首推《兰亭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可以说是在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书迹之一。唐代以后,学书之人,几乎没有未临习过《兰亭序》者。

《兰亭序》真迹,在初唐时为唐太宗所得,据说唐太宗死后殉葬昭陵而失传,但有众多摹本传世。现在公认最佳者是“神龙本”,传为唐初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于真迹上精心摹出,现藏故宫博物院。

冯承素版《兰亭序》

《兰亭序》作行书体,已全无前代书家古拙之气,笔法与结字皆精巧严密,也是传世王羲之作品中在风格上最为秀美新妍的一件,是开后代新风的杰作,其在书法史上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单就王羲之本人的书法作品而言,也有一个从早期的相对古拙(如《姨母帖》)到晚年的精密妍美(如《兰亭》)的演变。

《姨母帖》

贴心的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有关王羲之的高清书法资料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王羲之】领取哦

继承王羲之书风,更进一步发展妍美洒脱风格的最著名的书家是王献之。 王羲之第七子,曾官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他融会藁草,改王羲之行书的内擫笔法为外拓笔法,如风行雨散,号称“破体”。小楷书也进步突出,笔法的流美 、结构的开张,独具超然远举的美感。代表作行草《鸭头丸帖》、小楷《玉版十三行》等。

鸭头丸帖

南北朝时期,二王书风得到延续,南北书风的交流是以二王体系的南北书风为主导,隋朝统一六国之后,南北书风自然融合走向规范。隋代书法起到了“上承六代,下启三唐”的过渡作用。

隋代比较关键的一位书法大家是智永,王羲之第七世孙,是由陈入隋的僧人,世称“永禅师”,其书法继承王氏家法,并加以整理,使之法度规范、系统。最为著名是就是其《真草千字文》。

《千字文》局部

相传曾写《真草千字文》800余本,分送江东诸寺。存世《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今在日本,有学者疑为唐人临本。

真草两体,隔行排列,书法温润圆劲,平和安稳,字形端庄平正,字内空间分布均匀。书写熟练流畅,用笔起止提按痕迹清楚。初唐李嗣真评为“精熟过人,惜无奇态”《书后品》)。

其实智永这一端庄含蓄的书风,矫正了六朝过于“侧狷”的风尚,开启以“二王”为宗、楷法规整的唐代书法,成为书法史上“二王”以后、唐人之前的一个关键人物。 

贴心的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智永《千字文》全文的高清书法资料。

智永的书法,上承王羲之衣钵,下启唐人楷书风貌,是学习楷书法则,理解楷书传承与发展、实现楷行转化的重要门径。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智永】领取哦

从千字文到兰亭序,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然轻松的学习过程,也是领悟楷、行之间关系的快捷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