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二王书法的捷径

 新用户41525865 2023-08-12 发布于西藏

若要使自己的书法水平提升至高层次,二王是绕不开的,但怎样学是见仁见智,笔者兹给出一些体会,以供参考。

执笔——分单钩、双钩,初学者宜用双钩,但腕宜平,切忌如沈尹默氏提倡的竖腕法,以致运转不灵。楷书执笔宜低,约寸许,行草执笔宜略高。握笔宜紧但非用死力。

悬肘——无论行草、小楷乃至大字,皆须悬肘。有人说写小楷悬肘没有必要,实为一知半解。唐以后能悬肘写小楷的大家寥寥无几,包括赵孟頫、文征明之流,所以书艺水平普遍不能与唐前相提并论,当代就更不用说了。

道理很简单,悬肘时手臂运动没有阻碍,自然能最大限度的做到笔笔中锋,不但笔力较不悬肘强,而且能体现出一些因不能悬肘而难以体现的笔意。

鲜于树和赵孟頫被誉为元代书坛二妙,但鲜于枢能悬肘作草书,赵孟頫也自叹不如。不仅草书,笔者认为鲜于枢写小楷也悬肘,所以其水平要高过赵,将二人写的道德经对照即知。

楷书是行草的基础,写小楷能悬肘,写行草乃至大字自然就会事半功倍,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学二王虽不必像晋人那样坐地上在矮几上写,但悬肘是必要的,否则就难以真正学好。

笔法——简而言之就是锥画沙,有两个要素:中锋,且主要用笔毫前端触纸,即所谓一分笔;再就是疾涩二法精熟。用这种笔法写出的字,笔画瘦劲,富有张力,线条边缘爽利如刀切剑割,且发笔转折处多现锋棱,即所谓骨法、铁画。自秦汉经魏晋而至初唐,不论隶楷行草,其主流笔法皆然,王羲之不过登峰造极而已。严格说,习书者若昧此笔法,无论所习何体皆未入门。

此笔法说似简单,实非易易。唐以后标榜学王者不乏其人,但皆难与唐人抗衡,究其根本在于用笔。米芾虽追晋宝晋,但其用笔较二王实难差堪比拟,行笔多呈浮荡之势,又频频示其标志性的鹅掌钩蟹爪钩,谓之“跌宕”,令人作呕。米芾者,米浮也。近年某些“大师”也宣讲所谓晋人笔法,实则以盲指盲,自欺欺人。观其书作视频,非但写小楷不能悬肘,甚至十几公分的大字也枕腕,行笔缓慢吃力如老牛拉车,甚至连描带补,令人啼笑皆非。

临帖次序——现在流行从隶书入门,也可以,但要真正学二王,即使隶书有相当功底也必须先临王的楷书,然后行书、草书,这个道理无须赘言。王羲之楷书以乐毅论最重要,其次是东方朔画赞、曹娥碑、黄庭经、道德经,王献之楷书有洛神赋十三行、乞假帖。因为二王传世楷书都是刻本,而且都是小楷,而很多人又都被灌输入门先学唐楷的观念,所以会感到困惑。其实学二王不必先学唐楷,这样反而会走弯路。怎么办?先临乐毅论,用中楷笔,把字临的大些,开始自然会流于刻板,不要紧,先一字字临,临熟之后再成篇临,在此过程中逐渐把字缩小,能悬臂写到1.5公分之内就很可观了。

另外临王字小楷绝不可用格子纸,也不可分界栏,行间排列不可过于规整如排算子,使之有晋人小楷的自然美,否则档次就差多了。乐毅论能成篇临之后,就可以临神龙本兰亭了,但仍要坚持楷书练习。因为兰亭序是真行体,很多字与楷书接近,所以也可以当作楷书临,将兰亭的笔意融入楷书,即把楷书写活,如此楷行并进,有相当功底后再临王的其它帖。

刻本和墨迹本有很大不同,墨迹的很多细节在刻本中不能体现,所以要“师笔不师刀”,将楷书由刻板写至灵动活泼才算真正入门。遗憾的是,坊间拘执于刻本的“大师”大有人在,用功几十年仍旧是一手刻板的“印刷体”。更可悲的是,这些“大师”的屁股后面有大量的死心塌地的追随者,而最为这些“大师”推崇的楷书刻本恐怕就属欧阳询的九成宫了。

学王楷也可参考唐人楷书墨迹,笔者推荐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小楷飞鸟帖以及唐摹小楷黄庭经,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因摹刻精妙逼真而被誉为唐碑之冠,也可参考。其他的唐楷墨迹就无须浪费时间了,包括那些唐人写经俗体如灵飞经。为何推荐褚遂良?褚遂良为唐太宗挑选王羲之真迹,过眼王帖最多,别人没有这个条件。魏征说他“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可不是说着玩儿的。有人认为智永千字文墨迹最接近王楷,实为半解之见。世传智永千字文非智永真迹,试将智永千字文和神龙本兰亭对照即知,其用笔圆滑多肉,与王字相去甚远,若执着于此必然误入歧途。赵孟頫在智永千字文上下了很大工夫,看看后来写成什么样。

赵模所摹的集王行书千字文,是学王体行书的又一墨迹佳本,此本笔画瘦劲过之,较神龙本兰亭更接近于王字原貌,临兰亭有功底后,当再临此本,较之集王圣教效果更佳。王字楷、行有功底后,再学其草书。王草的最佳墨迹本是游目帖,而非一般书家推崇的寒切帖和初月帖,将游目帖临熟后再临刻本十七帖,王草即可入门。至于孙过庭书谱,曾被米芾誉为“唐人小草无出其右”,实为言过其实。书谱的水平较王草差之尚远,粗劣支离多燥气,尚难匹敌唐人小草月仪帖,学王草者实不宜在书谱上枉费功夫。

至于小王,因其骨力稍逊,须学大王有一定基础后方可。小王的最大成就是行草,即稿行体,其代表作为鸭头丸帖、十二月割帖、奉对帖等。大王晚年的一些作品如得示、二谢、丧乱,其实是稿行体,是受小王启发的变体之作。行草其实成熟于王献之,唐张怀瓘称其为“笔法体势中最风流者”。

稿行体中多有数字甚至整行一气相连的一笔书,这必须在悬肘的前提下才能一气呵成。很多书家学不来王献之,跟不能悬肘大有关系。因不能悬肘,若遇到数字相连的情况,只能写两字后往下挪动手臂,再接着前面末笔写下字,如此必然大煞风景,所以很多书家干脆就以站姿悬肘写行草来唬人了。

脱化——临习一段时间后,无论用笔结体,自然而然会带有某些自己的特点。因为人人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无论你认为临王羲之某帖多么逼真,你也不可能成为王羲之第二,只能在长期的临帖和创作中发现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脱化。另外,在书体专擅方面也会形成自己的主张,或擅楷而兼真行,或擅楷而兼稿行,或擅行而兼楷,或擅草而兼楷,或楷行草兼擅等等。

内容图片

神龙本兰亭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