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小编,每天会在第一时间更新内容,如果你对小编对文章感兴趣,可以点个关注,如果第一时间内容更新了,可以方便查看。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不是三个秋天,也不是三年。 在古代,男女恋人之间通过情书的方式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时候,都会打底稿。不像,现在,科技发达,网聊就可以解决问题。数千年的文化熏陶下,个个都可以说是情场上的专家,情诗情话随口即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一日不见,思之如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等等等。 这“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之句话,听起来虽略显夸张但其实却不失文艺气质,可以说是将亲友之间煎熬难捱的相思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虽然,这句话平常使用的频率很高,但是它的真正含义,就不一定理解了。先说说这:“三秋”,本能的就会联想到度日如年的用法,很多的人认为三秋就是度过了三个秋天,也就是难念,其实并非如此普通,它有更加艺术化的内核。 想要弄清它的庐山真面目,就必须最本溯源,考证它的前世今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最早来源于《诗经·采葛》中的名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虽有一字之差,但意境并没有改,都是抒发对有人真挚急切的思念。全诗如下: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不难看出,全诗连用了三个排比,形式上轻松的将情感上的语势有力的表达出来,在内容上也形成了“三月”“三秋”“ 三岁”层层递进,高下相形的对比,而他的意思是“三季”,也就是九个月。 小孩子最难认的三个字,就是“葛”“ 萧”“ 艾”,分别说的就是葛藤、蒿香、和苍艾三种植物,这样详细的描述,足以看出偷偷看女子采摘的作者是多么的认真,不难猜出这是他偷偷看了多少次的结果。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个月,就如同过了三年。反复叠咏的方式将相思之情可以说是升华到了极致。 不过,将三秋误解成为三年,也情有可原,因为这里的用法比较特殊。以农耕为主的古代,谷类的农作物一年一熟,秋季收割,所以人们以一秋为一年,将谷熟的时期成为秋。 平常我们生活中使用的也只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一句,所以会有这样的误区,将其理解成为三年。经过了解知道,三秋要比三月长,比三岁短,理解为三季是最很是合适的,与诗中缔造的语境相符。 有一种见解是,适中的思念对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两人还是有人又或是单纯的对“采葛”这种劳作活动而发出的咏叹调。大家有何见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