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古命书都“留了一手”?

 hty16909 2019-04-03

转自杨森批八字博客


  已知的命学经典只有二部,一是《三命通会》,二是《命律预言真解》(别名《滴天髓》)。


   先说《三命通会》。

  《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为《三命通会》写提要时说“此本专论子平”。我把《三命通会》喻为子平命理的升级版,它源于子平,高于子平。也正因此,此书无愧是命学经典。

   为什么近二三百年来《三命通会》被严重边缘化?

  此书把精华和糟粕一古脑全部收入,这个“大杂烩”的东西把读者的头脑搞成了“一锅粥”,令读者不知其所云,怎么可能不被边缘化。即便将此书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仍然令人有中看不中用的感觉!

   此书究竟少了点儿什么?

  当你跳出《三命通会》,攻下《滴天髓》之后,再回望《三命通会》这条巨龙时,不难发现,巨龙缺少了点“晴”之笔,难怪此“龙”怎么也活不起来!



   再说《滴天髓》。

  我把此书喻为命学巨龙的点晴之笔,有了它,才有了生龙活虎,凭此一条,此书亦堪称命学经典。

   为什只攻《滴天髓》是死路一条?此书少了点儿什么?

  当你跳出《滴天髓》,攻下《三命通会》之后,再回望《滴天髓》时,不难发现,此书缺少了察五行气数这个命学最核心的部分,而这部分恰恰在《三命通会》的卷四里,难怪弃三命奔滴天此路不通!


  由此可见,经典尚且都“留一手”,至于那些不着边际的伪命理书更是废纸一堆!


  所有的古命书还留了更重要的一手,那就是都避谈“只读书无用”这个最关健的一手!

   《实践论》告诉我们: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胜仗,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有了经验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实践论》又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
   
   有一句世界名言:知识来自书本,智慧来自经验,智慧就是经验的结晶。

  上面这些科学论断和光辉思想表明:做成天下任何一件事,靠的都是智慧,靠的都是经验,那些只知死读书和读死书的“知识里手”是可笑的!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培根说: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我把学会八字的唯一正确的科学方法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八字入门=《三命通会.卷四》+《滴天髓》+从解析数千可查可验的命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这句话的含义是:书本命理固然十分重要,但它仅仅是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经验的直接工具,而借助正确理论的指导从大量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是批八字的直接工具。

   有网友说:您把成功的密码已经公开了。

  网友的这句话直接切中了要害,难怪自古命界就流传一句名言: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为什么古命书都“留了一手”?

   如果不是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还能是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