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技艺的进与退:专访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孙耀文

 轻风无意 2019-04-03
传统技艺的进与退:专访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孙耀文
传统技艺的进与退:专访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孙耀文

苏州檀香扇厂副总经理孙耀文。摄影/大鱼

古“苏州”一词投射了多少文人心中的江南情结,仿佛仅仅当舌尖轻吐出这一音节就已置身其间。粉墙黛瓦、烟雨杏花,既有青石板路上撑着纸伞的温婉女子,也有高门大院里摇着折扇的翩跹公子。若说起传统的文人书生,青衫长褂、佩玉执扇,总是少不了的。持一柄折扇缓缓展开,步态从容,不骄不躁,是否颇有优雅之姿?更进一步,当扇成为怀袖雅物,它已不再只是一件器具,从扇骨至扇面,每一寸都承载技艺与情怀。正如晏小山词言:“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纵观文学史与艺术史,文人与扇一直是相互衬托的存在。而苏州这座城市从来都是风雅闲适的代名词,上至科举功名、四书五经,下至奇技淫巧、诗画玩俗,三百六十行,行行兴盛,同样也孕育了制扇技艺。

如若谈起苏扇,一定得提及檀香扇。细细追溯,苏州檀香扇已历经百年沧桑,从原先的手工作坊到而今机器制造,檀香扇的历史实为一段技艺在时代中成型、打磨并适应的历史。只是这一传承百年的技艺,经过时间的冲击与洗礼,现今又呈现怎样的形态?当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时,檀香扇制作业又如何应对?为了解开这些困惑,我们前往苏州拜访了如意檀香扇厂的副总经理孙耀文,他向我们介绍了苏州檀香扇的演变历史、制作流程与工艺之美。

苏州制扇业的萌芽

传统技艺的进与退:专访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孙耀文

嵌牛骨拉花檀香扇。摄影/大鱼

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坐落在苏州市姑苏区西北街上,与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相邻。孙耀文已年逾花甲,但精神奕奕,温和健谈。他在扇厂工作了42年,话里话外都充满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之情,就像看待亲手抚养成人的孩子,可以说他伴随着扇厂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沉浮。

檀香扇由折扇演变而来。如果要追寻檀香扇的历史,就得上溯苏州折扇业的发展历程。据记载,苏州折扇始于明朝,这一时期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经济富庶,同时由于严苛的税赋制度,一部分农民脱离土地转而进入城市从事手工业,江南地区这些手工作坊也被视为“资本主义的萌芽”。

传统技艺的进与退:专访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孙耀文

徐扬,《盛世滋生图》,局部:山塘街上的手巾扇子铺,1759年,1225×35.8厘米,辽宁博物馆藏

明宣德年间(1426-1435),苏州陆墓地区(今相城区)出现了最早的制扇工坊。苏州地方志《姑苏志》记载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马福、马勋两位制扇艺人做圆头竹扇。到万历年间,一位名叫柳玉台的艺人则善做方头竹扇,另一位蒋苏台则“方圆并精”,故有“马圆头、柳方头,蒋则方圆并精”之说。此外,明人沈德符在其《万历野获编》第26卷“折扇”词条中记载:“往时名手,有马勋、马福、刘永晖之属,其值数铢。今年则有沈少楼、柳玉台,价遂至一金,而蒋苏台同时,尤称绝技,一柄至直三四金……”明人谢肇淛《五杂俎》卷12亦说:“吴扇初以重金妆饰其面为贵,近乃并其骨,制之极精。有柳玉台者,白竹为骨,厚薄轻重称量,无毫发差爽,光滑可鉴,每柄值白金半两,斯亦淫巧无用者矣。”嘉靖十七年,皇室开始把玩折扇,加之以吴门四才子为代表的苏州文人士大夫对扇面艺术的创作与贡献,直接推动了苏州折扇业的兴盛与发展。明代后期,制扇作坊已由陆墓发展到苏州阊门内桃花坞一带。

传统技艺的进与退:专访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孙耀文

徐扬,《盛世滋生图》,局部:阊门外吊桥上的扇铺,1759年,1225×35.8厘米,辽宁博物馆藏

入清之后,苏扇于顺治三年成为贡品。直到乾隆年间,苏州开设了第一家在官府注册的扇庄“毛恒凤”,位于阊门西街。乾隆二十四年,徐扬作《盛世滋生图》,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在这幅画里有两家扇庄,而孙耀文凭着自己对苏州制扇业历史的研究和在苏州长久生活的了解提出了不同观点。孙耀文认为图中应有五家扇庄——第一家在山塘街上,画中山塘桥下的扇庄招牌上写着“手巾扇子”;第二家位于画中的阊门外吊桥下,没有店名,但有扇面挂在门口;第三家扇庄在万年桥胥门内的道前街,檐外悬有“雅扇、帽铺”招牌;第四家位于盘门吉庆街口,扇庄门口悬有“雅扇”招牌;第五家扇庄在木渎镇的中市街,匾额上写“苏杭杂货,各式雅扇”,有芭蕉扇、折扇扇面挂在门面上。孙耀文表示清朝时扇子的销售受季节影响,人们一般天热用扇,天冷用帽,所以扇庄往往扇帽联营,天热时做扇子,天冷时做帽子。

传统技艺的进与退:专访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孙耀文

徐扬,《盛世滋生图》,局部:万年桥城内道前街上扇庄帽铺,1759年,1225×35.8厘米,辽宁博物馆藏

传统技艺的进与退:专访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孙耀文

徐扬,《盛世滋生图》,局部:万年桥城内吉庆街雅扇庄,1759年,1225×35.8厘米,辽宁博物馆藏

道光六年(1826),丁方九、益美斋扇庄也在官府注册,制作竹折扇。此即如意檀香扇厂的源头。这间中华老字号从道光六年开启,比杭州王星记(1876)更早。光绪年间(1875-1909),铁路开通,阊门上塘街古训堂扇庄的折扇进入奉天(今沈阳)市场。苏州折扇订单增大,苏州扇庄来不及做,就委托常州、南京代工,因而常州、南京的一些制扇艺人开始迁入苏州。以常州湖塘桥“张多记”掌柜张多宝为代表的制扇艺人称为常州帮,主要生产市货,即高档扇品。而由南京迁入的则称为金陵帮,以栖霞山杨老五为代表,主要生产行货,即低档扇品。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连同本地同行共百余艺人集中在桃花坞韩衙庄一带,分设十余家折扇作坊。至此苏州折扇行业更具规模,因而成立行业公所,分三大公所:扇骨公所、扇面公所、雕边公所。分别在韩衙庄、后新街、隆兴桥(今已不存)。

传统技艺的进与退:专访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孙耀文

徐扬,《盛世滋生图》,局部:木渎中市街上扇庄苏杭杂货各色雅扇,1759年,1225×35.8厘米,辽宁博物馆藏

苏州檀香扇的兴起

最早是半檀香扇,将竹折扇的扇芯换成檀香木,大边还是竹子。有记载显示,1920年,张多记一年只生产200把半檀香扇。而后日本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日式小规格折扇进入国内市场,深深打击了苏州制扇业。于是在爱国热情和行业生存的双重推动下,江浙扇庄开始改制扇子的尺寸,由男扇渐渐向女扇规格改制。另一方面,檀香扇由于制作工艺革新、花式新颖美观且品种繁多,在日本及南洋等地十分畅销,逐步取代了竹折扇的传统地位,苏州檀香扇的生产作坊也逐渐增多。而后因战乱,外销中断,大量作坊倒闭,檀香扇陷入困境,几近瘫痪。直到解放以后,苏州原先的老字号扇庄,如张多记、黄荣记、祝锦记、孙恒记等都并入两大国有企业——苏州扇厂和苏州檀香扇厂,后者即为如意檀香扇厂的前身。

一把檀香扇的诞生

了解苏州檀香扇演变的历史脉络之后,孙耀文带着我们观看了檀香扇制作的手工流程及机器制造车间。由于目前檀香木原材料的稀缺,一柄檀香扇已经完全由手工制作完成。一把纯手工制作的檀香扇,基本需要经过锯工、造型、拉花、烫花、磨工、糊面、绘画等工序。其中,苏州檀香扇最负盛名的装饰工艺就是被称为“四花”的拉花、烫花、雕花、绘花工艺,尤以拉花、烫花最为重要。而扇厂现今有两位非遗传承人,但手工拉花师傅只有一位,手工烫花师傅也只有两位。

传统技艺的进与退:专访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孙耀文

烫花师傅。摄影/大鱼

扇厂拉花艺人唐师傅向我们展示了拉花是如何进行的——用一根极细极细的钢丝锯操作,钢丝锯的直径只有0.6毫米。拉花师傅一次拉四片扇叶,这四片扇叶分别组成四把不同的扇子。拉花之前需要设计好纸稿或模具,并依照设计好的图样在扇叶上用麻花钻打预孔,以便将扇片穿在钢丝锯上。拉花时,师傅依照图样用钢丝锯将扇片上多余的部分剔除,以便完成镂空图案。拉花师傅通常拉完手头上这一组扇片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拉花工艺完成后,就将扇片组装好交给烫花师傅进行加工。通常,每一个拉花师傅在学徒时期要最先学会打磨钢丝锯,然后从拉粗边开始,渐渐磨练到拉细边。当我们问及一般多久才能出师时,孙耀文这样回答,“这要看个人的天赋和勤奋程度,一辈子都在练习打磨钢丝锯的人也是有的。”

传统技艺的进与退:专访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孙耀文

师傅正在拉花。摄影/大鱼

传统技艺的进与退:专访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孙耀文

拉花时用到的模具。摄影/大鱼

扇厂烫花师傅有两位,都是年轻女性。其中一位张师傅向我们展示了她手上正在烫的扇面,绘的是逍遥图。据孙耀文介绍,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烫花使用的工具是火烙铁,这种技术烫出的线条利落干脆,会在扇面上留下刻痕。而且这一时代的烫花师傅基本上都需要一些绘画功底,因为烫花时由师傅直接在扇面上作画。而现今使用的烫花工具是用银作笔头的电烙铁,依据电压大小的调节、烫花时用笔的力度,可以制造出深浅不一的熨烫效果。这也是现代烫花技术有别于过去的一大特点。另外,在烫花之前,师傅会在电脑软件上设计好扇面图样,并依照图样的整体效果,预留拉花和烫花的位置。烫花师傅完成一把扇子需要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

传统技艺的进与退:专访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孙耀文

两种烫花效果对比,上为目前烫花图样,下为20世纪60年代烫花图样。摄影/赖奂瑜

孙耀文告诉我们,在建国之初,扇面花纹主要只有牡丹、罂粟、梅花这三种。到“文革”时期,受政治因素影响,传统仕女图不能使用,于是艺人们纷纷使用出土文物做扇面的装饰母题。不过,在他看来“这也是现代设计的开始”。在此之前,扇片的拉花每一片都是重复的、一样的图案,至此开始整体考虑,出现每一扇片拉花组合成的整体图样。

传统技艺的进与退:专访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孙耀文

龚福祺烫花檀香扇,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摄影/赖奂瑜

一把手工檀香扇因制作师傅的手艺、操作方式不同而不同,甚至连工作情绪好坏都能影响扇子最终的成型。因此每一柄手工檀香扇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拉花穿孔、烫花纹理上都带有每一位手艺师傅的个人气息。而面对机器化、批量化的生产趋势,这种缓慢的制作过程,不仅是文化的积淀与延续,同时也是一种沉默的对抗。

今夕何夕,何去何从

孙耀文自言17岁进厂,工作至今,40多年的工作生涯几乎全部致力于推进扇厂技术革新。在他看来,这几乎是檀香扇厂在如此艰难的大环境下,仍得以延续并传承至今的决定条件。

当初一同成立的老字号苏州扇厂已在十多年前倒闭,同一时期的苏州檀香扇厂能够维持至今,孙耀文既欣慰又担心。欣慰的是,即使檀香扇厂在2004年苏州政府推行的企业转制中成了民营企业,之后依然能够继续经营生产檀香扇,这一点难能可贵。譬如苏州扇厂就因转制后被民间经营者多次转手,早已转而经营房地产、养老院,最终倒闭破产。一家历史悠久的企业就此消失,无论如何都令人扼腕。孙耀文忧心的地方也同样在此。随着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成本大幅增加,而且檀香扇的制作必须完全由人工完成,手艺传承人十分稀缺,培养一个优秀熟练的师傅不仅需要时间和财力,有时还需要一些天赋,这也使得手艺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风险。而公司转制民营,使得如意檀香扇厂目前无法通过政府渠道获取国家非遗技术“传承保护基地”的名称和资助。扇厂因而转向社会,希望借助民间力量完成传承技艺的社会责任,扇厂目前已经开展了5期青少年制扇兴趣课程,向孩子们普及制扇的技艺知识。按照孙耀文的话来说,“用社会力量帮我们企业完成不能完成的事情。”

传统技艺的进与退:专访苏州如意檀香扇厂孙耀文

苏扇传人龚福祺。图片提供/孙耀文

檀香扇制作工艺流传仅有百年历史,却已经历了种种波折与挑战。在这个几乎所有东西都能被复制和替代的社会,尽管檀香扇极富工艺之美与收藏价值,但从业者与手艺人也不得不面对现代社会与商品经济的残酷考验。一方面,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现代人已经逐渐用电器取代传统扇子的实用功能,扇子已丧失使用价值转而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或收藏标的。在这样的趋势下,依靠销量与需求来维系扇子的生产制作已行不通。另一方面,由于别无选择必须维持手工制作和手艺师傅传承培养的艰难,又将原本受众面骤减的檀香扇逼入更加逼仄的生存空间,这是现代化大环境对传统技艺的挑战。如何维系技艺并将其传承,这已不仅仅是如意檀香扇厂一家企业的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