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19走过了四分之一 四月,仿佛一位清丽典雅的佳人 款款涉水而来 四月,芳草鲜美,遍地芬芳 细柳如丝,烟雨如织 天明如镜,蔚蓝轻暖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吹它的叶子 恬静而充满生机,韵染了芳菲的故事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四月,你好 在最美的四月天,不负春光不负卿 终将与美好的自己不期而遇 王雱《眼儿媚》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四月的垂柳,宛如一抹浅绿的烟云,在春风中柔美的轻摇。海棠未落,梨花已经如雪花般纷纷飘零。由此知道,原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在韶华易逝的感喟中,词人不禁触目生愁。一切的梦幻都已失落,诗人心底的深情正像丁香一般忧郁而未吐。 苏轼的《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把江、鸟、山、花,四种景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 后两句笔意一转,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分愁,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言已尽而意无穷,使人置念不已。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托出无限赞叹与怀念,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春水荡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江水的回暖。诗人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用想象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前两句是沉郁的。江南水碧绿,比天色更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下片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难怪陈廷焯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字面上是纪事写景,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仙境。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跟人捉迷藏,偷偷地躲到这里来了。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挪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写得清丽、细密、委婉、含蓄。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这本是春日平常得很的景象。可是有谁知道,这一圈圈的涟漪,却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澜。别看她貌似悠闲,心思其实全不在此。忽然,她听到喜鹊的叫声。“喜鹊叫,喜事到。”作者写到这里,定住作结,婉转含蓄,耐人寻味,可以说,这一句是整篇词的画龙点睛之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