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人间四月天。本应趁天晴气朗,惠风和畅,在外扫坟、踏清出游,殊不知那样的日程表老是被不期而至的雨水所干挠。 每至清明,天色阴郁,细雨滴沥。老百姓常会忆起传颂千百年的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早已做了几百年的天气预告,好像不曾失算。 那么,清明节,为什么总是下雨呢??? 是神鬼传说,还是天意? ![]() 远在梁代,就曾有人记述:在清明前几天的清明寒食,往往有“疾风甚雨”。假如正恰逢清明这天下雨,就叫“泼火雨”,也就是“清明雨”。唐朝诗人杜牧写出《清明》的之后,应当就是这样的日子。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一书提示:隋唐二十七年,中国东部季风区显现“四湿”夹“三干”的特性,4个潮湿期是公元590年—640年、710年—740年、810年—820年、880年—900年。 诗人杜牧生在803年、卒于852年的,828年2月在洛阳中进士,踏入仕途。公元842至852年,杜牧主要全是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一带,也只是江淮南部到江南北部地区度过。 《清明》一诗,曾被阐释为他政冶上遭受挤兑,公元842年公放之后而作。而资料显示,620年~840年的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天气在总体上处于潮湿状态。 换句话说,杜牧年青时正处于中国气候相对潮湿的時期。也许可以推断“清明时节雨纷纷”可能是他从过往体验中总结出的客观规律,从此广为流传。 ![]() 每年清明节踏青更是冬去春来的时候。清明不但是一个清明祭祖的日子,做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其自身还意味着着一个将近半月的气象周期。 要解釋这些气象,最先我们须要知道的是,雨从哪里来?答案非常简单。河流胡海里的水,被太阳晒过后变为了水蒸汽升向严寒的空中,液化成小水滴,并构成云。而云中的小水滴们,彼此相碰并成,就会变为大水滴,坠落成雨。但是问题来了,为何偏要那麼巧,只是在清明的前后,就会下雨呢? 事实上,中国的气候,长期以来都受到两股力量的支配,一个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一个是来自于太平洋的暖风,由于地球的公转,太阳在一年中,直射地球的地域,是在持续变化的。 因而,这两股势力一直呈现此消彼长的模式。每年秋春,他们都会重新划分地盘,改变各地的天气情况。 一到秋天,北半球受到的太阳直射降低,平均温度减低,西伯利亚的寒风便高歌猛进,太平洋暧风则只能退守海上。而至春天,状况就恰好相反,清明前北半球受到的太阳直射提升,气温升高,冷气团的势力渐渐地变弱,而太平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其带来水蒸气自然就化成“雨纷纷”了。 ![]() 每年春天,低气压状态非常之多。所谓低气压是与周围比较而说的,其中气压最低的地方,叫作“低气压中心”。四周压力较高地方的空气都会流到中心来,如同四周高山上的水都汇集到盆地中心去一样。北半球的低气压中心附近,风是向中心吹进,为左旋的旋涡,且吹进来的空气即向上升,而形成上升的气流,通常是天气不好。 在低气压状态下,云走得很快,风也会多发并且很大,而雨下起来也会很急。所以,在春天,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天气多半会阴沉、多雨。 而气压不稳定的春季,低气压会频繁经过。大气层里的水汽增多,到了晚上便很容易凝结成毛毛雨,不同于夏季的疾风骤雨,“贵如油”的春雨总给人和煦绵柔的感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清明节的雨总是纷纷细雨的原因。 |
|
来自: 昵称6302947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