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是千古一赋,读起来酣畅淋漓,十分痛快,我相信是王勃即兴作文。 其实不要说王勃,就算普通人想做一篇格律化的文章也不是什么难事,比如我曾经在悟空写过一篇关于黄金的问答,就采用七言长诗的形式,一下子写了几十行也不怎么费力,当然水平就是个打油诗的水平。想想看,王勃是百年不遇的天才,文采冠绝初唐,全天下数一数二的大才子,人家有质有量的完成一篇长篇赋又有何难呢。 古代文人从小接受的就是古文培养,既不用学什么数理化生,又没有手机电脑娱乐产品的干扰,很多人一心只读圣贤书,就算有些人学个琴棋书画什么都的,但读书绝对是他们的主流。平日里积累的多了,再加上有些人天子绝伦,出口成章真不是事。不过像《滕王阁序》这样高水平高质量的佳作也不是什么人随随便就可以完成的,王勃的天生才思敏捷,这点也是无法忽略的。还有一点,俗话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王勃创作这篇佳作的时候肯定是处于一个精神饱满,才思泉涌的状态,正是灵感勃发的时刻,绝佳的状态配合个人的天才,作此千古一赋还真不是事儿。 其实看一篇文章,一首诗呈现出来的状态,就能想象出作者当时写作的状态,是一气呵成还是吭哧瘪肚,我觉得都能读出来。比如说,除了王勃,还有一些天才诗人,像李白,苏轼等等。他们的不少佳作就算第一次接触,都会忍不住大声念出来,因为确实写的荡气回肠,流畅至极,有些诗篇可能读几遍就背下来了。还有主席的几首名篇,大气磅礴,势不可挡,就感觉有一股气势涌现于诗篇之中,让人拍拍案叫绝。相信这些人创作这些佳作的时候都是一气呵成的。 对比一下会有更明显的感觉,比如我提一个诗人的名字李贺,这也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称“诗鬼”,对于这位诗人的诗我一直不太喜欢,因为他的诗不要说背诵,很多读起来都费劲,不仅语句上连接不紧密,就连思想感情似乎都是分离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读起来晦涩难懂,似乎怎么念都不流畅。李贺的诗独句十分华丽,有时候不知所云,偶尔也会有佳句,比如“石破天惊逗秋雨”,不过整体水平跟李白杜甫那些人相差甚远。 读李贺的诗,可可以想象的出他为了写诗如何的绞尽脑汁,如何费尽心思的去搜罗那些奇词异句。据传说李贺经常骑一匹瘦马,领着一个书童到处逛游,看到什么景致触发灵感,想到一点奇词妙句,就赶紧记录下来,然后放到书童背的袋子里。待回家以后就赶紧整理琢磨,以后写诗的时候就派上用场了。要我说,这个传说很有可能是真的,不然他的诗词咋那么不连贯呢。我唯一喜欢他的一首就是一首《马说》之一: 看看李贺,让他一气呵成写《滕王阁序》那是决计不可能的,但是王勃身上肯定应该不成问题。如果《滕王阁序》也跟李贺的诗歌一样读起来疙疙瘩瘩,衔接不连贯,那肯定不是即兴之作,只有极其顺畅流利的文字才有可能是天才文人在才思俱佳的时刻完成的扛鼎之作。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