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聆听艺术|宋 佚名《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hwzhuwei 2019-04-03

【名称】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年代】宋

【作者】佚名

【现藏】辽宁博物馆

语音文案:今天要讲的是藏在辽宁博物馆的《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关于洛神的传说大家在电影,电视里都有所了解,有一种说法说洛神是伏羲的女儿,后来转世成为了曹丕的妻子甄后,但和曹植也有一段佳话,后来曹植做了一篇《感甄赋》被明帝曹睿改名为洛神赋。这幅画流传至今十分不易,先在两宋经历了靖康之难,后来又跟着明代的袁枢经历过李自成的兵难,接着辗转归于清宫被编入石渠宝笈,溥仪曾把它带出皇宫,运往长春。抗战胜利后,在大栗子沟被东北抗联缴获,辗转藏入了东北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

聆听艺术|宋 佚名《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宋 佚名《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在繁华的九朝古都洛阳市里,有一条清澈的洛河,从西向东,川流不息。这条河发源与陕西省,穿越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流经洛阳市区,到巩义市汇入黄河。传说,掌管洛河水印的仙女名叫洛神。有人说她是上古时代伏羲氏的女儿宓妃;也有人说她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妻子。关于甄后,在洛阳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是名学识渊博的风流才子。他能七步成章,应声作诗,是东汉、三国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家姓甄的姑娘,想娶她做妻子。那姑娘爱慕曹植的才华,暗暗求告月下老人为他们牵红线。曹操知道甄家姑娘聪明、美丽、贤惠,但是他却为大儿子曹丕娶了这位姑娘。甄夫人到曹家后,曹植经常和她相见,但是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越礼越规矩的话,两人默默相爱,只是用眼神来传递他们的情意。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不久又强迫汉献帝把皇帝的宝座禅让给他,国号大魏,追封曹操为魏武帝,他自己是魏文帝,封甄氏为皇后。没隔多久,曹丕把京都从许昌迁到洛阳。从此,曹植和甄后见面的机会更少了,但两人的爱情更深了。后来曹丕又娶了郭贵妃,对甄后逐渐冷淡起来,郭贵妃想当皇后,就与奸臣密谋策划,制作了一个桐木偶像,上面刻着曹丕的生辰八字,然后把它埋到甄后的宫院里,再派人密告曹丕,曹丕听说这话,半信半疑,命人到甄后的后宫里搜查,果然从地下挖出这个木偶,模样很像曹丕。曹丕一见,大发脾气,不容甄后分辨,就赐她自尽,并封郭贵妃当了皇后。

曹丕是个嫉贤妒能的人,他与曹植虽然是亲兄弟,但是由于曹植聪明、能干、有才华,又对甄后脉脉含情,所以曹丕一直找借口想杀他。

有一次,曹丕把曹植叫来说:“你平时狂妄自大,自夸出口成章,我要当面考考你,答不好,别怪我无情!”“请出题目吧!”曹植满不在乎地说。

曹丕指着一幅《斗牛图》说:“就以这幅画为题,在走七步内作诗一首,但不能用‘斗牛’二字。”曹植还没走完就把诗作好了。曹丕看后,心里暗暗佩服,但是更加记恨,又进一步刁难说:“七步成章不足为奇,我要你在我出好题目后马上把诗作出来。”

“请出题目吧!曹植仍然不卑不亢地说。

“以咱兄弟两人为题,但诗中不能用‘兄弟’两个字。”曹丕说。

曹丕的话音刚落,曹植的诗就脱口而出,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后,受了感动,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从此以后,兄弟俩的关系稍为缓和。不久,曹丕就把曹植封在山东鄄城。因为他被封为陈王,谥号思,人们就称他陈思王。

甄后死后那年,曹植到洛阳期间朝见哥哥魏文帝曹丕。曹丕叫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曹植一块儿吃饭。曹植见到曹睿,想起甄后的惨死,暗暗地流下眼泪。曹丕看在眼里,也很悲伤,他已察觉到甄后的冤情,觉得对不起她。饭后,曹丕就把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曹植。曹植见物如见人,心里更加难受,拜别魏文帝,就离开了皇宫。

曹植带着玉镂金带枕准备回他的封地时,心里一直想念惨死的甄后,只觉得心神不宁,恍恍悠悠。出了洛阳城,往东走了一段路,便来到洛河边。曹植命随从人员停车休息,把马放到河边饮水吃草。

曹植对着西沉的太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水出神。突然,他看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像出水芙蓉那样慢慢从碧波中升起,随着波涛,轻悠悠、荡飘飘地来到岸边。曹植觉得她很面熟,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就向随从说:“你们看到河岸上那个美貌的女子了吗?”

“没有。”随从回答。

“喏!就在那边。”曹植用手指着那个女子站的地方说。

“那边啥也没有啊!”随从想了一想,又说:“听说掌管洛河的女神叫洛神,一般人是看不见得,王爷看到的一定是洛神了。”

曹植听后,就向洛神走去,施了一礼说:“仙姬想必就是洛神了,小王有礼!”

“还礼,王爷别来可好!”

“别来可好?你我何时分别?”

“王爷难道把我忘记了吗?”

“看来面熟,难道你是——”曹植越看越觉得她像甄后,但是甄后已死,怎么会到这里呢?他疑惑地说:“仙姬像是——哦,不,不,不!小王不敢冒昧。”

“王爷可曾拿到我那玉镂金带枕?”

“拿到了!你,你果真是皇嫂甄后!怎么到这里来了?”曹植惊喜地问。

“唉,一言难尽!”

甄后把自己怎么被郭贵妃陷害的经过诉说了一遍,然后又说:“玉帝念我死得冤屈,封我为洛河之神。因为你我还有未了之缘,在宫中不能申诉,所以特地到这里相会,了却前缘。那玉镂金带枕赠送给你,你留作纪念吧!今后怕不能再见面了。”

“想我曹植空有满腹经纶,反遭别人猜忌。如今我万念俱灰,愿随仙姬守洛河。”曹植忧郁地说。

“唉!”洛神两眼含泪说:“可惜你我有仙凡之别,如今相见之时,也是诀别之刻。这里有耳环一只,赠送王爷,往王爷多多保重,小仙告辞了!”

洛神说着,摘下一只耳环,递给曹植。曹植双手接过,又从自己身上解下一块玉佩,说:“多谢仙姬厚赠。小王身上没有别的东西还敬,只有一块玉佩朝朝暮暮和我相随,现在赠给仙姬,往仙姬多多保重!”

洛神接过玉佩,转身踏进洛河波涛,又回首向曹植望了一眼,就消失在波涛中了。

曹植精神恍惚,如痴如呆,不知这是真事还是做梦,只是望着洛河发愣,直到随从人员催他上车,他才猛醒过来。

后来,曹植为这奇遇写了一篇赋,题名《感甄赋》。魏文帝死后,明帝曹睿即位,看到这篇赋后,感到不是味,就把题目改成《洛神赋》了。

辽宁省博物馆藏《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是顾恺之绘画的重要传世摹本,系北宋佚名作品,绢本,设色,高27㎝,长635.3㎝。原作是根据三国曹植的抒情名篇《洛神赋》为依托而创作的连环画,是传世中国画中以文学为题材的最早作品之一。

作品按曹植《洛神赋》文意安排画面顺序,分22段设色绘人物、山水、龙鱼、车马、神物,描绘了从曹植行临洛水到与洛神在梦中相会,直至他恋恋不舍告别洛神的全部内容。

据目前所知,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共有六件,除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为册页外,其余五件(故宫博物院藏三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一卷及本卷)构图、内容与造型基本一致,均为宋人摹本,唯技法工拙不一。辽博收藏这件《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是现存宋摹本中最完整、最古朴的一件:“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与唐人所记的魏晋画风极相吻合。目前学术界倾向此画出自宋代李公麟一派的画家之手。

此卷流传有序,卷中所钤历代鉴藏印记八十方。北宋、南宋时庋藏于内府,有宣和、绍兴连珠印可证。明嘉靖时为福建上饶人叶钶所有,明末为河南睢州人袁枢(袁可立子)收藏,崇祯十五年(1642)年,袁枢的家乡先后遭受李自成的兵火和洪水之灾,睢州城被浩劫一空。幸亏《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被袁枢辗转至苏州浒墅关寓所随身收藏,仅数幅名画得以躲过兵燹之灾流传至今,卷中钤有袁枢的多方鉴藏印记。之后转为项元汴收藏,明未清初一度为袁枢的亲友王铎所藏,后转归梁清标之手。乾隆时入藏清内府,有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鉴藏印,引首有乾隆行书诗题,前隔水有清董浩题记。卷后由清王铎、曹文址、刘墉、彭元瑞等题跋。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之后,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其携出清宫,经天津运往长春伪皇宫。抗战胜利后,溥仪将其携至吉林通化大栗子沟,被东北抗日联军收缴,经东北银行转交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其后入藏东北博物馆,即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

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与绘画理论对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洛神赋》就是他的杰作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虽然是摹本,但基本上反映了他的艺术面貌。

青绿山水是重彩山水画产生和发展的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它继承了早期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并直接脱胎于魏晋时期的人物画传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并为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创造了两宋重彩山水画的巨大成就。大青绿山水产生时的最初状态,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本着历史承传的基本规律,它一定保留有早期人物画的某些艺术特征,而这正是顾恺之《洛神赋》图的重要价值之一。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 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三国(220--265年)魏人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此卷设色浓艳,画法古拙,系魏晋画风。乾隆皇帝见到此画后拍案叹服,在引首处御书四字:“妙入毫巅”。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鲵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

此图分段描绘赋的内容,构图连贯,主要人物随着赋意,反复出现。设色浓艳,画法古拙,山石树木钩填无皴,“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画风。引首有清高宗弘历行书“妙入毫巅”。卷后有元赵孟頫行书《洛神赋》、李衎、虞集、明沈度、吴宽诗跋均伪。又乾隆诗题。钤“明昌”、“御府宝绘”、“群玉中秘”、“明昌御鉴”及清内府乾隆、嘉庆、宣统诸藏印。

此图不书《洛神赋》文,亦无名款,从画法、绢、色等方面研究,当为宋人摹本,但画风仍存六朝遗韵,《洛神赋图》长达近6米,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我们只能局部欣赏。《子建睹神》部分画的是主人翁曹子建(曹植字子建)在翠柳丛石的岸边突然不经意地发现崖畔洛水之上飘来一位婀娜多姿美丽照人的女神时如痴如醉的神情写照。你看他生怕惊动神女洛神,下意识轻轻地用双手拦住侍从们,目光中充满了初见洛神时的又惊又喜的神态。高明就高明在顾恺之在处理曹子建的侍从时,将他们画得程式化,用侍从们呆滞的目光、木然的表情,以衬托出曹氏喜不自禁的神情,使画面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这时我们看到的曹植的神情是既专注又惊讶,内心既激动外表又矜持的复杂心情,这是言语所难以表达的。

而《云东以载》部分,可一窥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创造的“高古游丝描”之真容。图中有大量的对于云和水的写照,画家所勾描的对于水的势态的描绘,有时舒展自如,有时平滑光洁,有时荡漾回旋。总之,画家笔下不同的水势、水态、水性千变万化的组合,使这种种波涛律动的江浪之美又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烘托成一体,影响着画中气氛,将画家的情绪传染给观者,使观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谓高明之笔。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还根据曹植的《洛神赋》中文字的描绘,创造了许多神仙和奇禽异兽。实际上,这些神兽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完全是画家凭想象将多种动物的特征融合成一体而画出的视觉形象。如他画出的海龙就长着一对长长的鹿角、马形脸、蛇的颈项和一副如羚羊般的身体,他画的怪鱼也长着一只豹子一样的头。它们虽然奔驰在江水之上,却没有飞溅的水花,就如同腾飞于空中一般。这种高古的绘画技法,烘托出了画面的热闹,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神秘感。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

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不但可以一窥顾氏早期代表作之风貌,亦可发现中国画当年的绘制风格。实际上,《洛神赋图》保留了较多的古代壁画的造型与设色方式,铺陈叙述故事的构图方式也和汉代画像石的布局相似。能从《洛神赋图》中欣赏到这么多的东西,也算是这卷画的魅力之所在。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聆听艺术|宋 佚名《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宋 佚名《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聆听艺术|宋 佚名《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