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为什么东北联军和土匪武装无法形成像南方一样的革命根据地?在日本人进入东北之后,所有的土匪都如同赶时髦一样去对抗日军,我党领导的游击队也基本上假借土匪之名抗击日军,但始终无法形成大型的根据地和规模,即便有苏联的暗中支持。但也无法做到这些,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日军投入的精力太多,还是基础不够或者是气候恶劣? 首先是人口密集,东北当时虽然有不少汉人迁途过去,但是实际上人口也还是不多,在当时东北发展抗日队伍是比较困难的,而气候原因也是其中之一,东北的冬天很长,获得补给太难了,南方就不一样,找个山沟。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日本人对于人口的控制非常严格,根据地的存在需要当地民众的支持和保护,如果农村的人口被严格管制,抗日武装也很难生存下去,这一点在日本对华北根据地扫荡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日本从1931年之后的918开始,对东北全面日化,当地民众接受日本的教育和一系列制度,从日本国内迁移了大量的侨民定居东北,东北关东军在鼎盛的时候人口超过了100万人,在这样的军事压力下,东北的抗日队伍能够坚持到1942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东北抗联的生存越来越艰难,也和当时国内的形势有关系,1937年之前,国共抗战,我党无暇顾及东北,实现国共合作,但是但是我党的力量还是小,直到1946年,华北华东基本上沦陷,关内关外的联系基本切断,国民党让东北军不抵抗进入关内,剩下的要么变成了土匪,要么就是投靠日本,也没有一些合力。 很多南方人不理解东北为什么无法形成抗日革命根据地呢。其实原因就那么几点,环境恶劣,野外生存比较艰难,日本人在东北经营的时间更久,除了有关东军这样的精锐,还有警察,宪兵,伪满军警。 而且日本把东北看的非常重要,打击抗联的力度很大,把群众资源基本上掐死了,农民到外劳动,都只能带一点点干粮。而在严酷的斗争中有很多的叛徒,他们在打击抗联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关外的联系被切断,导致抗联始终没有能够和我党取得联系,最鼎盛的时候多次组织西征,但是都失败了,东北都是地广人稀,群众基础本来就薄弱,而且当时还有很多拥有不同想法的人,比如说满清,东北的地方势力,日军,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反共。 不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群众基础,又或者是敌我力量斗争形势,都比关内要残酷的很多,根本没有大规模根据地的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