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北京特级教师聊数学:这才是数学启蒙的正确姿势

 我是我你是你 2019-04-03

本期嘉宾

跟北京特级教师聊数学:这才是数学启蒙的正确姿势

陈凤伟

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

原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副校长

现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副校长

简简周 | 采访

作为一个数学成绩还不错的文科生,我在学生时代很是受益于此。这不仅体现在高考成绩上,更给了我对学习这件事一辈子的自信。

每当别人问我,要不要让孩子上学前班、上小学之前要怎么做好数学启蒙、课外要不要报补习班,我都是信心十足地说,不用。

因为我自己就没上过任何补习班,也没见就因此输在起跑线上了。

可是说实话,这完全就是我的个人经验,再加上现在教育坏境已经大大不同了,学生个体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就想,不如还是找个真正懂教育的人来聊聊吧。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带着自己和朋友们的一大堆问题,拜访了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副校长陈凤伟。

作为一个家有二年级小女生的家长,我深觉这次对话让我获益匪浅。

最近,陈校长还出了一本新书,叫做《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数学》。这本书是她以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身份,与育儿大V常青藤爸爸的对话。

书里的很多问题都非常贴近现实,也很易读,涵盖了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不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也有很多具体可实操的方法,值得所有家长一读。

数学启蒙要在生活中完成

简简周 数学启蒙大概从几岁开始合适?哪些启蒙方法是正确的,哪些不可取?

陈凤伟我觉得数学不只是学科学习,还是全方位育人的工具。我教的不只是数学,也不只是孩子,是教孩子如何通过数学学科学会学习,学会思维。

所以,我一向主张,我们要让孩子学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用得到的数学,学有意思、有温度、有意义的数学。

对于孩子,要有意思在前,才能让他们感受有意义。

数学启蒙不是2岁开始还是3岁开始的问题,关键是不要超越孩子的接受度。如果是从身边的、生活的数学学起,那么可以始终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自然组成。

因为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买了一兜苹果,可以带孩子数一数有几个,走在路上看见小动物,也可以问问孩子有几只,慢慢地,孩子自然就懂得了“数量”,有了数的具体认知。

在和孩子玩游戏,比如搭积木时,积木是什么形状的,每块儿积木的形状像什么,叫什么?哪些积木可以搭在一起很稳定,哪些放在一起就会倒掉了?怎么搭一幢房子,怎么搭得高?什么样的积木块儿适合铺路,怎么铺会平坦?等等,这些不就是图形与几何的初步感知吗?

这就是在生活化地学数学。学前阶段甚至包括整个小学期间,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式是让孩子在生活中、活动中积累基本的经验。

小学阶段建立的直观表象越清晰,活动经验越丰富,他们学习的资源库越充实,到了中学,孩子们抽象提取、概括的能力就越强。

因为他有原料的储备、有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这些是进一步学习的能源。

所以,数学学习的重点是在知识、技能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分析、质疑和问题解决,学会数学地看、想,数学地表达。

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

简简周 现在有家长在学前就让孩子做很多加减法练习,这样对孩子后面的学习真的有帮助吗?

陈凤伟 因为大人很焦虑,很多孩子在学龄前就“被告知”了太多的知识点、背口诀、做计算等等。

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孩子还没上学就会加减法速算、背乘法口诀表,多数是靠记忆记住的,至于“3+3为什么等于6”,“四六二十四”是怎么回事,他们并不清楚。

这会导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日后的学习中,孩子们到了靠记忆提取答案的阶段时,曾经的记忆因为不理解,会有各种偏差、模糊的地界,会在需要用时出现记忆“提取错误”。

我们常常看到孩子“计算不准确”、“粗心马虎”,其实背后是有原因的。

有些孩子资质很好,计算时却常常在“小河沟里翻船”。我就问他们,你们考试时是怎么算的?孩子说:老师,这还用算?我一想就出来了。

这“一想”的背后,其实就是一个“记忆提取”的过程,但过早的、先前不理解状态下留下的记忆并不都是准确的。

后来,我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经常错的“点”,比如“7+8”、“9+5”等,在复杂计算中注意不要“一想”就出结果,要刻意“算一算”,“用计算代替记忆提取”。

这样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孩子有了自信,先前的“模糊记忆”逐渐被“有意计算”正强化。

所以,不要孩子一算错就指责,或是用“马虎”掩盖了真正的原因,一定要找到错误点,采取有效的措施。

现在无论家庭还是社会机构,都希望打造一个方方面面有突出才能的孩子,都在追求“领先”,但实际上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

强行超越孩子的认知规律、心理发展,是会伤害他们的。所以,尊重规律是必须的。

关注情绪比关注成绩更重要

简简周 我们身边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孩子往往会因为一些主观感受就对某个学科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引导?

陈凤伟 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中,情绪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我见过很多孩子因为一些情绪化的感受,就不喜欢英语、不喜欢数学,这样的情绪没有得到家长、老师及时有效的疏导,致使孩子在日后的发展中受到影响,那时后悔就有些晚了。

家长或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忽略对孩子情绪问题的处理,把情绪当成了一个最没价值的东西。

“学习就学习,干什么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

但是从我对孩子的观察来说,孩子年龄越小受情绪的影响越大。所以,无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做好孩子的情绪疏导。

其实,如果成绩不好,孩子自己是会感到沮丧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有惧怕、有退缩,也都是很正常的情绪。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及时鼓励他们,帮助他们重拾信心,而不是一味地说教和指责,这一点很重要。

很多时候,关注孩子的情绪,比关注他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更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不提倡超前学习。

因为每个孩子的认知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年龄段对应着这一阶段应有的认知水准。超长的孩子有没有,肯定有,但不是多数,所以要因材施教。

如果我们对孩子要求过高,以他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说根本达不到,而我们又一味地觉得“你应该会”、“要严格要求”,就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受挫,从而产生畏难,甚至厌学。

学好小学数学的三个关键

简简周 根据您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小学阶段学好数学的关键点是什么?

陈凤伟 第一就是从现实的、真实的生活数学开始,让孩子感受数学就是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实,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所有的主题图都是生活场景。可见,具体的、生活当中的数学,对于学生是多么重要。

第二,学数学不仅仅是学数学知识本身,一定要通过知识的理解,学会如何学习,给孩子数学发现的眼睛,去看、去想、去思维。

如果只是刷题,永远都做不完。要在解决问题后学会反思,总结方法和经验,并且表达出来。

好的学习方式之一是“讲给别人听”。能够讲明白说明真懂了,再去触类旁通地加以运用,达到巩固深化的效应。

第三,学数学一定是要在“做”中学的,但这个“做”要有标准、有方向,不能盲目。

老师设计作业要注意质量,哪些是基础问题,哪些是提高作业,还可以适当留一些一拓展型的题目。这类题目的拓展度要清晰,给孩子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技能的机会。

这类问题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不是所有孩子能一步到位的。

所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成就感,能够得到一种认可、一种收获,他们自然就会产生新的动力。

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在“最近发展区”学习,就是有难度、有挑战,但是经过努力和周围人的帮助是可以达到的。这种体验会激发他们产生内驱力。

内驱力才是最强大的学习力。

数学基础不好也能补救

简简周 如果错过了最好的启蒙期,现在已经是高年级甚至是上了中学的孩子,还是很讨厌学数学,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还有机会补救吗?

陈凤伟 回到基础的数学教育来说,应该说,任何时候都有机会来弥补的,但前提是孩子一定要有内驱力。

高年级的孩子厌学或是数学成绩不好,原因有很多,家长需要和老师配合,找到根本的原因。

一种可能是因为知识连接出了问题,出现学习漏洞后没有及时发现,造成后续学习困难。

还有一类情况,是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不够,情感上有缺失。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对所有的学科学习都很消极。所以要先回到情绪、心理、情感的问题,有质量地陪伴孩子成长。

再有一种是外界干预过多,高度的重视、过度的给予起了反作用。

要给孩子自己学习的空间,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有需求的时候给予关注。

就拿补课来说吧,补课一定要适度,补在孩子该补的点上,不能过度,否则就是在强化“你数学不好”,反而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学奥数

简简周 现在有些家长很纠结,还要不要让孩子学奥数,您有什么建议?

陈凤伟对于基础数学,所有的孩子只要方法得当都能学好,但奥数不见得适合所有孩子。

人是有多元智能的,每个孩子的优势也不同,就像有的孩子音乐智能强,有的孩子运动智能强,自然也有的孩子是数理逻辑智能强。

这类孩子如果学习奥数,就是在发展他们的优势智能,他们自己也会很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

当然,我说的是抛掉了“功利性”的奥数。现在,“奥数”之所以受人诟病,也是因为跟升学挂钩,能带来商业利益。

对于不适合的孩子来说,学奥数不仅会加重他的学习负担,还会带来很多负面的效应。

所以,我提倡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去学奥数,就像是学音乐、舞蹈一样,是出于孩子的兴趣和优势,作为特长发展他们的潜能。

因为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高科技发展也需要有数学才能的人才。

采访手记

和陈校长的聊天给我启发最大的有几点:

第一,数学不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生活经验的积累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要让孩子做数学启蒙,与其让他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地背下来那些算数题,不如让他尝试在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逛超市时算个账,搭积木时认识形状,等等。

因为将来到初中乃至高中,越是生活资源库积累丰富的孩子,越是懂得把数学运用在生活中的孩子,思考能力和抽象能力也越强,后劲越足。

这样的孩子也不容易因为到了高中,数学难度上了一大个台阶就轻易被刷下来。那个时候,学习能力的分层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

第二,一定要重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问题。很多学习障碍,背后的始作俑者其实是孩子的情绪。

孩子是感性的,情绪化的,这是生理规律决定的,不要认为情绪不重要,更不要视而不见,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学习,比知识填鸭重要得多。

第三,超前学习不会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甚至有可能越是“抢跑”,越是缺乏后劲,最终落于人后。

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发展规律的,如果硬要把不适合他这个年龄的东西塞给他,只会给他造成负担,导致“知识消化不良”。

这不仅是对孩子自信的严重打击,也会增加家长的焦虑,进一步给孩子施加压力。

如果不能引导孩子形成自驱力,再强的外力到最后也只能是无能为力。

最后,要是你正在考虑孩子的数学启蒙计划,或是在为孩子的数学成绩忧心,不妨先静下心来,认真翻一翻这本《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数学》。

只有真正做到胸有成竹的家长,才能不会轻易被焦虑裹挟。



- 作 者 -

跟北京特级教师聊数学:这才是数学启蒙的正确姿势

简简周

壹父母联合创始人

美国科恩博士亲授游戏力讲师、儿童游戏治疗师

亲子关系顾问、专栏作者

到微信来找我:nine_miles

到新浪微博来找我:@简简周Rhe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