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云:“百样通,万人嫌。”又说:“艺高一寸千磨难。” 第一重磨难,是自身的下苦用力。俗话说,“天道酬勤”,“皇天不负苦心人”,“没吃过苦头,尝不到甜头”,“不受苦中苦,难为出色人”。 第二重磨难,是遭受同行的嫉恨和打压。俗话常说,“能遭人忌,必是良材”,“能经天磨真硬汉,不遭人妒是庸才”;因而必需忍受那些“骑老鼠,耍麦芒,小人小马小刀枪”的打击迫害。 第三重磨难,是才高压主人。倘若这开店的掌柜是个“武大郎”——比他高的都不用,你就是有泼天才智通天本事,也只配做一个赋闲的小角色。这也是才高艺精者所遇到的最棘手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与难题。老话常说:“才大误了自己,地多好活别人。”唐代大诗人杜甫《古柏行》抒写一棵奇伟的大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然而,最终诗人却无奈地感叹道:“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不过,凡事利弊相随,祸福相倚,有大损必有大益。自古德慧术智,恒存疢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磨难,固然打击人,折磨人,然而同时也砥砺人,成就人。 古代经典著作如《荀子》《庄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风俗通》《说苑》等,均详细记述了孔子周游列国之时,在陈、蔡(均在今河南境内)之间被当地人围困,七日不得火食,弟子皆有饥色。此其时也,除颜回一人默默守在旁边择菜而外,其余之得意弟子如子贡、子路等人,都对孔子的追求乃至学说产生了怀疑,逼得夫子不得不对他们进行长篇大论的“心理疏导”。 对于这桩历史公案,各家讲述大同小异。其中,汉代刘向《说苑·杂言》的文字比较简洁:“孔子曰:‘……语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昔者,汤困于吕,文王困于羑里,秦穆公困于殽,齐桓公困于长勺,勾践困于会稽,晋文公困于骊氏。夫困之为道,从寒之及暖,暖之及寒也。唯贤者独知而难言之也!《易》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圣人所与人难言信也。’” 即使圣人,一旦处于困境之中,说什么也是白搭。“唯贤者独知而难言之”,“圣人所与人难言信也”——这就叫“有言不信”。 清儒李士鉁解析《易经·困卦》时讲:“学以困而进,才以困而成,境以困而通,道以困而大。” 困境,不仅最能考验人,最能淬砺人,同时也最能看出人的格局与操持之高下。 所以孔夫子才说“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所以孟夫子才有苦劳饿拂动忍增益所不能之说;所以老话才说,“人从虎豹丛中健,天在峰峦阙处明”,“十磨九难出好人,千磨万难出高人”;所以法国的缪塞才说“只有创深痛巨,才能使人变得伟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