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方式,以夯土、板筑、土坯三大技术闻名世界!

 茶香飘万里 2019-04-04

我国有着5000多年的古代城池建筑史,从夏商周到明清,从都城到一般城池,有近千座(不包括明清时期的县镇建筑),这些浩大壮伟的建筑工程,足以显示出古人的智慧和气魄,更是我国的一笔宝贵财富。

虽说我国有众多城池数量和遗址,但是对于筑城施工的方法却了解甚少,这主要是因为历朝历代遗留的文献有限,更没有直接的资料可询,所以针对这些古代的城池建筑方法,学者们只能根据现存城池的遗址进行推测。

著名古建筑专家、建筑史学家张驭寰(曾担任建筑大师梁思成的秘书)曾对众多城池进行考察,一步步揭秘古人的建筑方式,意外的发现如今普遍见到的建筑“脚手架”,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被采用。通过专家张驭寰的亲身考察和研究,许多不为人知的古代建筑知识被一一揭秘。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方式,以夯土、板筑、土坯三大技术闻名世界!

郑韩故城的新发现

1971年,张驭寰教授正在对郑韩故城进行研究考察,发现在北城墙的一个偏东部位,有一个大洞,洞宽4米,南北方向5米,东西方向9米,初步估计有45个平方米,这个洞是农民为了存放木材或者粮食,在城墙的墙体上挖掘出来的。

张驭寰教授进入洞内,发现当年古人筑城施工时留下来的痕迹,从痕迹的形状来看,有80cm的圆形柳条筐,还有一条六七米的绳子,一条两米左右的扁担,虽然这些建筑工具已经腐化不存在了,但是依然可以大致判断出当时的情况。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方式,以夯土、板筑、土坯三大技术闻名世界!

“这些古人在建筑城墙时,先是用圆筐装泥土,再用绳子绑在筐上,最后两个人用扁担抬起这个装满泥土的筐,一步一步的运到城墙,再一层一层的夯实,城墙就是这样被建起来的。”

因为郑韩故城大部分尚存,尤其是城墙基址保存完好,张驭寰教授不仅了解到了古代城池的建筑工具,最主要的是他还了解到古代的建筑技术。

高大宽厚的城墙表面有着成排的洞眼,经过测量,洞眼的直径有15厘米,洞眼之间间隔的距离是七八十厘米,上下的距离在两米左右,排列相当整齐,通过对这些洞眼的数据分析和还原,惊奇的发现,这些洞眼竟然是建筑城墙时“脚手架”的插竿洞眼。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方式,以夯土、板筑、土坯三大技术闻名世界!

这些洞眼虽然在施工完之后,会用泥土封住,但是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这些洞眼里的泥土全部脱落,这才被发现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采用“脚手架”的施工方法,当时的古人用单排插竿的方式搭建脚手架。

先是将插竿的一端插入墙体,深度在25厘米左右,另一端绑在竖立起来的竿子上,在插竿与插竿之间铺上跳板,古代的匠工和所需的材料也是在跳板上,倘若换上现代的服装,乍一看还以为是现代的工人在施工呢,这个“脚手架”的施工方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脚手架的木竿有时候会有裂纹,这些工匠就会用麻绳绑在竿头的裂纹处,然后将木竿和麻绳一同插入洞眼,这是在郑韩故城的西城墙其中的一排洞眼发现的,因为在圆形洞眼的洞壁内侧,他们发现了有麻绳缠绕木竿的痕迹,这一幕可以说很难见到,站在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联想到古人在施工的过程中,他们是如何将木竿插入洞眼?木竿又是如何裂开的?匠工用麻绳缠绕的过程,这种痕迹使人联想出来的画面感确实是一份珍贵的资料。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方式,以夯土、板筑、土坯三大技术闻名世界!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想知道,古代建筑城池都用哪些工具呢?

现如今的城市建筑工具类目繁多,有搅拌机、起重机、瓦刀、电焊机、电锯、塔吊等一系列现代化设备,然而在古代,筑城的工具不可或缺的只有三种,分别是石夯、铁夯、木夯。

夯,它是古代建筑城池的重要工具,即是“夯头”,很多古代遗址都出现过“夯头”,其中以战国时期较多,夯也分三种,即上面提到的石夯、铁夯、木夯。

木夯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历史,木夯种类多,但都是选取硬木,木夯一头大一头小,大头朝下;

石夯同样分大小头,秦朝时期阿房宫出土的石夯,直径30cm,高40cm;陕西也出土了汉代的石夯,属于圆锥体,高7.7cm,孔的直径有15cm;

铁夯,铁夯现存的不多,在河南舞阳谢古洞遗址中找到的金代铁夯头,直径16cm,长20cm,夯头为圆形,底部是平面,中间有个直径10cm的圆孔,用来插杆,手拿着木杆进行打夯,一个人也可以进行。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方式,以夯土、板筑、土坯三大技术闻名世界!

古代的城墙都是采用泥土和石砖制成,但是石砖采用也大多出现在明清时期,所以在这之前,土的作用是巨大的。

城墙的建筑必须要用土,但是土又松又软,并不能形成块状,做墙体似乎并不可能,因此这些土必须先加水闷湿,在墙的两侧用木板作为挡土的夹板,这个时候再用夯打土,将土打牢固,一般都是两个人抬夯,进行砸土,这样的做法叫夯土。

打夯有讲究,必须循序渐进,一夯压一夯,一层接一层的打,这叫“打顺夯”,也有一种打梅花夯的方法,就是打一个梅花再从四面打梅花,匠工们经常为了缓解夯的重量,会时常哼着小曲,或者讲着笑话,这样可以使自己放松。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方式,以夯土、板筑、土坯三大技术闻名世界!

有了“脚手架”的建筑方式和建筑工具,唯一缺少的就是建筑技术,古人正是利用这些建筑技术才建立起一座座坚不可摧的城池。

在中国古代,土工建筑的三大技术(夯土、版筑、土坯),原始社会,人们穴居或者半穴居,之后再搬到地面,住着土房,后用土打墙,建立起了土台、土楼、土墙、土城,居住也一步步脱离地面。

首先是夯土技术,夯土即用夯打土,使得地基或者墙基达到一定的坚固程度,这样建立起来的城池才可以算得上牢固,这也是关键一步,现如今也是如此,地基不牢固,其他也只能是豆腐渣工程;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方式,以夯土、板筑、土坯三大技术闻名世界!

夯土筑城可以追溯到商朝,例如郑州商城就是分层夯筑的,战国时期,城中的高大土台便是用夯土技术做成的,比如桓公台、歇马台等,那时候的匠工还知道用土质混合石灰面,这样筑成的城池更加牢固。

其次是版筑技术,版筑就是用木板隔挡土墙,再夯打战国时期,因为木板奇缺,所以匠工常用拉绳方式,在立板立杆的两侧用绳子拉紧,主要就是防止在夯土时两侧的木杆会外胀。最经典的就是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城墙便是利用版筑技术筑成,版筑技术筑城,一般城墙厚度厚,基本都达到了两到三米。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方式,以夯土、板筑、土坯三大技术闻名世界!

最后便是土坯技术,土坯是人工制作的,比如砖块模式,土坯比砖块大,可以砌成墙体,简单来说,土坯和砖块差不多,只是现在的砖块进行了烧制,土坯则没有,土坯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

但凡是建筑,土坯始终都是主体,时至今日,很多农村的一些瓦房建筑都采用土坯,别小看土坯筑成的房子,很多房屋经历千百年始终不会倒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防震性强,有人做过实验,防弹性能更强,冬暖夏凉,防寒隔热。

古人正是利用这些技术,建立起一座座城池,城墙作为防御点,同样采用夯土、版筑的方法进行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墙也逐渐开始用砖墙代替,砖都是经过焙烧的,这样建筑成的城墙更加牢固。

据历史记载,砖砌成墙在汉朝就有,只是数量少,最常见的就是明朝,明朝制砖技术水平高,烧砖业飞速发展,因此当时大量建筑砖城墙,砖砌成墙的优点就是整齐牢固,美观,即使经历狂风暴雨也不会坍塌,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砖城墙几乎都是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的,这也得益于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方式,以夯土、板筑、土坯三大技术闻名世界!

总结语

通过古人对城池建筑的方式来看,古人的智慧确实让人惊讶,在如今四处可见的“脚手架”,谁能想到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以另一种方式传承下来。

就拿中国的土工建筑三大技术来讲,这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这种技术在如今可能落后,但是谁能想到,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利用这些技术,用人工筑城的方式建筑起了一座座城池,这些城池可以作为军事防御,可以作为居民住宅,甚至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建筑方式可以说是中国独有的,当时众多外国学者都前来中国学习,他们学习的不单单是文化,更多的是建筑史,唐代的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池庞大,人口密集,万国来朝不是空谈,唐朝的城池便大多采用了版筑技术,尤其是城墙的筑造,这些技术通过传播,逐渐传到海外,闻名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