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 卫庄员 写作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改变我们麻木和迟钝的状态,让我们感应到人生的繁复意味,它可以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写作在整个高考中的突出位置更是备受属目。可是,奇怪的是,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日趋边缘化,喜欢写作的学生寥寥无几,甚至勤于动笔的老师也日益减少。笔者简单调查之后发现,多数学生和不少老师对于写作持有的态度是:写作文本来就没什么太大意义,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对于写作的反感源于多种因素,但是,写作教学简单粗暴的现状的确不可忽视。笔者拟以从教近二十年的经历,就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谈几点浅陋的见解。 一、亲近经典增底蕴 高万样老师说:“图书是教育之母,读书是教育之母。”被人们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断基”的李镇西老师,也明确表示自己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就,就在于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写作而去读书,那么所读之书,将会化为强大的力量。对于学生而言,爱上读书将受益无穷。学生所读之书,不应该仅仅是作文和教辅资料,而应该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之经典读物。不朽的经典凝聚了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治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引领学生读经典名著,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学生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对世界的认识、感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身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要想写好作文,没有足够的阅读量是极其困难的,再好的方法,再多的技巧,都赶不上广博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学生的道德伦理,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认识,都可以从中华文明最优秀的源头活水和精神乳液中得到滋养,进而在写作的时候得心应手、高屋建瓴。 二、巧用文本守库地 绝大多数教师的写作范本,仅限于写作教材和作文书籍;对于教科书,只是为学习教材而学习教材,为赶进度而学习教材,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收获微乎其微。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巧妙地利用教材,将阅读与写作巧妙结合,能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及写作技法的深入理解领悟,又能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学生心灵的成长和智慧的积淀种下生命力旺盛的种子。 一篇课文学完后,总有可资借鉴的突出特色。这篇文章就是给学生的一个示范,是学生模仿写作的依据。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那些优美的精警的句子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修辞,模仿多了运用娴熟以后,学生就会熟练地应用在自已的作文中,进而掌握 这种技能。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久而久之,他们也拥有了编故事的欲望。一篇教材学完后,在把握了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个编故事的机会,学生的想象潜能也活跃起来。如学完《孔雀东南飞》之后,我让学生写“假如焦仲卿和刘兰芝出走以后,他们会出现什么情况”。有学生写二人出走到山里,开辟了荒地,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有学生写焦仲卿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没有缚鸡之力,两人生活不下去,不得已回到从前。中国古典诗词多情境优美,语言凝练,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秦观的《春日》)诗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苏轼的《新城道中》等等,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学生很感兴趣,是练习扩写的最佳素材。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习,写作也是学习,和阅读相结合的写作是最好的学习。语文课堂本身就是写作训练的阵地,关键是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充分体现她应有的写作价值。 三、开展活动促兴趣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要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更加自如,让学生愿意说话,有话可说,最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兴趣,最明显的提高是在写作兴趣的促使下自觉地创作。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好一件事情,兴趣是强大的动力和内在的力量,当学生本身対写作发生浓厚的兴趣时,学生的大脑才能活跃起来。 笔者经常指导学生开展一些致力于提高表达能力和拓展思维的活动。学生参与主动、积极活跃、进步明显。比如“缀词成段”活动。这个活动有点类似于组词造句,只不过,组词造句是由词而句,这项活动是由词而段。先把班级成员分为若干小组,先单数小组随意写出五到十个成语,双数小组同学思考、讨论几分钟之后,派出代表即兴说出一段话,要求全部运用之前给出的成语。之后交换,由双数小组同学给出成语让单数小组完成任务。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写作语段不符合要求的小组,全体成员接受惩罚。这个类似游戏的活动,不仅让学生积累了成语,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也调动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积极性。事实上,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再比如“对话讲评”活动。对话讲评,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热情,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我们讨论的话题,也不是纠缠于所谓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理论,包括教材的写作内容也绝不拘泥,甚至有时会把它作为我们批评的对象。这样的作文评讲课,学生往住能成为“主体”。结合学生情况,尤其对于普通班学生来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写作和评议过程。 四、寻找平台提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以满腔热情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珍惜学生的写作成果,让学生看到劳动的价值。其途径与方法主要有:(1)在评语和作文讲评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一点进步,都及时予以肯定。(2)把好作文投稿到校园之声广播站,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3)利用手抄报刊登好作文向全校发行。(4)把每次考试得分比较高的习作装订成册,在各个班级交流阅读,开家长会的时候分发给家长进行欣赏。(5)把优秀作文推荐投稿,争取发表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对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多加表彰,扩大影响。 这些做法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这也就是学语文的过程,自己读书,自己感悟,有了想法,抓紧形成文字,反复修改,周面复始,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写作水平也水涨船高。 五、老师“下水”做引领 叶圣内先生曾把教师结合教学,经常动笔写“一般文章”(不仅是指与学生同题的作文,更是指结合教学的种种实用文字)形象地称之为“教师下水”文,不仅撰写专文而且多次在书信中大力提倡,号召教师要“善写”。[1]据我的教学验,“教师下水”写作,可以使师生互动,很好地发挥有效教学的模型光晕,就作文课而言,我认为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教师下水”文写作的带动作用,产生光晕效果,让学生消除害怕作文的恐惧,品尝到艺术创作的块乐,并且学会在文字中感受他人的并抒发自己的思想、心灵和情感。 实践证明,教师的“下水作文”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以往作文教学中教师只会指手画脚的表象,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从教学中学生们展示的即时速写练习中可以看出,教师“下水”文写作有着很强的引领性,可以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写作热情,具有较强的光晕效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法国学者勒庞所说,“人就像动物一样有着模仿的天性。模仿对他来说是必然的,因为模仿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正是这种必然性,才使所谓时尚的力量如此强大。……支配着大众的是榜样, 不是论证。”[2]苏霍姆林斯基在当文学教师期间,曾写过一千多篇小作文。他是这样解释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教会我的学生使用语言……当我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儿童的心弦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努力表达自己的感情。”[3]这其实就是“教师下水”文写作的模型,光晕效果。 就现状面言,写作教学的确是一个又硬又涩的大果子,做起来费时、费力,见效又慢。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有科学出版社,1980. [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一一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3]转引自《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