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要弄“清”什么?要“明”白什么?
清明节,似乎是专为“死者”的需要而设的节日,是他们需要纪念、钱币、食物、衣用,而我们给予。 可是,真是这样吗?死和生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少有人深思,也少有人去回答。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缺少这样的教育,才会有一批批“不怕死”的小孩,用种种极端的方式让我们追悔莫及: 8岁男孩因为作业未完成被父母训斥,锁门自杀; 14岁男孩周末贪睡,被母亲掀被子,一气之下从12楼跳下; 15岁男孩因为分到差班遭受父亲训骂而喝药自尽 ....... 原本冷酷的“死亡”在孩子们的眼里,成了抵抗家长的手段,成了勒索物资的要胁,成了逃避生活的退路。 原本温暖的“家庭”在孩子们的眼里,成了迫切要离开的牢笼,成了阻碍自己梦想的梦魇,成了唯有要钱才想起的粮仓。 对“死”无“惧”,对“家”无“恋”,这是孩子们真实心境的写照,这样的写照成了我们宣扬“传承家风、重建家谱”的一个巨大讽刺。 可是怎么办呢? 我们一惯承袭的做法是:逃避“死亡”,让“死亡”对孩子们来说变得可怖,带孩子们上坟也是让他们觉得“死了就啥也没有了”。 然而,逃避“死”就能让孩子们更恋“生”? 显然不是,甚至事实告诉我们:适得其反。 在中国已然家喻户晓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可以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是西方一位12岁男孩米格过的一次“清明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弄“清”死亡,才“明”白家的意义,才“明”白何谓梦想。 米格就是一位“对死无惧,无家无恋”的叛逆男孩,不然的话,他不会为了追求自己音乐的梦想,宁愿跟“禁止音乐”的家族闹翻,宁愿进入冥界也不愿回头一步。 当奶奶为了阻止米格的音乐梦想,砸碎了米格的吉它时,米格的心碎了,他抛下一句: “我不要这样的家!”便大哭着离开了这个家。 这是我们多么熟悉的、来自孩子们的话啊:“我不要妈妈,我不要你管,我不要这个家”。 面对这样的话,我们和片中的奶奶一样手足无措,心碎无痕。 每到这时,我们都会不停去解释:我们这样是为你好,我们这样是为了你的安全,我们这样是为了让你有正确的梦想...... 所以,电影中这样的对话我们也再熟悉不过,甚至会让我们泪如雨下:
这部西方电影完美表达出了多少中国父母的心声: 我们的长辈就像这位可敬的曾曾祖母一样,之所以阻止孩子“梦想”,之所以让这个“家”变成孩子想逃离的地方,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曾为“梦想”奋斗过,也曾拼搏过,也付出过巨大的代价,但我们撞得头破血流、我们摔得惨不忍暏,多年后我们终于弄懂了所谓的“梦想”不过是“妄想”、不过是让我们失去家庭失去真爱的“野心”、不过是让我们更早走向死亡的“不安心”....... 所以我们不想再让自己的孩子受苦,我们不想再让自己的孩子头破血流,我们不想孩子们奋斗了一辈子发现“梦想”是耗尽生命的罪魁祸首,我们希望孩子安安稳稳地“活”,再安安稳稳地“死”。 这样做,难道不是“爱”? 就像影片里曾曾祖母的反问:这样做,难道不是在救米格的命? 但是,我们忘了: 发现“梦想可能是妄想”本身就是生命的重要课程; 发现“野心太大会失去爱”本身就是生命最美好的领悟; 发现“实现梦想也终究会死”本身就是生命最有意思的存在。 而只有经过这些,才能破除“欲望”找到真正的“梦想”, 只有经过这些,才会懂得珍惜那值得用生命去呵护的“家”。 “死亡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启发每个人活出自己,更在于让我们知道:“所谓的‘自己’对于亲人,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不明白“自己对于亲人、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那“梦想”不过是“妄想”、是“空想”、是反而被死亡激发出的自私自利的“欲望”。 米格两次重要的身心成长,都跟“死亡”直接相关。 第一次,是半路结识的埃克托把米格带到猪皮哥的屋里借吉它,而猪皮哥正奄奄一息,随着整个现实世界对他的遗忘,猪皮歌的灵魂就这样化为金色粉未,彻彻底底消失在米格的眼前...... 这是米格第一次亲眼目睹真正的死亡,当那一抹金色消失在夜空中,米格瞪大了眼睛...... 与供奉在灵台上的遗像不同,当一个人真正的死在面前时,当一个人的生命就这样化为一抹金消失在夜空时,这个画面本身就会深深叩击心灵。 而这时,埃克托告诉他:当人间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你就会这样消失,没有人知道去了哪里,我们称之为“终极死亡”。 “终极死亡”,是全片对“死亡”的终极定义,而这样的定义恰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自我”与世界的依存关系,当“我”的意义依赖于“你”的记忆时,“我的梦想”价值在哪里? 第二次,是米格千辛万苦终于在接近日出时,找到了歌神德拉库斯,并误以为他就是自己寻找的“曾曾祖父”,这时米格问他:
当米格不知道歌神的真面目时,这段话多么充满诱惑力,多么充满力量,甚至越是当我们知道我们有一死时,这段话更是“无比正确”。 我们多少人都曾经在这样类似的梦想鼓动中,背上行囊,摔门而去,头也不回地上路,自以为在宇宙中刻下了一个“大”的影子…… 可是,这恰恰是一个人最最虚伪的时刻!这恰恰是一个人最最“小我”的表现! 而唯有你自己真正走过了一回生命的极限,唯有你从“死亡”里获取关于人生的“智慧”,你才能看清“梦想”与“欲望”的区别,看清“爱”与“利益关系”的区别。 当歌神德拉库斯为了名声将米格摔入死亡的巨坑,米格终于知道埃克托才是自己真正的“曾曾祖父”,当真正的一家人拥抱在一起时,曾曾祖母再次走到米格面前,而这一次,也经历过一次失去曾曾孙子的曾曾祖母,她给出了祝福的条件吗?她仍旧“禁止音乐”吗?没有,她说的是:没有任何条件。 而这一次,也经历过“失去”的米格,还有再说他要玩音乐吗?没有,他抢在曾曾祖母之前就说了:我不要玩音乐了。 接着,他抱起即将因而coco太奶奶的遗忘而终极死亡的曾曾祖父,说出了那句让全影院的人感动落泪的话:我要你回来。 这位曾经“对死无惧,对家无恋”的男孩懂得了为“家”放弃“梦想”,而家人懂得了为“梦想”支持米格,这便是真正的“爱”。 这才是“清明节”需要去真正弄清楚,弄明白的: 每一个家族都有他们世世代代传承的“梦想”,在一代代头破血流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时刻,包括“死亡”,都是为了领悟: 唯有“爱”, “梦想”才有意义; 唯有实现“有爱的梦想”, 才值得亲人,朋友,乃至世界人民的记忆! ![]() 清明将至,我们在祭祖时是否有思考过死亡 了解死亡,才能更好地“生” 明白爱,才能拥有真正的梦想 也许梦想不是要奔向远方,而是回头在我们生命根源中了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