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清明古诗词赏析

 慾釁鳪鵀 2019-04-04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 明 · 古诗词赏析


清明· 古诗词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最后的蓬蒿》

佳节清明,本是桃李绽放,生机勃勃,一如笑逐颜开,事实是“野田荒冢只生愁”。“野田荒冢”不是诗人想到埋在荒野地底长眠的人们,而是直面人的死亡!是一个江西人被贬广西、客死异乡前实际看到的惨象。很可能,是他归西前留下最后一个清明节的遗作,一如坟头蓬蒿。

他还看见了什么?“雷惊天地龙蛇蛰”,并非是惊天动地的春雷震醒了大地龙蛇,而是惊雷爆炸已经震动天地,但不论是龙是蛇,依旧蛰居着不响,不动,不醒。雷惊不响,响水亦无声,尽管“士”有“焚死不公侯”,更多却在坟墓间“乞祭余”般无耻地活着:风声雨声议论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惊雷永远震不醒装睡的人。为什么?《国语·周语》早有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鱽戮以木。”

千年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究竟谁愚谁贤?愚蠢的定义是:知道事实,看到事实,仍相信谎言;而千年来,总有冒死敢说真话的人。难道贤愚真的不分共一丘,一律归于荒冢吗?

人生一世,从花场到坟场,《清明》诗让后人永记这位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就像被焚死在鲜花广场的布鲁诺,让全世界记得他追求的真理。哀乎,一次次响雷炸出的深坑尸骨,却无人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名字,而仅有难以计数且模糊卑微的同一个称呼:蓬蒿。

断了魂的蓬蒿满眼啊……


清明· 古诗词

《寒食夜》

唐·韩偓

恻恻轻寒剪剪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烟雨画卷说寒食》


春天是一个萌动的季节,明媚的阳光,柔和的春风,清新的空气,人在春天里心情都会变得舒畅。在《寒食夜》这首诗中,景物有春风、梅花、春雪、杏花、秋千、楼阁、春雨,点明了时间节点是在深夜,地点应该是在庭院之中(一家之言),意象描写有朦胧一词。这首诗春天的景象跃然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的题目是寒食夜,第一句、第二句描绘的是白天的景物,白天或者是早上的景物,春风微寒,春雪落梅,杏花艳艳,梅花灼灼。让人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在第三句、第四句描写有夜晚的景物。第三句是全诗的诗眼,是怀人之句,秋千伫立在哪里,秋千上的人儿却在脑海中,一切仿佛欲言又止。只留下第四句楼阁烟雨在朦胧中结束。

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中,这样解读这首诗,春日多雨,唐人诗如“春在濛濛细雨中”、“多少楼台烟雨中”,昔人诗中屡见之,此景写庭院之景,楼阁宵寒,秋千戏罢,其中有剪灯听雨人在也。剪灯听雨人即是作者自己,在白天的喧闹过后,作者在灯下写下这首诗,怀念秋千架上人,亦有一丝悲凉的意味在其中。



清明· 古诗词

《东栏梨花 》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天真的来了》


此诗写在苏轼四十一岁的时候,家庭频繁变故,政途也动荡不安,亲人相继离世。熙宁九年(1076)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接任密州知府职位的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

春天有许多的眼睛,一不小心,你就会看透很多。一“清”二“白”清清楚楚的,柳青为“清”,梨花淡白为“白”相互对比的事物,越发明晰,刚刚得到“人生看得几清明。从创作的背景也揭示了诗人,人到中年饱满的经历之后更看清人生的面貌。诗中也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感伤,但又借梨花的姿态与自己的处世原则相结合,烘托作为豪放派诗人在感伤中并不做停留,马上回归到看清生活的真相之道。

而此“清明”也非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当我们稍做联想也感怀,祭奠亲人时也同样会使得自己看清与放下。当至亲的人去世,诗人的境遇也深意:“清明”时节呼应万物生长的规律,一切生老病死是循环的自然规律。



清明· 古诗词

《紫藤树》

唐·李白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紫藤爬上了高高的树木,在温暖的春季,紫藤累垂下来,一串串紫花,“万朵一时开”,好不灿烂,好不壮观。“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紫藤的重重花朵中,还有蜜蜂,还有蝴蝶,甚至还有一些甲虫和苍蝇。所以我很怀疑李白是不是在偷懒,他完全是在翻译“鸟语花香”的意思,难道他没注意到其他访花昆虫吗?李白这首诗虽然并无名言警句,但是倒也完整描述出紫藤的形象。围绕着紫藤形成的是一个小型的世界,一个只能在春天看到的世界。

当然啦,这个世界少不了人。许浑说:“绿蔓秾阴紫袖低,客来留坐小堂西”,陪着客人喝茶,刚好门户对着紫藤花,那岂不美哉?植物啊,有着勾起人类无限回忆和想念的力量。


清明· 古诗词

《 别老母 》

· 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说及清明节气,自然会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古诗,可以说古人的情怀虽隔千年仍让今时之人感怀至深,也反应出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的思想及源远流长的生命力。清明时节所要举行的祭奠仪式也传承了千年,这种文化习俗的传承,也体现了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情深义重的家国情怀。清明时节携带纸裱香蜡,走在万物舒展的春天里,哀思与希望纷涌而至,生与死以生长的态势蔓延在胸怀,可以说是百感交集。

清明时节的祭奠更多的是份缅怀亦或者说感恩,感恩天地万物为人类缔造了适宜生存的家园。活着的人依旧在披荆斩棘创造生命的奇迹,离去的人以活着的内容与土地常存。感恩伟大.博爱的父母,是他们锻造了我们生命的坚韧与尊贵;感恩兄弟姐妹是他们让生命注入了非凡的意味;感恩朋友是他们让行进的旅途充满欢声笑语;感恩……,需要感恩的人很多很多,也包括一草一木给予的秀丽。

清明时节读到清代黄仲则这首《别老母》继而想到“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母送子,子别母.无论是在古时还是现代,每天都会有类似的场景发生在我们身边,只是蓦然回头看到黑发换白发,有种倏然泪下的感动,这就是生命以无私奉献的血脉相连,囊括了父母对儿女一生的牵挂“子欲养而亲不在”当明白了什么是含辛茹苦的抚养,是否我们该向父母说一句道歉?“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父母在尚有归处,父母去只剩远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