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法中讲美术史丨伦勃朗(三)

 读书作乐 2019-04-04

 主讲人:张法中    整理:世界知识画报

5.18   世界博物馆日  我们聊聊你去博物馆看名画的故事


《浴女》(1654年  现存伦敦国家美术馆)

接下来我们看一张几年之后的画,一个女孩穿着白色的浴袍,正在慢慢走入水中。远处热气升腾,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张关于洗澡的画。而画中的这个女孩正是他第二任妻子亨德里克·斯托费尔斯。这是一个从农村来的聪明女孩。她被雇到伦勃朗的家里负责打扫卫生和照顾伦勃朗的孩子。这个聪明的女孩从没读过书,但是她只需要看一眼,就能明白很多事情。她崇拜着伦勃朗,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的名声,而是他作画时的那种专注,落魄之后的那种豁达。这个男人不仅仅是个绘画大师,还是一位真正细腻敏锐的人,伦勃朗也能看到这个女孩的与众不同,很自然的,两个人相爱了,女孩为大师生了女儿康奈莉亚。这在阿姆斯特丹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阿姆斯特丹的上流社会来说,一个画家描绘粗俗的作品还可以忍受,但是他公然对抗道德,一位体面的绅士是绝对不能和仆人结合的,仆人就是仆人,他们不应该拥有同等的身份,这是不能允许的。于是整个社会开始讨伐伦勃朗,很多曾经借给伦勃朗钱的人也借此机来找他讨债,里面也有一些是被舆论裹挟,不得已这么做的。

但是无论什么动机,对于伦勃朗现在的阿姆斯特丹已经不是原来的阿姆斯特丹了,没人为这位曾经的大师说一句好话。他破产了,家产被全部没收,他未来的画作也成为抵押品,无论他画的是什么都会作为债务偿还。伦勃朗只能搬离阿姆斯特丹,回到老家生活。

亨德里克·斯托费尔斯,伦勃朗第二任妻子(没有正式结婚)

这位妻子,一直守护在他身旁,不离不弃,它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尊称伦勃朗为大师,从来没有轻薄过,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直到她去世。

说了这么多故事,我们还要重新回到画上。

这张画已经开始出现伦勃朗晚期的特点,那些微妙的变化仍然存在,但是有了更多更爽快的笔触,伦勃朗用大笔直接把颜料摆在画布上,快速、不加调和地挥动,看起来有点疯狂,但是每一笔又拿捏的恰到好处,像一位剑术大师一样,直接而精准。我们东方人很容易理解这种艺术的高度,他已经逐渐地脱离现实的舒服,从写实向写意转换。当我们看到画的时候,不仅仅被画面的形象影响,看到这位入浴的女性,同时能感受大画家的热情,一个四十多岁的画家仍然保持着这种激情对待绘画、对待生活。在他眼中,那块白色的浴袍是多么刺眼,在他后面隐藏的女性温暖又是多么让人沉醉,不仅仅伦勃朗能体会,每一个看到这幅作品的人,都能和他的感受同步。一种不需要分析的,更加直观的绘画技巧,被伦勃朗开发出来,这是历史上第一次。

伦勃朗自己也被自己的新作品折服,这不是自恋,而是快乐,表达的快乐,回味的快乐。他迫不及待地想和别人分享,于是他找来以前熟悉的画商,请他们为他的新画点评。画商们赞叹他,但是也礼貌地告诉他,现在的市场已经是富二代的市场,他们受南方思潮的影响,已经开始喜欢那些甜美的、矫情的、满享乐意味的作品。整个阿姆斯特丹现在都没有画家再像您一样画画,这样的画已经落伍了。

编辑提示:此处我们可以一起思考一下今天的社会现实】

伦勃朗知道,勤劳的富一代创造的基业,改变了生活,必然会造就富二代的身份改变。他们不像父辈经历过风雨,他们成长在安全富足的环境中,理所当然就是要享受生活。而自己的作品也同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比起之前的那些矫情的创作,现在的更富有感情。所以他决定再去一趟阿姆斯特丹,亲眼看一下,现在的市场和之前到底有什么区别,自己的画也许并没落伍,是画商们一厢情愿也说不定。

当他到了阿姆斯特丹,有人在酒馆里认出了这位大师,在一部分年轻人眼里,他仍是荷兰的象征,他的辉煌没有人能够忽视。这群年轻人毕恭毕敬地带他逛了一圈,他看到了正在流行的风俗画,那种甜蜜蜜的忧伤让他浑身难受。这么虚假的东西真的就是现在社会需要的吗?无论如何,也不会再背离自己,因为他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真正的绘画。让市场见鬼去吧,他仍然可以回到莱顿,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在曲高和寡的小世界里,他的妻子,还有他衷心的学徒,他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都还在正常地活着。阿姆斯特丹已经不再适合他。他喝了很多酒,给年轻画家们讲了一些笑话。然后离开了阿姆斯特丹。

在家乡,伦勃朗还在不停地画,其中一幅自画像是这样的。我们看一下这个正面的自画像,这也是唯一一张正面的自画像。

自画像(1658年)

他的所有自画像只有两张是右侧面,这一张是正面,其他都是左侧面的,素描、版画、油画加起来有几十张自画像,全都是左侧面。这跟他的绘画习惯有关,他是右手画画的,镜子会摆在自己的左侧,当他看镜子的时候就不会因为抬起的手影响视线。在镜子里画画的手就变成了左手,漏出来的大部分左脸就变成了右脸,但实际情况是相反的,大家理解一下。【编辑提示:我们可以按照大师作自画像的方式模拟一下】

这张正面的自画像很说明问题,一方面是中年的伦勃朗,画风越来越雄厚。很多东西已经变得随心所欲,包括形体、光线、用笔。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需要遵循那么多规矩。这种大胆的方式在那个时代看起来就像画坏了或者是没画完,尤其是和精致的风俗画比起来,显得粗俗不堪。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艺术的标准正是人类的标准,人类的一切精神追求,包括自由、豪放也都是艺术的最高追求。伦勃朗做到了,只不过他提前的太久,全世界都还没跟上他的步伐而已。

这张画里面伦勃朗用正面开放的姿态坐着,像一位老迈的君王,手中的画笔也变成了象征权力的权杖。伦勃朗对权力不再有什么兴趣,他只是满足于自己的态度,即便是经历多少风浪,他还是一个权威,他的眼睛毫无感情地看着我们,就像他看透了世上的趋炎附势一样。每个自以为是的人在这个眼神面前都会颤抖。他已经没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在他身上所有剩下的,就是他与生俱来的魅力。没人能夺走属于他的荣耀。

犹太新娘(1665年 荷兰 国家博物馆)

局部(感受老年伦勃朗的变化)

在他的晚年,生活逐渐地好转了一些,有一些外国的贵族,通过各种关系买了他一些画。他的第二任妻子也在没损失大师威严的情况下,悄悄地改变着生活。后来妻子去世了,孤独的老人在画画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不知道怎么算,如果看他的经历,他的人生太过痛苦,爱人相继离世,才华不受认可。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是个很幸福的人,遇到过两个真心爱她的女人,一辈子从事自己最喜爱的工作,并且从来不会因为才华不够而苦恼。

如果就这样过完他的一生,我们也会觉得大师至少也算是个幸运儿。但是命运的转折还没完,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又出现了一次转机,在阿姆斯特丹又有人提到了他的名字。

这次是因新市政厅建成,顺便庆祝和西班牙几十年战争的结束。市政厅要在最重要的一面墙上挂上一幅画,一幅描绘当初尼德兰起义的画。他们最开始想到的是另一位当红画家(猜猜看,这位画家应该是谁),不过不巧,那位画家去世了。有人提到伦勃朗的名字,只有伦勃朗曾经的名声能够配得上这面墙,配得上这幅画。政府要员想了想,也不是不行,这么多次的打压,大师也该懂点事了。如果他拿出他年轻时的一半功力来画,就足够为市政厅增添光彩了。

于是这个任务就委托给了伦勃朗,前来通知的人千叮咛万嘱咐,要大师一定拿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能不能打翻身仗,就看这张画了。伦勃朗也向他们表示,一定会尽自己的全力,把尼德兰的精神画出来。

两边相安无事,作品画完之后被挂到那面墙上。等到揭幕的那一天,伦勃朗和政府要员们站在一起,像曾经的他那样意气风发。幕布被揭开,全场的人都被震惊了,比《夜巡》那次更加震撼,就像伦勃朗给新市政厅丢进一颗炸弹一样,一瞬间,全场都没了声息。

请大家看这幅画。

《The Conspiracy of Claudius Civilis》残存的局部

伦勃朗画的是起义前一天的密谋,起义军聚集在一张大桌子前,灯光昏暗,人们探头探脑,看着首领,在未知的未来和痛苦的现实之间犹豫不决。然而,伦勃朗把形象高大光辉的起义军画得太丑了。对于伦勃朗来说,这就是事实,尼德兰地区一直都是一个大农村,那些富一代们在没成事之前就是这般形象,他们苦苦挣扎在西班牙的重税下,穿着破烂的衣服,年纪轻轻就开始秃顶,牙齿脱落。但正是这样的人才有动力去反抗,他们通过努力赚到的钱,90%要交给一个素未谋面的君主,用来满足他的战争欲。没有这群丑陋不堪的人,就没有现在的尼德兰共和国。他们粗鄙,但是他们是真实的。

在场的其他人不会和大师一样去理解这件事。经历了短暂的失语之后,他们命令逮捕伦勃朗,对于市政府来说,伦勃朗的画作无疑是一种挑衅、一种讽刺、一种侮辱。任何一个文明的社会都不会允许有这样伤风败俗的人存在。最好就地正法,以叛国的名义处决伦勃朗。不过枪杀一个垂暮老人,并不能解他们的心头之恨,他们想到了更加耻辱的办法。士兵从墙上把画取下来,在数百人的注视下,他们要求伦勃朗亲自毁掉这幅画。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还有什么比亲手毁掉自己的得意作品更让人绝望的呢。

迫于压力,伦勃朗接过剪刀,老泪纵横地一刀一刀剪碎自己的作品,由于这张画非常大,所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破坏完成,人们看不下去这个老人跪在地上一边虔诚地向上帝祈祷,一边毁灭自己的作品,他们慢慢地散了,等到人都走得差不多之后,伦勃朗向守卫请求,能不能保留剩下的一小部分,守卫答应了他。伦勃朗仓皇地卷起剩下的五分之一画布,逃回了莱顿。

伦勃朗的故乡莱顿现在还能看到17世纪时候留下的建筑

这五分之一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这部分画。在技术上,年老的伦勃朗已经没有办法像年轻时那么精准细致,画面有很多地方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在风格上伦勃朗又向前走了一步,在他那里,越来越多没必要的东西,质感、形体、空间这些他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都可以被抛弃,只有精神核心,无论怎么描绘,都是那个豪迈而多情的伦勃朗。

关于伦勃朗大师,我们今天就讲这么多,他生前留下的作品有上千幅,其中很多都值得去讲,不过我还是选了他每个转点的代表作品。一方面让大家理解大师的绘画,一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师的生平。有很多没有尽兴的地方,如果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说。我的讲述里有很多个人理解的地方,艺术这东西每个人看都是不同的感觉,所以我的一些观点并不代表绝对正确,请我们的观众还是相信自己的感受,同时多听不同意见。只有全方位全角度地看,才能真正理解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