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源崖画,“早红午淡,晚变紫”

 昵称36403512 2019-04-04

沧源崖画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岩画。分布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勐省、曼帕、丁来、吴良等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崖上。约距今3000年。是用手指或羽毛等蘸抹红色颜料绘成。颜料可能是用动物血调和赤铁矿粉制作的。崖画主要是狩猎、采集等生产活动及娱神等宗教活动的场面。还有战争凯旋图,上绘干栏式房屋建筑及手持兵器、驱赶猪羊胜利而归的人们。所画粗犷古朴,是研究南方古代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沧源崖画,“早红午淡,晚变紫”

中国的考古专家们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勐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等地发现了11个崖画点,这些崖画大都画于离地面数米高的垂直的崖壁上。其中,岩画分布较多的地方是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专家们对部分崖画进行了年代鉴定,这些岩画距今约2500年。再对崖画中的颜料进行孢子花粉分析,断定为距今2500年~3500年左右。专家后来还发现,这些崖画是云南崖画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处,更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

沧源崖画,“早红午淡,晚变紫”

勐来乡崖画寨是至今第一个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崖画上有人物、动物、村落、狩猎、祭祀、舞蹈等内容。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在战争凯旋图上,干栏式房屋建筑的旁边就是及手持兵器、驱赶着牛羊等物资胜利而归的人们。

沧源崖画,“早红午淡,晚变紫”

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手法简练,生动传神。人体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画得姿态多变,动感强烈。通过双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动物也是如此,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也可以辨认出其种类。每个图像一律的赭色,画个椭圆就是女儿身,画个三角就是男子汉,加上粗粗的线条就是手和脚:短线是手,长线是脚,直线是站立,折线是行走,弯线是飞跑,弧线是起舞等。

沧源崖画,“早红午淡,晚变紫”

沧源崖画会随日照时间、天气阴晴、干湿冷暖等因素不断地变幻色彩,当地佤族和傣族人说它是“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变紫。”

沿勐董河谷北上,两旁莽莽群山,幽林覆盖,一湾秀水环山飞奔。顺蜿蜒而上的山路,来到沿山的台地上,拨开古蔓荒藤,透过雨痕苔迹,隐藏在绿色海洋中的断崖,呈现在人们面前。面对峭壁上时隐时现的猩红色的图形,一股摄人心魄的力量,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沧源崖画,“早红午淡,晚变紫”

这面崖壁,表面较为平整,上部有岩厦,崖面上绘有人物和动物。总的来看,画人物、动物均不绘出细部,仅绘其轮廓,并强调某一富有特征的器官,牛突出了牛角,猴子突出了下巴;鹿有明显分叉的角……人物的五官并不画出来,只有头、颈、躯干和四肢,躯干一律呈倒三角形。有的人一看便知是男性,因为突出了生殖器;有的妇女则突出乳房或大肚子。

沧源崖画,“早红午淡,晚变紫”

沿勐董河谷继续北上可达丁来乡崖画点。其中一幅村落图很有趣味,它画了一个长圆形代表村寨的范围。村寨外画了几根线,大概是表示弯弯曲曲的道路,路上有众多的人,或驱赶猪羊等动物,或肩扛东西,从四面八方云集村寨。寨内有人舂米,可能要举行一次宴会。寨外有一所小房子,高居树上,起看守和瞭望的作用。有人分析,这可能是一次战争后,人们带着战利品凯旋而归。其中有两个人物特别醒目,一个人遍体涡旋状的图案,未着衣裤,表现了其纹身;旁边那个人的胸部还纹有几何图形。

沧源崖画,“早红午淡,晚变紫”

景区自然风光秀丽,森林葱茏,植被茂密,岩壁林立,溪流潺潺,民风民情古朴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是极具观赏性与娱乐性旅游景区。

沧源崖画,“早红午淡,晚变紫”

沧源崖画的创作动机是什么?目的何在?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与宗教信仰有关。例如在崖壁上画牛或人拉牛,是希望山上牛群自然繁殖得很顺利,可以成群地拉回来供祭祀之用;画野生的动物形象,是希望打猎有获;画成群舞蹈人形,是希望农牧业丰收,可以举行盛大宴会,宾客盈门,齐来作乐。原始氏族祈求丰产不仅指生产的发展,也包括自身的繁殖。画中的树、植物、山洞以及一些奇形怪状的人形以及显著地位的动物,都应是当时为崇拜它们而画的。一些化装舞蹈人形(如头插羽毛者、身披羽毛者)以及某些拉牛等画面,就是当时宗教活动的实况。

沧源崖画,“早红午淡,晚变紫”

二是与记事有关。例如重大事件的记录、神话传说的记载等。沧源崖画中有些似人非人形象,或是对当时流传的神话或神话中人物的描绘。当地民族都认为仙人可以赐福于人,故每逢过年,附近村寨人民要去祭祀;此外遇有生病及失物,也要来求仙人“帮助”。

沧源崖画,“早红午淡,晚变紫”

沧源崖画是研究云南多民族原始生活的宝贵资料。崖画从内容上分为人物、器物、房屋、动物和神话人物、自然、符号、手印七大类。内容丰富多彩,图像千姿百态,涉及了原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型十分生动,可谓是云南各民族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对今天的文化艺术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沧源崖画,“早红午淡,晚变紫”

为了探寻沧源崖画作者之谜,考古工作者在小黑江流域找到了丁来崖厦文化遗址、南碧桥洞穴文化遗址、农口硝洞文化遗址等。这些遗址都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三四千年,大致与崖画年代相当。最让人吃惊的是,小黑江峡谷绝壁上的石佛洞遗址是迄今为止云南最大的洞穴遗址,考古学家在这里找到了崖画颜料赤铁矿石和赤铁矿粉,甚至还有拌颜料的钵盘和陶片,引起了考古专家对石佛洞与沧源崖画关系的联想,考古学家们推测,石佛洞人很可能就是沧源崖画的作者。

沧源崖画,“早红午淡,晚变紫”

人们在千年前用如此的方式记录他们的生活历史,有记载说,是因为石佛洞人遭到毁灭性打击后,开始迁徙和漂泊,用崖画记录迁徙过的地点

沧源崖画,“早红午淡,晚变紫”

考古专家考证,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沧源崖画图像多呈赭色。作画的颜料可能是用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的。现今,仍居住在沧源和西盟两个佤族自治县的佤族,沿用石矿粉、牛血和特殊颜料制作涂料,专门用来图画实物,用于祭祀、舞蹈等生活和活动。而这种颜料最大的特性就是比较稳定,不容易褪色和变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