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荒山植树四十年,不忘初心

 昵称63156826 2019-04-04

———记优秀共产党员杨启安

 四川省南部县度门乡的龙包嘴,40年前还是一座馒头山,如今已是浓荫蔽日,即便是盛夏,漫步其间也觉得凉气袭人。龙包嘴的变化,与一个传奇般的人物分不开。他就是杨启安,一位已经去世的的老共产党员。

杨启安讲诉当年植树的情景。


  龙包嘴方圆百余亩,地表厚厚的铺着一层碎石,草木不生,1975年,原大队在山上建茶场,一直没有搞起来,1979年8月杨启安接任茶场场长,也无力回天,当年茶场仅盈利13元。随着"大包干“的推行,茶场的职工纷纷回家,只有杨启安一个人留了下来,年底他从乡下背回20斤松树种,准备培育树苗,往山上栽种。放着好田好地不种,却要去啃荒山野岭,家里人不理解,本村的人也用惊奇的眼光看着他,虽然他自己对这件事也没有多少把握。但他还是坚定地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要认定目标就不回头”。于是他便扛起十字锹,去啃山了。当所有的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的时候,冬天来了,度门乡冬季干燥寒冷、风大物干,老杨最担心的事出现了,山上没水,植树以来降雨量少,在大风的肆虐下,100多亩马尾松成活率不到10%。一年的辛苦付之东流,老伴埋怨老杨,老杨也是满肚子委屈,两口子为此没少吵架。看着死去的树苗,老杨心里像打了五味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40年前的龙包嘴。


  经历最初的失败,不服输的老杨并不气馁。他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总有一天会让荒山变成绿山。于是,老王去旧书摊上买了很多关于农业栽培的书籍,自己常常彻夜不眠,学习栽培技术,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天渐渐临近,老杨抓住了一年最好的植树造林时机,只要天一下雨,他就赶紧往山上栽种。天不下雨,就从山下挑水给树苗浇水。就这样,种了一棵又一棵,栽了一亩又一亩。经过了3年难以言状的艰辛奋战,杨启安把数万株马尾松全部种下去。1982年县林业局来验收,成活率达到80%,育成树5万余株。

当他看到周围还有一些山头光秃秃的时候,让他感觉十分痛心。便在山上又开出了2亩多地,用来培育树苗,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培育出了3万余株树苗,用于开发更多的荒地。

有了成功的经验,使得老杨更加的有信心,他及时的给松树灌水,培土,施肥,观察病变虫害。为了守护树木,他只身一人住进了山腰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饭每天由老伴送上山。直到1984年老伴实在看不下去了,也搬上山来照顾他的生活,这间由泥巴墙和茅草顶搭成的旧房子便成了他们的 ”新家“, 老两口一住就是6个春秋。山上的生活不方便,又没有水井,喝水都要到山脚的小溪去挑。无论刮风还是下雨,老杨每天都要在陡峭的山路上来回挑上五六趟。清晨,他便早早起来,到树林中巡查,查看有没有被风刮倒的树木,还有驱赶一些来啃食的牲畜。像这样的工作,他每天至少要走4趟,算下来一天也有20多公里的路程。他对所栽的树总是挨棵逐片的过目巡查有人说你对这树比对你娃还亲他答道真要把树当儿子待它才能真正成活快长长成材

  

   杨启安坚持植树的事迹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1988年被评为南部县优秀党员并获得老有所为精英奖”,1989年又被地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54杨启安老人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去世直到他去世前几年他一共为南部县的荒山植树10万余株这位朴实的老人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他只知道植树造林是有益于子孙后代的事所以他40年不忘初心坚持植树一个人一双手一把锹在穷苦的大山里点亮了生命的绿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