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患者不想后半生被糖尿病足拖累,这24条建议得牢记

 达成书藏 2019-04-04

近期收住了一位男性糖尿病足患者,67岁,农民,因“发现血糖升高13年,右足破溃3个月,加重半个月”入院。

患者平素未监测血糖,爱吃肥肉、米饭、甜食、梨等,口干、口渴不明显,间断口服二甲双胍1 -2片/天,长期未复查,3个月前发现右足背面及右足第二、第三足趾破溃红肿,有脓液分泌,于当地诊所进行包扎治疗,但无明显好转,足趾逐渐坏死,至当地中医院行“右足第二、第三足趾切除术”,并开始行“三短一长”胰岛素方案,平素未监测血糖。

近两周,残趾创面扩大,感染加重,并出现足底破溃,为进一步诊治才转至我科治疗。

众所周知,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我国糖尿病足的年发病率高达8.1%,足溃疡治愈后的复发率高达31.6%,死亡率高达14.4%。

每当收住1位糖尿病足患者,我都感到难过和惋惜,因为一旦合并糖尿病足,除了提示平素血糖控制欠佳外,多合并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如果病变较重,不仅仅治疗费用较大,且预后较差,如果再合并脑梗、冠心病、肾脏衰竭甚至需透析等情况,病情严重程度和所需高额费用不言而喻,且生活质量越来越差。

糖尿病足很可怕,关键在于预防,在于防治。本文就告诉您防治糖尿病足的具体方法。

看看你会患糖尿病足吗

1. 病程超过10年

一旦病程超过10年,患糖尿病相关性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而糖尿病足就是因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引起的。

2. 长期血糖控制不良

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更易出现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患糖尿病足的风险更大。

3. 穿不合适的鞋

糖尿病患者在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基础上,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的破坏与畸形的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

穿不合适的鞋可造成糖友足部机械压力过大。

4. 足的卫生保健差

不注意足部卫生时,可能会患上足癣、出现灰趾甲等问题,这些足部问题不及时解决,会出现其他细菌等病毒微生物生长,糖尿病足的发病风险会增加。

5. 有足溃疡的既往史

据统计,糖尿病足溃疡治愈后,患者1 年内复发足溃疡的概率为31.6%。 

6. 出现神经病变和/或缺血性血管病变的症状

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如足的麻木、触觉或痛觉减退或消失等;出现糖尿病缺血性血管病变症状,如运动引起的腓肠肌疼痛或发凉等,已提示极可能出现糖足。

7. 糖尿病的其他慢性并发症(严重肾功能衰竭、明显的视网膜病变)

慢性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已提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意味着可能存在全身的血管病变问题。

8.合并其他慢性病

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病变等。

心脑血管疾病提示全身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是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

9. 个人因素

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忌嘴、不运动等。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不控制饮食、不运动而仅凭药物控制血糖是远远不够的,以上均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10. 社会因素

包括当地经济条件差、医疗卫生条件差,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糖尿病相关教育等。

因当地经济卫生条件差,对我国糖尿病足的防治管理有不利的一面;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糖尿病相关教育不利于患者自我管理糖尿病

11. 其他危险因素

如各种疾病引起的免疫力低下,易于感染等,如果足部出现破溃易引发感染。

以上条件符合得越多,越要警惕糖尿病足的发生。作为糖尿病患者,一旦病程超过5年,就要及时到内分泌科进行糖尿病足的筛查。

日常的自我检查及护足也是很重要的。

防治糖尿病足的24条建议

1.每天检查足部,注意皮肤有无干燥、皲裂、擦伤、 水疱、红肿、变色、鸡眼、脚气、溃汤、感染等,如果视力不好,可以戴上眼镜,看不清楚的地方使用镜子或请人帮忙。

2.若出现足部温度显著升高,或者出现水疱、切伤、划伤或者溃疡,立即到医院就诊。

3.穿新鞋前应检查鞋内是否光滑,是否有小砂粒等异物。

4.鞋子必须合适,鞋子内部应较足本身长1~2厘米,内部宽度应与跖趾关节部位的足宽度相等,高度应考虑给足趾充分空间;避免穿高跟鞋、尖头鞋;如果由于足部畸形导致过紧或存在异常足部负荷的征象(如充血、鸡眼、溃疡),建议穿特制的鞋子,包括鞋垫及矫形器械;买鞋时间应选择在下午或黄昏。

5.糖友要有穿袜子的习惯,选择吸水性、透气性好的浅色羊毛或棉制品比较合适,袜口要松,袜尖不能太紧,应保证接缝处是光滑的。必要时可选择预防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专用袜。

6.每日用肥皂和温水(<37℃)洗脚,洗净后用柔软的浅色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足趾间的部分要仔细擦拭,注意趾缝间的皮肤保护。

7.洗脚后仔细检查双足皮肤,特别是检查趾间、足底、易受挤压部位,有无皮肤皲裂、水疱、割伤、红肿、疼痛、皮温高及皮肤颜色变化。

8.不要用任何一种热水袋去捂脚。

9.不要用化学制剂清除鸡眼和胼胝,要请专业人员处理。

10.皮肤干燥者洗脚后及时涂上润肤膏,注意不要将护理霜涂抹于足趾间或溃疡伤口上。

11.洗脚后修剪趾甲,剪趾甲时采取平剪,使用锉刀挫平边缘; 趾甲厚、难修剪或者存在真菌感染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

12.每日进行足部按摩,以手掌的大、小鱼际肌从足尖开始做双足及下肢的按摩,双侧足部和小腿各按摩3~5分钟,以促进足部及下肢的血液循环。

13.每天坚持下肢及足部的运动,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足病的发生;足部运动方法有:提脚尖运动、抬脚跟运动、弯腰-下蹲运动、甩腿运动、上楼梯运动等。

14.小伤口可以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轻轻拭干,不要涂深色药物,如龙胆紫、红药水,避免使用碘酒等强刺激的消毒剂。必要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15.定期请专业人员检查双足,特别是出现破溃、烫伤、水疱、开裂、割破或其他损伤情况时,应立即就诊。

16.严格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多吃些有助于维持肠道功能的食物,如有助于控糖的蔬菜、杂粮和豆类食物。严格控制总脂肪摄入量,多摄入不饱和脂肪酸,避免高胆固醇饮食。每日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17.规律运动

规律运动对于改善病情十分重要。每次最好维持在30分钟左右,但不宜长时间运动。需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健康情况选择运动种类,推荐做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踢腿、打太极拳等,这些运动既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又有助于降低血糖。

运动时稍有疼痛感,应立即休息等完全恢复后再开始运动,不宜勉强运动。如果出现足部溃疡,则暂时不宜进行负重运动。运动前一定要选合适的鞋袜,并检查鞋内是否存在小石子等异物,以免给双足带来伤害。

18.保持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机体修复、整理,以便维持第2天的活动,遵循自然规律,建立属于你的生物钟。

19.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发挥最大降糖效果。

20.每3个月复查常规项目(如肝肾功、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等),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或40岁以上的患者注意复查眼底、血尿肌酐清除率、颈部血管B超、心脏超声、下肢血管B超、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神经肌电图检查、四肢振动阈值等。

21.每天测血糖很关键,至少1周内要覆盖空腹、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清晨血糖高的患者,注意监测夜间血糖。

22.避免血糖坐“过山车”,平稳、安全、达目标地降糖对血管内皮损害小,并发症来得慢。

23.保持心情愉快,常关注或联系血糖控制好的糖友,对控制血糖有帮助。

24.注意季节变化,预防感染。

糖尿病患者要想双足舒适,不仅要用“五驾马车”来预防,还要坚持每日足部护理、定期检查,控糖达标,丢弃不利治疗的坏习惯,建立控糖的良好习惯,远离糖尿病足等慢性并发症。

作者:沐欣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