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古泥篆刻取法与印学思想探析

 文山书院 2019-04-04

赵古泥是享誉一时的艺术家,在篆刻领域成就卓著,影响其弟子邓散木、汪大铁、张寒月和独生女赵林等人。其篆刻师法吴昌硕,然能不囿师门,化圆转为方折,以刀造趣,格调高雅,成就非凡,人称开创了『新虞山印派』。其艺术取法有别于同时期的大多数印人,以吴昌硕、汉印和秦汉封泥为主,主张非古不学,有着 崇古、尚古、学古的艺术思想。纯粹的取法方式,也造就了其方折整饬,以雄厚为取向的艺术风格。

赵古泥

赵古泥篆刻艺术影响一时,门生众多,被邓散木列为『赵派』,也有人称其开创了『新虞山印派』。和著名篆刻家吴昌硕、齐白石一样,赵古泥也有着苦难的人生经历。其十四岁丧母,极悲而离家出走,两度欲祝发遁世而不成,乃在药肆工作之余发愤读书、习字和刻印,少时虽无名师指教,然天性颖悟,加之其父少游先生督学甚严,初有小成。后识李虞章,再识吴昌硕,终入篆刻艺术堂奥。

赵古泥篆刻的取法

赵古泥被后人称为『新虞山印派』的开山鼻祖,这与他卓越的篆刻艺术成就分不开,当然也是因为他的师古不泥,才最终形成方整刚劲、峭拔雄强而又富有巧思的艺术风格。其早年以吴昌硕篆刻为旨归,从刀法、 配篆、章法和意趣诸方面全然师法吴昌硕,可谓是神情毕肖,如印作『海隅丁辛北藏金石图书记』『读不遍千古书,作不了天下事,识不尽海内人』等。后又广泛取法秦玺、汉朱白文印、封泥、镜铭、古陶文等,勤于耕耘,加上天赋异禀,最终形成独具面貌的艺术风格。 

赵古泥  仁寿砚斋(附边款) 1.5cm×1.5cm

一、师法吴昌硕

研究赵古泥印谱可以发现其青年时期是以吴昌硕篆刻为创作审美取向的,中晚年也一直在思考吴昌硕篆刻的精神所在,多方印章边款可以证明这一点。如二十五岁所作『读不遍千古书,作不了天下事,识不尽海内人』印章的边款『拟吴苦铁意,究未能得其一二为恨』;三十六岁所作『剑闲』印章的边款『近日印学, 大江南北首推缶翁,所制直逼秦汉,非前人空言模仿而无实际也』;『迦盦』印章的边款『拟古铁印』;逝世前所作『佛心』印章的边款『学苦铁印须有生动处』。 从这些边款内容可见赵古泥对吴昌硕篆刻内涵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也可见从青年至知天命之年的不同艺术创作阶段,始终饱含着他对吴昌硕篆刻艺术的肯定和推崇。另在其《摹印》诗『铁印封泥器字篇,文何丁邓未精研。湖州老缶人中杰,独辟鸿蒙篆学天』 中也可 看出对吴昌硕探源溯流、自成一家印风的推崇。关于这点,从其五十六岁时命自辑印谱名为《拜缶庐印存》也可窥知一二。

当然,赵古泥不是一位只知谨守老师法度、不敢逾越门墙的艺术家,他在早期就有走出个性艺术道路的心思,后虽变法创新,自成面貌,但始终不能尽如其意。 我们从一些诗词中能体会到他欲摆脱吴昌硕影响而不能如意的感叹,也可体会到他一直在为走出师门所囿、树立个人风格所做的努力。一九二二年所作《雕虫》诗中言道:『壮岁无能道始穷,悔抛心力事雕虫。摹秦仿汉成何事,鼻气还承苦铁翁。』一九二三年所作《六法》诗云:『六法藩篱今折尽,缶公独自创门墙。可怜余子争趋步,入室终须逊一王。』

△赵古泥 佛心(附边款) 2cm×2cm

二、取法秦汉印

在赵古泥所有刊刻有取法对象的边款中,表明取法汉印为最多,且极有针对性。如二十六岁所刻『德虹长寿章』边款为『庚子三月赵石仿汉』,此印明显师法汉将军印,呈现出挺拔劲峭、自然率真之趣;三十七岁所刻『张鸿私印』边款为『拟汉朱文』,虽师法汉朱文,但在线的粗细、方圆变化上已显见己意;四十二岁所刻『协恭之印』边款为『乙卯十二月虞山古泥仿汉人 朱白文法』,是印朱白文线条有意加强粗细变化,造成红白空间的强烈对比,既师法汉印又有所创新,师古而不泥古;『研因所作』印边款为『汉印之朴实者,古泥仿』;四十八岁所刻印『老学盦金石记』边款『辛酉十一月古泥仿汉白文』,通过线的强烈粗细变化、字内留白处理、印边的残破,使整方印清新、雅致而又通透。而五十二岁所刻『萧斋主持』和五十六岁所刻『长荫印信』虽边款皆为『仿汉朱文』,但线的粗细变化、 逼边处理已颇具设计意味,完全是个人面貌。从这些边款文字中,我们可知赵古泥一生从未停止关注汉印,并始终从中取法,锤炼印文线条质量,涵泳性情,可见其对汉印多元风格理解的深刻、到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研究关注并取法秦汉印是他最终较大幅度摆脱师门所囿、形成个人风貌的重要原因。

赵古泥  张鸿私印(附边款) 3cm×3cm

三、取法秦汉封泥、镜铭、古泉、汉币和泉范

摹古是学习书画篆刻者必须的经历。吴昌硕尝与友人语曰:『小技拾人者则易,创造者则难。故自立成 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至多半年可得皮毛也。』(见齐白石《自嘲》诗注)欲自成家的赵古泥,在篆刻学习方面孜孜不倦,在创作取法方面思路开阔,不仅关注汉印古玺,对新出土的各种古文字也都饶有兴趣,期待从中获取艺术灵感。关于这一点,其印章边款是最好的诠释。如二十七岁时所作印章『珍谷』是拟汉币文字刊 刻;三十三岁所作印『江南吴孟公诗书画印』是仿汉铜 题铭字法刊刻;三十七岁所作『俞遇之读碑记』印是仿古陶文字刊刻;三十九岁所作印『摩』是仿六朝一字印法刊刻的;『迦盦』一印边款记载:『古陶文奇趣无比,因仿之』;四十九岁时所作印『梦虹珍藏』是仿泥封字而刊刻的,同年所刻『虚静斋主』则是仿汉泉范所作;约五十二岁所作『印闇』也是仿泥封而刻;『钧千 墨缘』印是仿秦玺而刊刻。多元的取法途径,带给赵古 泥多样的章法设计思路,不同生命力的线条质感和刊刻心得,丰富了其艺术感觉,也使其印章艺术风格在保持整体风格一致的情况下,又具有不同倾向的审美意蕴。

赵古泥的印学思想

一、崇古、尚古、鉴古、学古和化古的思想

印学史上凡开宗立派的印学大家,除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外,往往也会有独到的艺术思想,赵古泥也是一样,其印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崇古、尚古、鉴古、学古和化古为我。

中国篆书的发展,在商朝、周朝和秦最为兴盛,风格多样。既有甲骨文的爽健自然,也有《毛公鼎》的质朴厚重,亦有《散氏盘》的错落有致、天真烂漫,还有 秦小篆的工稳和秦权量诏版的方折劲挺。汉代篆书继秦篆之后,虽应用范围受限,发展受阻,但也别具一格, 有着浑厚质朴的品格。

赵古泥对篆法的选择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点在其《拜 缶庐印存》之《印谱记》里有明晰的表达:『篆法又须求六朝以上,六朝以下,篆非不佳,姿致太甚,多半不堪入印。昔邓完白先生篆法能自成家,每观其所作印, 白文佳者十五六,朱文佳者十二三而已,何也?盖白文 不越汉人藩篱,朱文则以己意,篆法太姿媚耳。 』这 也是其『崇古』思想的直接流露。在《印谱记》里还有 一句:『不能如吴缶翁之立定脚跟,非古不学,以成一代宗工为恨。』既是自谦的表达,也是其『崇古』思想的流露,及其以古为新、以古求变思想的表达。

赵古泥对中国篆刻史的认识和理解在一些印章边款中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如其印章『瞻太阁』白文印 边款:『三桥(文彭)太板,雪渔(何震)太纵。世之工篆刻者未敢道也。』《逃禅》印边款:『敬叟开口便仿汉槌凿,考其结体,用刀皆非,岂能者之欺人欤。』 论印诗『慢嗤浙派石生灾,法向砖文变化来。谁是内家谁外道,文何吾赵本舆台。』 很直率地表达出对秦汉 印风的思考,对浙派取法及创新的思考,对中国文人篆 刻流派开山印人明代文彭、何震和元代印学家吾丘衍、 赵孟頫篆刻史地位的清晰认识。当然,这样的批评认识 是基于其多年的篆刻实践和独立思考发出的声音,是鉴古和化古的表现,也说明他已经有明显的风格取向和师 法取舍标准,是个人篆刻艺术风格彰显的前奏。

赵古泥  印闇(附边款) 2cm×2cm

二、『印内求印』的思想

赵古泥早期师承吴昌硕,治印不辍,对吴的用印 文字、章法和刀趣表达方式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其 二十六岁时就能表达出浑厚拙朴的意境,和其师篆刻风 格极为接近,见『读不遍千古书,作不了天下事,识不 尽海内人』印,边款为『拟吴苦铁意,究未能得其一二 为恨』也很能说明他当时学吴的状态和心境。当然,能 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和他的勤劳奋发、积极进取和醉心于 金石书画的精神有关。其二十三岁时为沈成伯所刻朱文 『芥弥精舍』的边款是很好的说明。其文曰:『余性喜 印章,虽屋小于舟,而藏石累累似山积,正如维摩经所 云一芥子中能容须弥之大也。因摘芥弥二字名吾舍。丙午三月。』

其众多说明取法对象的印章边款,可以证明其宗法汉印、秦汉封泥进行创作是贯穿其艺术创作始终的,坚 持临古以滋养自身篆刻创作是其一直坚持的原则,至老 不辍,这也是其最终形成个人艺术风格的保证。

赵古泥  烟村

三、『印外求印』的思想

1.重视『读书』滋养

赵古泥出身贫寒,父亲无力供养,小时只读过三年私塾就肄业习药,但因对书法篆刻天然的热爱,自九岁 起就开始自己练习篆刻和书法,据蒋志范《赵古泥先生 传》记载:『时父督之严,就药匮肆书,风雷不辍,业日进。』最终形成爱书、重书、刻苦读书的优秀品格。 也正是这样优秀的品格,使其弃商从文,成长的过程 中不断结交到以读书为乐,或寄情于书画篆刻艺术的朋 友,他们之间亦师亦友,切磋交流,涵泳性情。

赵古泥  读不遍天下书,作不了天下事,识不尽海内人

他的印学思想也受此影响,他曾经说『一切杂技, 胸中皆不能无书,有书而后可几于古』。其二十六岁 刻白文印『读不遍千古书,作不了天下事,识不尽海内人』亦是重书心迹的流露。

2.重视书法学习,摹古、会古

赵古泥印章虽然注重刀趣的表达,但他认为学印之道,不能在刀法上玩弄玄虚,而应该多接触金石器物, 在抚触古文字中意会古人,他有论印诗:『十三刀法论 纵横,刻意高谈事更荒。最怪乾嘉金石士,也随众口作 雌黄。』 表达对那些过分强调刀法并故弄玄虚贻误初学者的讽刺。

赵古泥  鱼雁(附边款)  1.5cm×2.5cm

地下出土文物,特别是古文字,向来能给书画篆刻艺术家以启发。而目光敏锐的艺术家也往往有崇古、 尚古的情结。他们往往一生抚古、摹古不辍,历史上卓 有成就的书画篆刻艺术大家几乎都曾有近距离接触、整理、感受商甲周铜、秦石汉碑的经历。如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澂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一定程度上源于其富于收藏,能得见大量先秦 吉金和权量诏版。著名篆刻家黄士陵正是在吴大澂处得以观览其所藏《十六金符斋印存》改变了对汉印的认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见《季度长年》印跋)直接影响到黄氏『平正 中见流动,挺劲中见秀雅』篆刻风格的形成。邓石如约三十二岁时,在安徽寿县结识了循理书院的主讲梁巘, 又经梁巘介绍至江宁,成为举人梅镠的座上客并居住八年之久,得观秦汉碑石善本,经日养眼,再加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终开『邓派』 一门。吴昌硕先识金杰,又由金杰介绍,得与潜园才子、收藏家陆心源、颜文采等相识,并在两家做司账。 颜、陆两家皆富收藏,古书、历代名帖、名人字画真迹颇多,吴氏得以博览,终成诗书画印四绝的大家。赵古泥也是如此,他先是客常熟名流、家富金石书画收藏的著名诗人沈石友家十年,后又和三十年收藏不辍、藏书不下五万卷的沈成伯相交,并得以博观其藏品。

能在艺术的成长期接触到多样的金石古物开阔眼界,荡涤心灵,涵养性情与艺术感觉是赵古泥之大幸。 亲抚商甲周铜,秦汉古玺、封泥、权量诏版,不仅能从中习得古文字,更能用心灵感受古意,和古人交流感情,并把古意融入自己的书画篆刻艺术之中,使人无迹可寻。正如赵古泥所说:『摹印之法,求诸金石文字及 篆法则易得,徒讲刀法则难成。』当然,文字资料越丰 富,带来笔法、字法和章法的变化也就越新异,易于推陈出新,成一家面目。赵古泥最终在吴昌硕之外,潜心探究借鉴汉印,形成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正如邓散木所述:『学吴而不为吴氏所囿,其惟赵氏一人,其特清冰蓝水已哉!』

结语

受时代所限,赵古泥一生常陷于贫困之中,享受着 甘贫乐道的生活。一切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这些既 限制了他,也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他,他的篆刻师法吴 昌硕,出入周秦古玺、秦汉官私印、封泥、权量诏版, 心无旁骛,有明确的风格取舍,气度宏伟,意境开阔, 将缶翁的圆转浑穆化为方折整饬,最终形成以『稳』 『雄』『厚』为风格取向的艺术风格,在清末民初印坛 上独树一帜,开创了『新虞山印派』,影响其女赵林及 弟子邓散木等,对当代篆刻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选自《中国书法·书学》杂志,2018.12 总第34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