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你家的宝宝出现这些表现,那么恭喜你,你的教育很成功。

 雅博学苑 2019-04-05

吱呀——卧室的门轻轻关上了,朦胧中听到你甩开脚丫跑向厨房的爸爸。“爸—爸—,妈妈睡着了,咱们悄悄的。”你脆生生的喊声回响在整个房间。妈妈彻底醒了,心里暖到想哭。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时时刻刻拽着妈妈衣角的小屁孩长成了男子汉。还不到3岁,你的小心思是怎么学会关心妈妈的呢?我不得而知。是妈妈长长久久的拥抱?是妈妈甜甜蜜蜜的亲吻?还是妈妈温柔慈爱的抚触?感谢曾经的我自己,坚持把你宠到底。还记得你一周岁的时候,刚刚蹒跚学步,手臂张开扑向妈妈,像极了归巢的雏鸟。妈妈搂紧你,你重新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老人们都劝妈妈培养你的独立性,可是凭着母亲的直觉我知道你只是想要确定妈妈的爱。于是妈妈关闭耳朵,只尊崇内心,就这样抱着你,亲吻你,抚摸你。终于,所有的付出开始得到回馈,你细腻的小心思特别能察觉妈妈的喜怒哀乐,也特别会关心妈妈。宝贝,世界上没有被宠坏的孩子!

特别同意她的这句话,用心的去爱,根本不会有被宠坏的孩子。这个用心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关心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情绪。你家的宝宝如果出现下列的表现,那么恭喜你,你的教育方向是对的。

1、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

宝宝处于陌生环境或者看到陌生人感觉不适而哭闹,这是正常的现象,有的孩子可以很快的适应这样的环境,从一开始的怯生到渐渐熟络而表现大方,可有的孩子很难走出这种情绪,显得脆弱而敏感。这种情况除了与孩子自带的50%遗传有关,与家人的养育方式也有莫大的关系。许多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都是灾难预言家,他们总能预知未来在孩子身上发生的可怕的事。为了自己能摆脱某些麻烦,强行的束缚孩子探索的欲望。“不要玩土,土会进眼睛里,会瞎掉的”“那个水坑不要踩,湿了鞋子会生病的”,明明刚刚几个孩子在水坑里痛快的玩耍,不就是回家换双鞋子的事情。“不要去厨房”“小心那块石头”……很多很多。对危险环境的感知是人从出生就具有的一项本能,当孩子具备了独立控制身体的时候,就放手让他探索去吧(为了防止意外,提前布置或清理一下活动环境)。天天生活在恐吓声中的孩子,他那里还会有认识世界的勇气。行为上渐渐表现怯生,不爱说话,家长理所当然得给孩子贴上了“内向”“胆小”的标签。殊不知,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造成的。

2、能够轻松的沟通和管教。

曾经在超市遇见一对母子,孩子大概4-5岁左右,孩子看中了一辆玩具汽车非要买下来,妈妈说这种类型的汽车已经买过很多辆了,不需要再买了。任凭妈妈怎么讲道理,拉扯拖拽都不行,最后躺在地板上大闹起来,场面不可谓不壮观。人们投来异样的目光,我能感觉这位妈妈的无奈与无助。相反,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可以很好的沟通,虽然也有一些不情愿和哭闹,但说服一番或者脱离当时的环境,自然而然的就从当时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在很多家长埋怨孩子难管教的时候,是否反思过自己的养育方式?西尔斯在他的作品《亲密育儿联系手册》中提到,育儿是一项投资,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愿意投入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决定了未来孩子给你的回报有多大。尤其在育儿早期,父母是给予者而宝宝是索取者。你不断被要求给予更多,即使在你疲劳或失去耐心时也是如此。这是养育一个快乐、健康宝宝的真是写照。有些高需求的宝宝,确实需要父母给予更多。有的家长抱怨,别人家的宝宝可以睡20个小时,我家这个是上帝派来的恶魔吗,半小时醒来一次,哄睡困难,抱在怀里呼呼睡,一沾枕头就醒。相信我,父母尽力满足他的需求吧,他的这点需求肯定不会是老人们眼中的把孩子惯坏,虽然很累,带来许多不便,但当孩子慢慢长大,你会发现,当时的决定是多么明智。孩子是会感恩你所做的努力的。

3、具有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孩子可以很好的沟通和管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具备了同理心。婴儿会从别人照顾自己的方式中学习如何照顾别人。父母通过他们同情理解宝宝的方式传授同理心的技能。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情绪。在相处的过程中,宝宝自然会获得理解人的情感。他可以体会到父母照顾的不易,可以从父母的表情中判断父母对某件事情或某种行为的态度,再大一点他会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有的孩子淘气难管教,而有的孩子只需亲密照顾者的一个眼神就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这个眼神并不是让人恐惧害怕的那种。具备同理心是高情商的重要表现。如何培养宝宝的同理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参考。

  1. 用充满爱意的关怀回应孩子的哭泣
  2. 读懂孩子的暗示并恰当回应
  3. 用关怀的行动为孩子做出榜样
  4. 鼓励孩子思考他人的感受
  5. 感同身受且敏感地回应孩子的情绪

特别要做好准确的回应及理解孩子的情绪。“哭声免疫法”已经被许多育儿专家及家长批判,就是鲜明的例子,大家都一致的注意到宝宝哭声所传递的信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是有自己的情绪的,帮助孩子认识情绪,走出情绪是至关重要的。遇到亲子问题时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