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悲喜共生 对海内外所有华人而言,清明永远是一个悲情、欢情、诗情并存的特殊日子。 我国的清明节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 从节气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不同视位而制定的,是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映,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淮南子·天文训》)相当于太阳黄经15°至30°的一段时间。一般在阳历四月五日 (农历三月)前后。一般地,每年一到农历三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百草树木一改枯黄之景,逐渐萌茁,枝叶茂盛。 清明与中国古代七十二候中的“桐始华、田鼠化为鴽(音如,即鹌鹑)、虹始见”三候相一致。清明15天的三候中,还应三种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花信,花开的信息。 七十二候节令是根据冷暖变化引起的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征象来标记的。五天为一候,每一个候的候应都有它特定的物候和自然现象。 孟春之月正月六候候应是:东风解冻、蛰虫(藏伏土中之虫)始振、鱼陟负冰、獭癸鱼、雁候北和草木萌动始。 仲春之月二月六候候应是:桃始华、仓庚(黄莺)鸣、鹰化为鸠,玄鸟(即燕)至、雷乃发声、始电。 季春之月三月六候候应是:桐始华、田鼠化为鴽(音如,即鹌鹑)、虹始见、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孟夏之月四月六候候应是:蝼蝈(蛙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蘼草死、麦秋至。 仲夏之月五月六候候应是:螳螂生、(即伯劳)始鸣、反舌(百鸹)无声、鹿角解、蜩(即蝉)始鸣、半夏生。 季夏之月六月六候候应是: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即至)、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孟秋之月七月六候候应是: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仲秋之月八月六候候应是:鸿雁来、玄鸟(即燕)归、辟鸟养羞、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水始固。 季秋之月九月六候侯应是: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孟冬之月十月六候候应是: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蛤类)、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成冬。 仲冬之月十一月六候候应是:鶡旦(求旦之鸟)不鸣、虎始交、荔挺出、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 季冬之月十二月六候候应是: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乳(产子也)、征鸟(鹰属)厉疾,水泽腹坚。 下面我们就说说“清明”对应的三候:“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一候,桐始华 《说文》:“桐,荣也。”又,“荣,桐也。” 桐,木名,有梧桐、油桐、泡桐等多种。《汉语大字典》引《本草纲目·木部·桐》“(陶)宏景 曰:桐树有四种,青桐,叶、皮青,似梧而无子;梧桐,皮白,叶似青桐而有子,子肥可食;白桐,一名椅桐,人家多植之,与冈桐无异,但有花、子,二月开花,黄紫色,《礼》云‘三月桐始花’者也,堪作琴瑟;冈桐,无子,是作琴瑟者。” 植物中的“桐木”(古时,将“树”称为“木”)对具体的节气变化的反映比较突出,每年一到“清明”节气,始开花。更为有趣的是,按《埤雅》,桐木知日月闰年,平年一枝生十二叶,闰年则一枝生十三叶,与天地合气者也。 二候,田鼠化为鴽【 音如】 田鼠,《夏小正》正月:“田鼠出”;三月“田鼠化驾”;八月“鸳化田鼠”。正月,天气转暖,田鼠从洞穴出来活动。阳春三月,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田间的田鼠已不多见,而颜色相近的鴽(鹌鹑)则取而代之,随处可见。到了深秋八月,在田间又多见田鼠,鹌鹑则飞走了。 三候,虹始见。 虹是一种自然景观,用来形容天上的彩虹。《尔雅》对“虹”和“霓(蜺)”做了区分:“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现在也有把彩虹中“内紫外红、颜色鲜艳”的那一条称作“虹”或者“正虹”,把“内红外紫、颜色较淡”的那一条称作“霓”或者“副虹”。“虹”是怎么产生的呢?东汉蔡邕在《月令章句》一书中说:虹生成于和太阳相对方向的云气之中。《月令七十二候》中的解释是:“虹,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列子·天瑞》中说:“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唐代孔颖达的解释是,“阴阳气交为虹”或曰:“阴阳交会之气,……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虹为雄,色赤白霓为雌。”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叙述到:“虹,日中水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二十四节气中,演变为正式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从活动内容上看,清明主要有两个关键词:扫墓和踏青。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祖先和死者的一种仪式活动。刘侗《帝京景物略》:“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农历三月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苏醒的时节,到处生机勃勃。经过一冬的蛰伏,人们脱去冬装,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拜祭去世的亲人,无论是田间的旧坟,还是城市郊外的公墓,希望的绿色总在清明时节如期而至,或多或少,象征着生命的春色,缓解了人们的悲戚。祭祀扫墓和踏青赏春揉合在了一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名诗表现了清明之际人们扬泪感慨生死、小酌享受生命的“悲喜交融”情形。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从写雨起笔,描绘清明时节的环境和气氛。“纷纷”用得神妙,生动地表现出了春天细雨飘洒的景象,既渲染了春雨凄迷的意境,又烘托出了行人愁绪萦怀的纷乱心情。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紧承首句写人的心情。清明之时,人们或踏青扫墓,或与家人团聚,而行人却在独自赶路,又逢上细雨纷纷,触景生情,难免撩起心头的愁苦和忧伤。“欲断魂”三个字,把内在的心情同眼前“纷纷”的细雨交织在一起,精当地表现了清明时节雨中行人的复杂情怀。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将笔一转,开出了另一个境界。雨中的行人想找个歇脚的地方,既可以避雨,也可以借酒解愁。 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对第三局的询问作了交代。结句精采传神,一个“遥指”的简洁形象动作,呈现出了行人牧童相互问答的场景。顺着牧童指向,杏花深处有个小村庄,村头有个沽酒人家。目力所及村庄在望,说“遥”,其实并不遥远,只须放快脚步,很快便可遂了心愿。 长按扫一扫,连起智慧桥……
|
|
来自: 昵称33542116 > 《天文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