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

 江山携手 2019-04-05

初唐(618 — 713),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前五十年承接陈隋余风,矜夸浮靡,吟咏风月、雕琢辞采,宫廷化倾向日益鲜明。在贞观(627 — 649)后期,随着上官仪(608 ?— 664)的出现,以“绮错婉媚”为主要特色的“上官体”在诗坛上显赫一时。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旧唐书》本传)。“上官体”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缘情体物,细腻精巧,绮错成文,而且音响清越,如“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入朝洛堤步月》),“晚云含朔气,斜照荡秋光。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奉和秋日即目应制》)等。他的诗表现了升平时代开朗的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齐梁浮艳雕琢的诗风,但它题材狭小,仅囿于宫廷应制诗的范围,缺少阳刚雄杰之气。后五十年,“四杰”驰骋文坛,这是一个颇有影响的革新诗派。他们突破了宫廷诗的题材范围,表现了新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此后有沈佺期、宋之问确立律诗的形式,有陈子昂的提倡“风骨”。对于唐诗的发展,初唐诗人拥有不可忽视的开辟之功。本节重点介绍“初唐四杰”及陈子昂。

“初唐四杰”的创作及其意义

“初唐四杰”是指主要活动在唐高宗和武后初年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以文章齐名天下,其中以年辈而言,卢、骆比王、杨年长二十岁左右;从选择的创作形式而言,王勃和杨炯比较擅长五言律诗,而卢照邻和骆宾王更倾向于七言歌行。“四杰”同属于名高而位卑的寒士阶层。他们年少志大,仕途坎坷,这种人生经历,深刻地

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性格和文学创作。

王勃

王勃(650 — 676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初唐贞观年间大诗人王绩的侄孙。早慧好学, 15 岁就被作为“神童”推荐到朝廷, 16 岁授朝散郎,曾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斥为兄弟之间“交构之渐”之作,被逐出王府。后在虢州任参军,又因匿杀官奴犯死罪,遇赦革职。其父受其牵连,被贬官交趾(今越南境内)令。从此,王勃“弃官沉迹”,再也没有出仕。高宗上元二年(675),因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海惊悸而死。有《王子安集》。

王勃学问渊博,而且为文“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杨炯《王勃集序》),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文坛的积弊。其文如《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脍炙人口,是古代散文中不朽的名篇。而在诗歌创作上,他锐意改革当时的诗风,很有挑战诗坛积习的勇气。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说王勃:

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琢。揉之以金玉龙凤,乱之以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龙朔”,唐高宗年号。这里说,高宗龙朔初年,文坛上以上官仪为代表的“绮错婉媚”的宫廷诗风盛行,缺乏建安时期感情充沛、内容饱满的作品。王勃对此深为痛恨,明确表示要予以扫荡,决心改革此种弊端。王勃欣赏和追求的是一种壮大的气势。他在《游冀州韩家园序》中说:“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他自己的创作,也表明他有意树立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的首句指明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长安以三秦(雍、塞、翟)为辅,次句指杜少府所去之地。五津,蜀地的五个大渡口。三、四句不直说离别意如何,只用“同是宦游人”一笔带过,避开了对伤感情绪的描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可能受到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影响。但是王勃的两句,比曹植的四句要精练,而且表现得更乐观、开朗、豪放。诗中有意安排了两组对照:海内——知己;天涯——比邻。前者是大小的对照,后者是距离的对比,通过反复的对照,突出志同道合的友谊的可贵。有了这两句作铺垫,后两句劝慰朋友不要过分悲伤,就显得水到渠成。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诗中的悲愁悱恻,表现了步入新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开阔的心胸、宏大的报负、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再如他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中虽然流露了人生短促的慨叹,但这种慨叹是出于时不我待、急于建功立业的焦灼和惆怅,所以感情又是饱满充实的、思想是深刻隽永的。胡应麟说王勃诗“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诗薮·内篇》),就其诗的内容和艺术两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杨炯

杨炯(650 — 693 ?),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自幼聪明博学,善于诗文, 10 岁举神童, 11 岁待制弘文馆, 27 岁应制举及第,补九品校书郎。42 岁官盈川令,但不久即去世。有《杨盈川集》。杨炯虽然没有专门的阐述文学见解的文章,但在他所作的《王勃集序》和为别人作的墓志铭等文中,可以发现他的论文主张和王勃是一致的,即标举风雅,反对六朝以来缘情体物的倾向。他和王勃一样,倾心于五言律诗的创作。他的代表作《从军行》就是一篇慷慨昂扬的作品: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烽火”这一意象,表现了军情的紧急。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心中自不平”的“自”字,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第四句“铁骑绕龙城”中“铁骑”和“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敌人被包围的态势。“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分别从视觉、听觉描写战士们冲寒冒雪、激烈鏖战的情景。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末两句直接抒发投笔从戎、保卫国家的壮志豪情。

杨炯因为没有亲身经历征战生活,所以他虽然多写边塞作品,却不能超出传统的题材。但他毕竟是初唐的青年诗人,他的诗歌所洋溢的豪迈的时代精神是十分突出的,如“宁为百夫长(下级军官),胜作一书生”两句,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之气充沛而饱满。

卢照邻

卢照邻(634 — 686 ?),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卢照邻幼龄即师从当时著名学者曹宪、王义方,博学善诗文。二十岁即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总揽书记,龙朔中迁益州新都尉,后染风疾,终不得愈。垂拱二年(686)前后,卢照邻因不堪病痛折磨,自沉颍水而死。卢照邻一生沉沦下僚,在贫病交加的生活中,依然坚持写作。杨炯在《王勃集序》)中称“卢照邻人间才杰,览清规而辍九攻”,有《幽忧子集》,存诗 90 多首。其中七言歌行的创作,颇有成就,对推动七言古诗的发展,贡献尤大。其中《长安古意》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唐诗中的名篇: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在他的笔下,帝京长安车如流水马如龙,美女如云,好花长开,豪华富贵气派不凡,而且表现出“生龙活虎般腾绰的节奏”(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但是诗歌的后面却冷峭地指出,极度的奢华享乐之后,必将是幻灭的结局:“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这首诗不但形象地描写了唐都长安盛世的繁华,而且对贵族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作了尽情的描写,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尔虞我诈作了深入的揭露和讽刺,视野开阔,思想深刻,气魄宏大,韵味深厚,同时辞采富艳,跌宕流畅,有一唱三叹之妙。

骆宾王

骆宾王(619 —— 684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七岁能诗。曾因奉使入蜀,与卢照邻相唱和。历任武功主簿、明堂主簿、长安主簿,迁侍御史。被诬下狱。获释后出为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武后光宅元年(684) 9 月,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为他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曌檄》,引起朝野震动。 11 月,徐敬业军败,骆宾王“不知所之”(《新唐书》本传)。或说为僧,或疑被杀。骆宾王擅长歌行体,其代表作为《帝京篇》,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骆诗体制更宏伟,感情更激越: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始见田窦相倚夺,俄闻卫霍有功勋。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已矣哉,归去来,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 邅 回。汲黯薪逾积,孙宏阁未开。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诗歌在对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浮沉遇合作深刻思索的过程中,融进了个人的身世之慨、郁勃不平之情,反映了诗人欲在“盛世”有所作为的强烈愿望,诗歌气势昂扬,抒情色彩十分浓郁。故“当时以为绝唱”(《旧唐书·文苑》本传)。卢、骆两人的七言歌行,气势壮大,音节流宕,工丽整练,抒情性强,改变了宫廷诗人以应制颂美为主的创作倾向。

骆宾王的五言律诗也写得很好,如代表作《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他受谤下狱。诗用比兴的手法,借咏蝉寄托自己遭谗被冤的心情。诗作于患难之际,感情是饱满、真实的,在手法上以蝉喻人,以蝉的“玄鬓”和人的“白头”对比,以蝉所处的“露重”“风多”的恶劣环境喻指人所处的险恶的政治环境,咏物亦抒怀,物我一体。这在早期的五律中,实属上品。

初唐“四杰”在六朝诗风充斥文坛的时候,以大无畏的精神,以新人耳目的创作,极力扭转文坛积习。他们把诗歌创作从台阁引向荒漠,由宫廷转向市井,拓展了诗歌表现的空间,注入了新鲜的生活气息。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他的意思说,王、杨、卢、骆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浮靡风气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还带着六朝诗风的痕迹,但是,他们诗歌中那种“有抑扬天地之心”的“高情壮思”,“有鼓怒风云之气”的“雄笔奇才”,对“绮错婉媚”的“上官体”的反拨,促进了诗风的变革。而且,在五言律诗的完成方面,“四杰”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所以,杜甫热情地推许“四杰”,认为 “四杰”在文学上的贡献,将如江河长存,为人永志难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