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启示?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19-04-05

谢邀。

《道德经》宣扬的是一套愚民之术,扣住“反智”“反欲”这一线索,全书豁然可解。

古人著书,往往赋予首尾以特殊的含义,而三十七章是《道经》最末一章,读之不可轻忽放过。我们来看三十七章怎么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这一章的关键概念有两个:“欲”“朴”。与之相应,有两个关键动词:“作”“镇”,两种主体:“万物”“侯王”。连起来说就是:万物欲作,侯王以朴镇之。

所谓“万物”,就是老百姓;所谓“侯王”,就是统治者。所谓欲作,就是不安分,想比别人过得好,想追求物质文化享受;所谓以朴镇之,就是剿灭你的个性、上进心、小资思想,使你泯然于众人。

《道德经》第一章说“有名,万物之母”,“一”所以散为万物,全赖乎命名这个动作。有“名”就有了“分”,所谓“名分”,用大白话讲,就是人与人之间不一样,不平等。但也是因为有了名,有了分,一个人才有了个性,这个世界才变得参差百态。

老子所追求的却是“无名”,即万物分别之前的混一状态。这种说法在哲学上人畜无害,可一旦落实为现实世界的政治实践,就成了极权统治。

所谓“化而欲作”,即随着人类的发展,分别心自然要产生。欲望既已产生,该怎么办呢?合情合理的方法是“富之,然后教之”,以礼教来节制欲望。老子则完全仇视欲望,认为应该镇之以朴,达到“亦(欲)将不欲”的结果。

但这个权力谁来行使呢?侯王。这便扯下了老子学说的底裤——他哪里是仇视欲望呢,分明只是仇视万物(老百姓)的欲望罢了!“侯王”根本不在这一套的框限之内,换句话说,这是一碗为被统治者量身熬制的毒鸡汤。老子故弄玄虚的“玄之又玄”,不过是一层又一层的遮羞布罢了。

撕破之后,你会发现私处上写着八个大字:将人性扼杀于萌芽。

对起源、混沌、神秘充满好奇,是人类的天性。《老子》《易经》成为最热的国学话题,正是契合了人们的好奇心理。这也给了国学骗子空子钻。凡是一张嘴《老子》《周易》,说些阴阳怪气的,都是不懂装懂的骗子。

珍爱智商,远离忽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