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两个恐怖故事,未成年人不宜阅读! 我上初一那会,每天都要经过一片玉米地。那个时候,我也不好好读书,每天就想着如何逃学玩耍。 某一天,我和小伙伴逃学出来,神使鬼差的进了一片玉米地。 “啊”队伍最前头的小伙伴突然发出了一声尖叫,然后便呆呆的站在了那里。 被甩在队伍后面的我们还以为小伙伴是遇见了毒蛇之类的动物,于是便披开荆棘奋勇上前。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恐怖至极的场面:一个中年妇女倒在了玉米地里,脖子处已经呈现黑乎乎的一片。 一根电线正悬挂在她的脖子上,从表面上看并无任何特异之处 头脑空白几秒钟之后,大家下意识的撒腿便跑。 直到回到学校之后,才稍稍镇定下来并将此事告知给了老师。 最后老师如何处理该事件我已经没有了印象,反正经历过此事之后我便很少逃学,更加不会轻易进入玉米地、树林之类的地方。 后来仔细想来,一定是大风过后电线脱落,而死者正好因为接触了脱落的电线而触电身亡。 还有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让我至今难忘。 15岁那年暑假,父母远在外地打工,只将我一人留在了农村老家。 虽然只是15岁的少年,但我要承担起家庭的重任,比如饲养鸡、鸭、狗等牲畜,最重要的是要伺候庄稼。 我们那里的庄稼只有水稻和小麦,暑假的时候种植的正是水稻。 有过生活经验的人们都知道,伺候水稻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田里要有水。 为了保持水稻田里的蓄水,便不得不时常用抽水机将池塘之中的水抽进田里。 那个时候流行的是一种轻型的电动抽水机,像我这样的少年便可以轻易的将电动抽水机扛到田间地头。 将电动抽水机固定好之后,用几十米甚至数百米的电线连接家中的电源插座,然后便可以工作了。 这项工作看似容易,实则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十分容易触电。 那一年,村里有一位兼职理发匠的大叔便因此去世了。 为了节省时间,他事先将电源插头在家中插好,然后方才将电线捋顺至田头放置电动抽水机的地方。 只知道他光着脚和上半身倒在了田埂上,被发现的时候已经出现了焦糊味。具体触电身亡的过程我并不清楚,因为独自在家的我直到事发第二天才得知消息。 我说这两个故事的目的很直白:触电事件在生活中很容易发生,这种隐患甚至就潜伏在你我的身边。 为此,我特意上网搜索了一番。 汉中新闻在2018年6月2日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汉中6旬女子与儿子儿媳上山游玩 遭私设电网电击身亡》的文章。 文章中说:7月20日,为了乘凉避暑,死者同家人一起前往双溪镇赖家寨遗址游玩。在晚上八点钟左右,游玩途中的死者突然倒地。通过手电筒发现死者身边是一根电线,旁边还有架起的竹竿。慌忙之中的家人四处寻求帮助,直到40分钟之后才返回事故现场。 2018年5月30日网易新闻有这样一则报道:《东莞男子出租屋洗澡被电击身亡 家属索赔50多万》。 文中提到:2017年5月,袁某从梅州来到东莞,借住在老乡陈某位于茶山镇的出租屋内。6月的某天,袁某在出租屋内使用热水器洗澡时,发生触电,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6年4月2日,搜狐新闻报道了一则新闻《宝宝舔充电头被电击身亡真相》。 文中介绍了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犯下的错误:“跟平时一样,妈妈去厨房做饭!!把宝贝独自放在房间里玩耍,小孩调皮,对手机充电器产生了兴趣!这时充电器还是连接电源的,孩子刚开始只是用手甩来甩去的,后来就开始用舌头舔来舔去!小孩好奇地用舌头舔到了充电的末尾处!!瞬间悲剧发生了!小孩口部直冒烟!!全身瞬间成了焦状!当母亲做完饭回到房间时,已经晚了!! 类似这样的新闻其实还有很多,如果你够仔细的话,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共同点:死者从发生触电心跳呼吸骤停到被及时抢救都有比较漫长的过程。这也是我要发布本文的唯一原因:对于触电后心跳骤停的患者,早期、及时、高效的心肺复苏至关重要!下面让我们再来看几则新闻报道: 2017年8月30日,网易新闻有一篇报道,题目是《小伙触电半小时后复活:父亲就地做心肺复苏》。 一位21岁的在读大学生,假期帮助家人干活,却突然倒地不醒。 随机小伙的父亲便及时为他做了心肺复苏,并且第一时间寻求帮助送往医院。 20分钟后小伙被送至医院时,全院30多名医生正在急诊室旁准备参加医院的一项工程启动仪式,这为小伙的急救赢得了时间。 30多名内、外科医生全力抢救,静脉切开、抗休克等急救措施全都用上,十多分钟后,小伙的呼吸和心跳逐渐恢复。 新浪湖北在2016年8月13日以《触电男子心跳骤停 医生一路进行心肺复苏奇迹复活》为题报道了类似的一则故事。 一名装修工人在作业是不幸被220V的电流击倒,随机肢体抽搐、昏迷不醒继而心跳呼吸停止。工友们发现后随机切断电源,寻求帮助。急救医生第一时间赶到,一路心肺复苏将其送进医院。 送进医院时患者口唇紫绀、四肢冰凉,左手食指为电击伤入口,右胸部为出口,两处均有一“绿豆”大电灼伤口。医院立即抢救,1小时后,患者恢复自主心跳呼吸。 在2017年10月26日发布了题为《男子触电心跳骤停 护工路遇大喊:我来心肺复苏》的文章。一位刚从医院下夜班回家的护工师傅,途径集市时发现了一名因为触电而心跳呼吸骤停的男子。虽然当时围了很多人,但却只知道用掐人中这种方式来解救。 护工师傅立刻挺身而出,阻止了家属错误的急救方法,为患者做了十多分钟心肺复苏。十多分钟后患者便恢复了心跳呼吸,紧接着被送进了医院进一步治疗。 在医院里这位护工师傅的主要工作就是运送手术室和急诊科病人,他说: “几乎每天,我都能看到医生如何急救病人,什么样的病人需要什么样的急救。我都记在心里,没想到临场运用时还真起了作用。” 类似这样的新闻报道在网络上同样有很多,患者之所以能够起死回生,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被早期、及时、高效的进行了心肺复苏! 而,近期我和同事们也经历了一场这样见证奇迹的大抢救。 7月27日中午13点30分钟,一位年轻24岁的小伙在安装线路时不幸触电从5米高空坠落。 坠落后的患者随机昏迷不醒,继而心跳呼吸停止。 幸运的是此时刚好有一位不知姓名的医务人员路过,他挺身而出立即为小伙施行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寻求帮助。 13:42时120赶到现场,从这位热心医务人员手中接过患者,一路不间断的心肺复苏赶往医院。 13:45时患者被送进抢救室,我的同事接诊了患者。 此时,患者依旧没有任何生命体征,甚至已经瞳孔放大。从临床的角度来判断,患者已经死亡。 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不仅是因为这是一条年轻的生命,更是因为医者仁心我们从不轻言放弃。 气管插管、心脏按压、电除颤、复苏药物等一系列措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我们不相信奇迹,但我们却从不轻易放弃! 我们知道总是去安慰,但我们从来都在努力! 终于,在一系列的努力之下,皇天不负有心人,死神也望而却步! 14:05,抢救成功性显现,患者开始出现自主心跳呼吸! 但,这只是抢救成功的第一步。对于患者来说,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为我们要挽救的不仅是患者的生命,还有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 因为对于患者来说,受损的不仅只是心脏,还有长期缺氧的大脑等全身各个重要脏器! 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只有4-6分钟,如果大脑缺氧时间超过10分钟就可能会发生脑死亡! 紧接着患者被送入重症监护病房,在重症监护病房同事们的努力下,患者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正在逐步康复! 以上这些因为触电而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为什么能够被成功抢救? 早期、及时、高效的心肺复苏! 早期、及时、高效的心肺复苏! 早期、及时、高效的心肺复苏! 作为一名急诊医生,我有着深刻的体会,而且我不止一次的在文章中提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院外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来说,大多数人在被送进医院后,心肺复苏等抢救可能只是在宣布死亡前的一种仪式。因为他们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早期、及时、高效的心肺复苏! 因为他们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早期、及时、高效的心肺复苏! 因为他们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早期、及时、高效的心肺复苏! 这样的例子我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悲剧我遇见了太多! 有人将心跳呼吸骤停当做昏迷,有人只给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掐人中,有人只知道给拍打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肘关节、有人在发生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后既不做急救也不呼叫120...... 有人说每一场死亡都有着精心谋划的过程,每一个悲剧都是人为的结果。 通过以上来自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我要说:在每一场抢救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一系列看似巧合的“奇迹“! 如果不是有人能够及时判断出患者已经心跳呼吸骤停,如果不是有人能够在现场第一时间心肺复苏,如果不是120及时赶到持续心肺复苏,如果不是有着急诊和重症监护室的强大技术支持,如果不是家属能够全力配合,如果不是医务人员的坚守,如果不是患者本身有着年轻心脏,便不可能有奇迹的出现,也不可能有着这样幸运的结果。 在阅读了以上这些故事之后,你有着怎么样的感受? 我想我们应该有着这样的认识: 1、触电事故经常发生,生活中我们应该有防范触电意外事件发生的警惕性。 2、发现他人触电后,第一时间并不是抢救,而是切断电源,避免更多人受害。 3、学会心肺复苏,能够早期、及时、高效的为因为触电而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心肺复苏。不要认为自己可能不会遇上这种事情,如果人人都抱着侥幸心理,如果人人都不会心肺复苏,某一天你突然倒下了又该怎么办?寄希望于围观群众为你掐人中吗? 4、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人员帮助,比如120急救服务、取AED等等。 关于正确的心肺复苏有很多内容,简单的文字很难让人理解。 如果想初步了解正确的心肺复苏,可以在视频网站中搜索著名急救专家 贾大成的心肺复苏教学视频,是免费的。 注明:这不是广告。 让更多人了解更多一点! 作者简介:最后一支多巴胺,急诊内科医生。2015/2016/2017年度优质头条号。微信公众号:最后一支多巴胺(ID:last-dopamine)。版权、合作、投稿联系邮箱:last-dopamine@fox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