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假期第一天,终于可以休息了。 小编已经做好了假期计划:睡懒觉,看剧,玩游戏,喝奶茶......总之做一切让我能够不费脑子又满足的事! 然后小编突然想起:上一次假期这样做的时候,好像状态变得比没休息更糟啊。 看到今天这篇文章,才明白,因为我想做的都是高快感低复利收益的事,假期过去后我就会陷入“什么都没做,做的事都没有意义”的巨大羞愧之中...... 今天的这篇文章,有着满满的干货,如果你花一点时间耐心看完,相信你也能收获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和走上人生巅峰的垫脚石! (如果你觉得太长太复杂,可以直接划到底,有严选团为你总结的超浓缩版~) 艾菲 | 作者 艾菲的理想(ID:caozhi163)| 来源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同样是花268元,如果是吃一顿海鲜自助餐,你会觉得稀松平常;如果是买一件衣服,你会觉得还挺便宜。 然而,如果是让你用268元去听一场2小时的博物馆书画展专业讲解,你却会觉得太贵了。 为什么? 这就是“心理账户”搞的鬼。 什么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消费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钱这个东西,在我们心里其实并不是统一存放的,我们是把钱分门别类的存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 比如说,生活必要的开支账户、购买衣鞋包包账户、孩子教育账户、享乐休闲账户等。虽然这些账户看似都处于你的大账户之下,但其实各个子账户是独立存在的。 那心理账户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呢? 举例来看,两个有着同样收入且有同样储蓄基础的人,在支付了基本生活费后,其中一人总会将钱花在逛街买衣服、买大牌包包和鞋子上;而另一个则总是将钱花在看各种展览、学习新知和技能、以及深度旅行上。 一年之后,她们二人的区别可能还不太明显,但不出三年,二人之间就会产生天壤之别。而五年、十年之后,这两人的人生轨迹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走向,过着完全不同的人生。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就是一句话:你的钱流向哪儿,你的人生就走向哪儿。 对大多数人而言,购买股票、基金、理财、房产等行为会被视为投资。然而实际上,消费才是最大的投资。 因为你把钱投在哪儿,收益就产生在哪儿。如果你把钱投在吃喝玩乐上,收益就产生在那儿;如果你把钱投在自我成长与深度体验上,收益也只会产生在那儿。 这就是一条铁律,从古至今,一直都是。 图 /《半泽直树》 你的钱都去了哪里? 那么现在,你可以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了:除了那些必需支出外,也就是你的每日餐费、基本服装费、交通费、手机费、房屋租金或房贷这些费用,你的钱都去了哪里? 是去买了一个当下最火的猫爪杯、最新款的吹风机,最流行的包,Tiffany的手镯,一束花还是报名了一个课程、一次深度体验、一次旅行、一次能帮你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或是能帮你解决困惑、给你带来成长的一对一教练辅导? 同样,你的时间或注意力消费流向哪儿,你的人生也会走向哪儿。 这也是一条铁律。 未来一点儿都不虚无,它非常真切,它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滴答滴答”的时间里,存在于一张张钞票的流向里。 那么,现在就请你来想一想,你究竟想要怎样的人生?你又想将你的未来带往何处? 图 /《东京女子图鉴》 时间和注意力的分配也有“心理账户” 事实上,有“心理账户”的不只是金钱上的消费,时间和注意力的分配也有“心理账户”。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每天就24小时。有人一定会把其中一小时分配给阅读,有人却觉得这是一种浪费,不如玩游戏。有人一定会把其中一小时分配给运动,有人却觉得运动不如躺着。 这也是对“心理账户”的选择与分配,与对金钱的消费一样,如果想要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就得建立正确的“心理账户”,包括金钱的心理账户和时间的心理账户。 可是,怎样的“心理账户”才是正确的呢? 虽然花钱与花时间都是非常主观的事,但也存在着一些能够帮到我们的重要原则。 我是用“二维四象限”模型来推理这些原则并加以实践的,每个象限都是一个“心理账户”。 如下图。 纵轴代表着 “快感值”:是说在当下或消费(包括金钱消费和时间消费)后较短时间内给你带来的“快感”,包括身体感受到的快感、精神体会到的“快感”以及物质得到满足后的“快感”。 横轴代表着“复利收益”:是说能对你的整个人生长期正向影响的消费(包括金钱消费与时间消费)。 这里首先需要说明一点,一项消费到底是“高快感值”还是“低快感值”是因人而异的。对有的人而言,听音乐会就是高快感值的消费,但对有的人而言,听音乐会却是低快感值,需要忍耐才能完成的事情。 而一项消费究竟是“高复利收益”还是“低复利收益”则与你想要实现的人生愿景有很大关系,也与你的人生价值观有很大关联。所以,在思考和实践自己消费观的时候,也该先思考自己的人生愿景以及价值观。 图 /《东京女子图鉴》 第一象限: 高快感值、高复利收益 = 做了开心,也对我有利 听一场你喜欢类型的音乐会、与好友吃饭并进行深度交流,都是典型的“高快感值、高复利收益”类消费。 因此,对于第一象限的消费策略是:扩大范畴,让它们成为金钱消费以及时间消费的主体。 既然此类消费不但能给我们带来很高的快感值,还能带来很高的复利收益,那么我们就该不断增加这类消费的比例,扩大这类消费的范畴。 打个比方说,如果以前听一场爵士音乐会对你来说是“高快感值、高复利收益”的消费,那么你可以在下个阶段将这个范畴扩大到古典音乐会、音乐剧、舞台剧等,甚至是画展。 图 /《东京女子图鉴》 第二象限: 高快感值、低复利收益 = 做了开心,但益处不大 去网红店排队买蛋糕、深夜排队买猫爪杯(其实我不能确定这还算高快感值吗?)、在某宝上买一堆衣服,这些都是能在购买当下产生很大快感,但复利收益却不高的消费类型。这里说的复利收益可能是很低的数值,可能是零或“负值”。 因此,第二象限的策略是:区别对待,对于可以将“低复利收益”转化为“高复利收益”的消费,进行转化;对于无法被转化的消费,尽量少做。 1、将“低复利收益”转化为“高复利收益” 为什么“低复利收益”的消费还能向“高复利收益”转化? 因为很多消费带来的“复利收益”究竟是低还是高并不取决于这个消费本身,而是取决于你在消费时使用的方式,而使用方式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如果想要实现这一转化,就要增加消费时的体验和实践的深度、增加与之相关的学习和思考。 比如说:虽然每个女生都爱美,很多女生都有化妆、搭配衣服的习惯,但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成为博主、做电商、甚至是创立自己的时尚品牌;而大多数女生都只能追随其后。 因为前者将她的时间、金钱都投入在了这些她有热情的事情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们走得很深,她们对这些消费进行体验和实践的深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思考与运用都远远超越常人。 所以,虽然消费可能是同样的,花的钱和带来的快感都差不多,但前者却能在这些消费过程中不断增加体验和实践的深度,不断增加与之相关的学习和思考,将化妆、穿搭方法进行深度思考和总结,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并写成文章或拍成视频。 于是,对这些人而言,这些消费就不再是一般性的消费,而是成为了一种投资,甚至是她们事业开始的源头。 这就是从“低复利收益”向“高复利收益”的转化。 最近火起来的“口红哥”李佳琦,化妆技术比很多姑娘都要好 图 / 网络 2、尽量少做无法转化的消费 对于某些消费,如果你无法将它从低复利收益转化为高复利收益,我的建议就是“尽量少做”。 在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1)“少做”低复利收益的消费,但并非“不做”。 我们是人,是人就有情绪,是人就有懒惰、恐惧、紧张、迷茫的时候,在这些时候,通过“高快感值、低复利收益”的消费去获取即时的快乐与满足,也非常有必要。 2)如果情绪常被影响,那就需进行觉知与思考 。 如果你常需通过做“高快感值、低复利收益”的消费去舒缓自己的情绪,那可能就是一个小小的信号:你可能需要从根本上看看到底是什么总在影响着你的情绪,又是什么让你总会感觉到恐惧。 所以,首先需要在情绪出现时进行觉知,然后进行“深度思考”,看看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它。 图 /《半泽直树》 第三象限: 低快感值、低复利收益 = 做了不那么开心,也对我无益 很多人会在出去旅行时买点儿小玩意,因为大家都会购买。这些东西价格虽然不高,却也不算漂亮,更别提艺术感,比如设计简单、做工粗劣的冰箱贴。 这些东西能给我们带来的当下快感本就不高,等回来后我们又将它们扔到一边,再也想不起来,于是也没产生任何复利收益。这就是典型的“低快感值、低复利收益”类消费。 可是,既然是“低快感值、低复利收益”的消费,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去做呢? 原因在于: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想要的又是什么,所以才会跟风消费,做出快感值既低,复利收益又低的事。 比如:你不知道自己其实对艺术很感兴趣,于是在旅行时就跟着网络上的攻略去各个网红地打卡,结果不但会有因排队而产生的劳累,还会有因无趣而产生的颓丧,这就是低快感值、低复利收益。 相反,如果你知道自己喜爱艺术,想要浸润在艺术里,旅行时就去那些美术馆看展览,于是你的快感值和复利收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因此,对第三象限的策略是:舍弃,最好不做;同时,进行自我觉知。 图 /《半泽直树》 第四象限: 低快感值、高复利收益 = 做了不太开心,但对我有益 花几万元参加一门课,学得过程不太容易,花销也很大,还要跑去另一个城市住一些天,非常辛苦,所费时间颇多,但这项消费却能对人生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这就是典型的“低快感值、高复利收益”类消费。 对它们的策略是:加深和转化,保持并加深高复利收益,同时将低快感值转化为高快感值或中等快感值。 此类消费至关重要,往往能成为我们人生路上转折发生的起点。因为我的天赋中有“学习”这项,所以绝大多数类型的学习于我而言都属于第一象限(高快感值、高复利收益)。 然而,也有一些类型的“学习”于我而言属于此类,比如:学习时间过长的、每天强度过大的、不是非常感兴趣的、讲授颇为枯燥的。 所以,对此类学习类消费,我就需要对它们进行转化,从“低快感值”转化成“高快感值”。 转化的方法有两种: 1)给自己描绘一个实现后的美好愿景 想要健身但又坚持不下来,可以给自己勾勒一个美好愿景:苗条的身材、健康的身体,能让自己在60岁同学聚会的时候,备受羡慕,让自己在70岁的时候,还能拍出美照,四处游玩。 想想曾经的彭于晏也是一个小胖子呢 图 / 网络 2)为这件事赋予重大意义 李笑来当年为了进新东方教书,要考TOFEL/GRE,要背两万多个单词。 一开始觉得:这哪儿是人干的事儿啊?然后,他花了一个下午琢磨,有没有办法把背单词这事儿赋予一个重大意义呢? 很快就想到一个:考过TOFEL/GRE,拿到高分,在新东方教书,据说年薪百万,那……一个单词就相当于50块钱,这个爽啊! 结果原来计划刚开始先每天背50个单词适应一段时间,想到这一层,马上决定,不行,第一天就要赚上5000元! 到了第二个月,觉得很不过瘾,于是开始每天赚1万元人民币,试了试,觉得也不是太难。于是就这样把这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坚持了下来。 最后,我想说,看不见的成本才是最贵的。当你把时间(注意力)和金钱花在了那些无法带来复利收益的消费上,你付出的成本就是自我的成长和美好的未来。 请记住这句话:你的时间和金钱流向哪儿,你的人生就会走向哪儿。 严选团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略微复杂,但你看完了。 恭喜你,完成了一件高快感值、高复利收益的事儿! 让严选团用一点简练的语言总结本篇的精华: 决定你时间和金钱的流向可用一个“二维四象限”模型,由一件事带来的快感和复利收益决定这件事的实施价值。 第一象限:你做了开心,也对你有益的事儿。对于这类事,请扩大它们的范畴,成为你时间和金钱流向的主体。 第二象限:你做了开心,但对你无益的事儿。对于这类事,一是可以增加体验和实践的深度、增加对它们的学习和思考;二是觉知你的情绪,尽量少做这样的事。 第三象限:你做了不开心,也对你无益的事儿。对于这类事,舍弃它们,同时自我觉知。 第四象限:你做了不开心,但对你有益的事儿。对于这类事,请转化它们的快感值,你可以为自己描绘实现后的美好愿景,或者为它赋予一个重大的意义。 假期的第一天,请做一些让你收获高快感高复利收益的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