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伯未教你如何益气养元健脾胃

 逸农农 2019-04-05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和消化饮食,以和降为贵,胃痛的主要原因便是不能和降。引起不能和降的因素,有受寒、停湿、湿热、瘀血、饮食失调、情志郁结和本身虚弱等,其中以胃寒、胃气和胃虚最为多见。

秦老指出:脾和胃的功能不同,但作用是统一的,故在土虚证上往往并提。脾胃虚弱为食呆,消化不良,大便溏泄;侧重脾胃用甘平补中一法,使后天生气充沛。用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苡仁、甘草、陈皮、莲肉、砂仁、桔梗),方内山药、扁豆、苡仁等不仅补脾,也能补肺,同入肺脾两经。至于一般所说的肺脾两虚证,多指气分不足,且多由中气虚弱引起。中气属于脾胃,一般所说中气虚弱证,多指脾胃薄弱而引起的功能衰退现象。表现为行动少气乏力,语音低微,表虚多汗等,当用李东垣调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白芍、五味子、陈皮、升麻、柴胡),即补中益气汤加入白芍、五昧子补肺敛气。对于土不生金的脾肺虚弱者,用培土生金,补养肺脾法。

补脾胃中气常用药物

党参、白术、山药、扁豆、炙甘草、红枣。

秦老提示:胃寒痛多由受凉和饮冷引起,痛时常兼恶寒或呕吐白沫的,可于一般处方内加入紫苏或吴萸,一则散寒,一则降逆,均有温中作用。但在虚寒胃痛出现恶寒或呕吐白沫,宜用桂枝不用紫苏,用吴萸亦宜与党参结合。又胃寒痛和胃虚痛同样有喜温喜按等寒证,须分虚实治疗。如:治寒痛用大建中汤(川椒、干姜、人参)治虚痛用香砂六君子汤(木香、砂仁、党参、白术、甘草、茯苓、半夏、陈皮)。骤然胃脘作痛,喜手按及饮热汤,痛势无休止,伴见呕吐清水,畏寒,手足不温,脉象沉迟,舌苔白腻。这种胃痛由于中焦受寒所致,属于实证,治宜温中散寒法,用厚朴温中汤(厚朴、豆蔻、陈皮、木香、干姜、茯苓、甘草)。经常受凉即发,可用肉桂粉一味开水送服。如兼饮食不慎,寒食交阻,疼痛更剧,可酌加神曲、山楂等帮助消化。严格地说来,实证用人参,虚证用香砂等,均应考虑。但临床上胃痛证往往虚实夹杂,用药亦多兼顾,不能机械地划分,但主次必须明确。

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元气的盛衰、生机的活跃,只有胃气和降、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旺盛。若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百病生,自然会影响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