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这句话出自辛弃疾的词作《满江红》。自古至今,大多时候一说起清明,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另一个与之相近的重要日子——“寒食”。 寒食节源于春秋,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后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在这一天里,人们按习俗祭祖先、吃寒食,还伴有插柳、踏青、蹴鞠、咏诗之类的文娱活动。 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早期的作品《寒食城东即事》中,就专门描述过寒食节的景色和人文活动。 《寒食城东即事》 【唐】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这首诗描写了唐代青年男女游春的习俗盛况,文字中透露着的青春朝气和蓬勃景象,充分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特色。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 按照古代习俗,三月上巳桃花水流下来的时候,王公以下众人,都要携领家眷在水边洗浴,以驱除不祥,这里描述的就是这个习俗。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描绘了溪流边有几户人家,桃李花飘落到流水里,真是一派浓厚的早春气息。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两句在前四句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写了民间的娱乐活动。 不时飞上高空的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更加充溢着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尤其是“过飞鸟”、“出垂杨”两个词,形容得恰到好处,写出了少男少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是说作者认为青年人要“及时行乐”,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忧无虑,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才出去游玩。 “一年之计在于春”。青春的诗人,用青春的诗歌记录了充满朝气的节日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诗酒趁年华”的蓬勃心境,避开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哀愁。 《寒食城东即事》这首诗真正体现出了大唐盛世下,人民安居乐业的祥和春景。 诗中出现的“蹴鞠”这项活动不仅是清明时节的重要游玩项目,也是中国人心里不可或缺的生活雅致。 从古至今,描绘蹴鞠风尚的作品不胜枚举。陆游曾写过诗句“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李白也挥毫留下“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的豪言。南宋宫廷画家马远,也曾经以“蹴鞠”为主题绘制了一幅《蹴鞠图》。 ▲ 《蹴鞠图》 南宋 马远(传) 绢本设色 115.6cm×55.3cm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这幅《蹴鞠图》是存世的古代蹴鞠图像中尺幅最大的一件。 乍一看,描绘的就是站在一片空地上的九个人,他们有的敞开衣襟,正玩得大汗淋漓;有的站在后面,好像正在观看战况,要随时参与一脚。但您再仔细看,会发现画中除了有七位男性,还包含两位女性。 比如,画面右上方粉色衣领的就是一位女性。她上衣的下摆掖在腰带上,屏气凝神,紧盯着空中的皮球。 站在她身后的那位,大概是她的婢女。这位婢女手里拿着宽大的白布,似乎随时要上前为女主人擦汗。 马远所作的《蹴鞠图》最独特之处,就是“抬头踢球”。因为存世的同题材绘画中,球几乎都是颠在膝盖位置,画中人物多在“低头争球”。而这幅作品巧取了皮球被踢至半空、众人望球兴叹的瞬间。 一幅画的焦点,通过每个人物的视线交集,汇聚在高高飞起的皮球上。 合理而巧妙地凝聚了整个画面的精神所在。让整幅画充满了动态美,全部人物都灵动活跃了起来。 为了彰显球的高度,画面上部五分之三的位置都是空白。可仅有一个圆球的话,画面会变得很空洞。可画家自有办法,他巧妙地利用了庭院中的桃树与竹子,把竹子画成侧倒的弧形,又画了倒挂的桃树枝。竹枝与桃树枝仿佛拇指与食指框出的圆弧,把皮球圈在中间。 这样处理,一来为画面的上部空间增添了许多生趣,另一方面也让观者很快就能注意到画中皮球的位置,真是一举两得。 清明,正是春江水暖的时节,自古人们就告诫后人,大好春光不可辜负。 从诗画文人的作品里,我们似乎穿越回溯到那个年代,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青春的蓬勃气息和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 东方卫视 每日17:5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