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好说“老俗话”的二奶奶 作者丨徐欣祥 摄影丨旅途 本家族中我有位二奶奶,人活到八十多岁了还是耳不聋眼不花,待人和蔼热情,言谈干脆利落,办事有板有眼,只是背驼得厉害,出出进进总离不开拐棍。二奶奶常说,这都是编织苇席的“赚头”。她说从十几岁在娘家就编席,从结婚来到老更是没有住过手,真是成了编苇席的“专业户”。在四邻八村也能数得着是编苇席的好手。 过去庄户人家的日子都艰难,二奶奶家的人口又多,孩子们还小,一家人的生活花销全靠二奶奶编苇席挣那几个钱。即使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月,不让办家庭副业,二奶奶也是黑夜点着煤油灯偷偷摸摸地编席。 因几十年蹲在地上弯着腰,使二奶奶本来就矮的个子显得更加弱小,背也驼得格外厉害。 虽然二爷爷走得早,但二奶奶治家有方,再加上她有严格的老规矩,使一个有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和睦相处,直到她的晚年,都还没有分家,这在村里是少见的。人多嘴杂,性格各异,天长日久,都在一口锅里摸勺子,免不了发生不顺心的事儿,但外人从没有见到一家人红过脸吵过嘴,小到柴米油盐,大到打墙盖屋,啥事最后也是二奶奶说了算,若有哪个不听招呼,小心老人家拐棍“伺候”。二奶奶俨然成了家中里里外外的“一把手”。 我和二奶奶家是近邻,她又是我们家族中屈指可数的长辈,所以只要有空,就不断地去她家串门,和老人家聊聊天,听她拉拉呱。二奶奶说话慢条斯理,但很健谈,虽然目不识丁,但说话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人家说话中不断加上句“老俗话”。她常和儿孙们说,老俗话说得好呢,“一家不和四邻欺,墙头倒了乱推土”,过庄户日子不求多么富顺,一家人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就比啥都好。自家天天你鼓鼻子我鼓腮,吵吵闹闹不安分,外人咋能拿你当回事。 三年困难时期,农村老百姓的日子更是难,不少人家墙倒屋塌,缺院墙少大门更是平常事,儿子想整理修建一下院墙,二奶奶却说,老俗话说得好呢,“四个屋角八处空,老鼠都不喜来掏洞”。你看没钱没粮,又不怕贼偷,先顾命要紧,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干那重活。 上级不断发放救济粮或救济款,一直没有二奶奶家的份,别人问起来二奶奶却慢悠悠地说,老俗话说得好呢,“口积牙攒,上级不管,没量没数,上级照顾”。俺吃糠咽菜填肚子,勤俭节约过日子,家里没见饿死人,外人还以为俺有余粮有存款呢。 二奶奶家亲戚朋友多,又加她上了岁数,尤其是逢年过节,人来客去不断,不论男女老幼,亲疏远近,只要进了她的门,老人家都是分派儿女们热情招待,从不慢待来人。送走客人后,二奶奶又说,老俗话说得好呢,“家有十口不嫌多,外来一人闹哄哄”,天天三时吃饭做饭,也没觉得咋样,怎么一来个外人就觉格外忙活呢。 二奶奶孙子辈的孩子多,小的时候,不是这个磕着碰着,就是那个感冒发烧,小病小恙不断,当父母的不拿当回事,二奶奶可了不得,比自己生病还心急,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下,守在孩子身边不离影,倒是赚得儿女们的抱怨。这回老人家不算了,她生气地说,老俗话说得好呢,“隔辈亲,隔辈亲,砸断骨头连着筋”。你们当爷娘的不疼,还不让俺疼,手心手背都是肉,俺过日子盼的啥,不就是孩子们旺旺相相地长吗。 邻居大婶来二奶奶家串门,说到孩子们不听话,惹大人生气,大叔脾气又很急,动不动就对孩子连打带骂,为此,两口子没少拌嘴。二奶奶听了笑着说,老俗话说得好呢,“打一遭骂一遭,一窝皮猴不嫌臊”。都是自己亲生养的孩子,打了骂了保准不记仇不记恨,过天爷们就好了,你也别往心里去,该做啥做啥。 有人说谁家的孩子长得多么俊有出息,二奶奶说,老俗话说得好呢,“好底好帮做好鞋,好爹好娘生好娃”。大人长得好有能耐,人家的孩子也丑不了孬不了。 村里有姊妹俩个挨肩大,都是无文化无特长的老实闺女,大姐找了个不争气的男人,好吃懒做,不正经干活,时常喝醉了酒还打骂女人。二闺女找了个当兵的,转业后女人跟着进了城,日子过得自然比姐姐幸福的多,对老人更是很孝顺。二奶奶听了说,老俗话说得好呢,“嫁了当官的做娘子,嫁了杀猪的翻肠子”“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闺女大了找婆家就好像另托生,一样的闺女过的日子不一样,这都是人的命啊。 这些年,庄户人家的日子过好了,二奶奶的儿孙们也都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加了工作,不是这个买来吃的,就是那个买来穿的,二奶奶心里高兴,嘴上却说,老俗话说得好呢,“勤俭好比摇钱树,节约就像聚宝盆,日子比那树叶密,吃穿花销要打紧”。现如今是吃得好,用得好,别光为俺花钱了,攒着钱供应孩子念书比花在俺身上强得多。 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到了各户,为了耕种收割庄稼地界清楚,两户土地之间都要垒一道土坎,可有的人见利忘义,好占小便宜,会趁人不备偷偷挪土坎,老百姓俗称“扒地边子”。二奶奶家的地邻就有这么个人,在耕种责任田时几次挪了土坎,扒了二奶奶家不少的地边子,孩子们回家将此事告知了二奶奶,老人家听了不气也不恼,却笑眯眯地说:“老俗话说得好呢‘家有家邻,地有地邻,家雀老鸹也会恋群’,邻边种地那是缘分,多一尺富不了,少一垄穷不了,别为一星半点的地吵嘴闹仗,伤了和气,让人笑话。” 改革开放前,不少外地人来村里讨饭,尤其到吃饭的时辰,这个走了那个来,孩子们心里特烦,嫌吃饭也吃不了安稳,只要让二奶奶看见,老人家立马就不高兴了,老俗话说得好呢,“饿了给一口,强似饱了给一斗”。若不是真有难处,谁能人生地不熟跑出来讨饭呢。不论生的熟的吃的喝的,二奶奶从没让人空手出去。 老人家凑一块好说说东家的长西家的短,说起有些当儿女的成家立业之后不尽赡养义务,对父母不孝顺,二奶奶听了略带生气地说,老俗话说得好呢,“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当爷娘的受苦受累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拉扯大,就是盼着人老了有儿女侍奉照顾,心里舒坦面子上也好看,怎么现如今这人们就像“老雕托生夜猫子,一辈子不如一辈子呢”。 看到电视上那些唱歌跳舞的姑娘披着长发,穿戴极少,二奶奶不高兴了,自己唠叨起来,老俗话说得好呢,“人是衣裳马是鞍,三分长相七分穿”。长得这么俊的大姑娘,披头散发舍身露体地成啥样子,现如今日子好了都有钱,打扮得整整齐齐多好看,可不是她们那里还用布票买衣裳啊。惹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孩子们都在跟前时,二奶奶常对他们说,老俗话说得好呢,“骡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要夹着尾巴做人,穷的富的、官大官小一样看待,别像有的人整天仰着头知不道自己姓啥好。该叫啥叫啥,知大知小,知好知歹,知礼数,别人才看得起。 人到了岁数,断不了有个头疼脑热,小病小灾的,街坊邻居来看她,二奶奶总是说,老俗话说得好呢,“好儿好孙子,不如自个有个好身子”。人老了顾不了自己,儿女伺候得越好心里越过意不去,还是自个能动弹了,自己照顾自己那才好呢。 听二奶奶说半天话,临走老人家都是搭上一句,老俗话说得好呢,“树老根多,人老话多”。玩了半天,话都让俺说了,人岁数大了话就多,好唠叨,千万心里别烦。 二奶奶活到九十多岁才去世的。临终前,还对守在她面前的孩子们说,老俗话说得好呢,“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活一辈子就和花草一样,到了季节该完就完,老了老了,一了百了,别望着害怕,怕也顶不了事,到了该走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走。 二奶奶已经去世好几年了,至今想起她老人家我心里还不是个滋味,老人家活着的时候,心地是那么正直善良,待人是那么热情和蔼,说话办事是那么通情达理,尤其是她心里有那么多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的老俗话,让人听了倍受启发,受益匪浅。 我觉得尽管二奶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人,但她的去世,是我们街坊邻居的一大损失。以后,我还能听到有人像二奶奶那样能说那么多老俗话吗?“家有老人是一宝,善待长辈多尽孝,家庭和睦幸福多,文明和谐乐陶陶”。我说的这也是老俗话吗? 作者简介:徐欣祥,广饶县大码头央一村人,已进入古稀之年。小学文化,从小热爱阅读及写作。 |
|